文化课教材(高级):得见有恒者,斯可矣

正见文化课教材编辑小组
font print 人气: 30
【字号】    
   标签: tags:

【原文】: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1)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2)者,斯可矣。亡(3)而为有,虚而为盈,约(4)而为泰(5),难乎有恒矣。”

【注释】
(1)斯:就。
(2)恒:指恒心。
(3)亡:通“无”,读音亦作“无”。
(4)约:穷困。
(5)泰:奢侈。

【语译】
孔子说:“圣人,我是没机会看到了,能够看到君子,也就不错了。”孔子又说:“善人,我是没机会见到了,能见到有恒心的人,也就不错了。明明没有却装作有,明明空虚却装作充实,明明穷困却装作富足,这样的人要做到有恒,是多么困难啊!”

【研析】
在春秋末期,社会处于“礼崩乐坏”的背景下,孔子似乎感到绝望,他认为在那样的时代下,难以找到他理想中的“圣人”、“善人”,而那些“虚而为盈,约而为泰”的人却比比皆是。因此,孔子退而求其次,他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若能看到“君子”、“有恒者”,也就心满意足了。所谓“时穷节乃见”,更显出“坚持”敦品力学、走正路的人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延伸思考】
1、什么叫做“打肿脸充胖子”?此语和本章中哪一段话意涵相符?
2、作一位有恒心与诚心的人为什么不容易?又如何锻炼自己的恒心与诚心?

* * *
【相关资料】

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

村外有口又脏又臭的污泥塘,人们找来一些花木种下去,想把这儿的面貌改变一下。可是这些花木的根部都被污泥粘住,展不开,不但没栽活,连根都烂掉了。

许多花木都说:“这鬼泥塘,全是腐臭的烂泥,根一被粘住,就没命了。”后来有人找来荷藕种下去。周边的花木都说:“这荷藕白嫩嫩的,看上去这么脆弱,怎么能在这个地方活下? ”过不多久,奇迹出现了。荷藕上长出了茎,及圆圆的、碧绿碧绿的荷叶。后来,开起了各种颜色的荷花,白的、粉红的,亭亭玉立,还发出了一阵阵沁人心脾的清香。引得行人啧啧称羡,驻足观赏。虽然荷藕虽被污泥团团围着,本身还是清白的。花木们都愕然了。

【课后作业】

请说说自己看完此寓言故事后的感想。

(引导:生活环境固然重要,但内在的本质更为重要。唯有洁身自重,保持本性的纯善,才能不被恶劣环境的污染,仍能自在地开出鲜花来。)

转载自:〈正见网〉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新法已经准备就绪,还没有公布,恐怕百姓不相信,于是在国都后边市场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招募百姓中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给他十金。百姓觉得这件事很奇怪,没人敢移动。又宣布说:“能把木头移动的,赏五十金。”有一个人把它移动了,当下就给了他五十金,借此表明令出必行,绝不欺骗。接着就颁布了新法。
  • 魏国有个隐士名叫侯嬴,已经七十岁了,家境贫寒,是大梁城东门的守门人。魏公子吴忌知道了,前去问候,要送给他一份厚礼。但是侯嬴不肯接受,说:“我几十年来修养品德,坚持操守,终究不能因我守城门贫困的缘故,而接受公子的厚礼。”公子于是就大摆酒席,宴饮宾客。

  • 迷惑是由于执著和欲望造成的,去掉执著和欲望就是在提高道德素养,就是在从迷惑、黑暗中跳脱出来,学习更高的道理,按照道理衡量、归正、要求自己达到更高的道德标准,就能去掉执著和欲望,就能破迷而变得理智,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困境、问题。
  • 春秋时代,有一年山戎国入侵燕国,管仲和隰朋跟随齐桓公发兵援救燕国,并攻下了山戎国的都城。山戎国节节败退,就向孤竹国求助,不幸,又被齐军打败。于是,孤竹国王便设计派一个大元帅向齐军诈降,在取得齐桓公信任后,就趁机把齐军引到迷谷。
  • 子曰:“奢则不孙(1),俭则固(2)。与其不孙也,宁固。”
  • 孔子说:“行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愿意行仁,立刻就可以行仁。”
  • 春秋时期没有纸,字是写在一片片竹简上,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必须用熟牛皮(韦)绳子把这些竹简编联在一起才能阅读。平时卷起来放着,看时就打开来。《周易》文字艰涩,内容隐晦,孔子就翻来覆去地读,这样读来读去,把编联竹简的牛皮绳子磨断了许多次(韦编三绝)。
  • 虽有天下易生(1)之物也, 一日暴(2)之,十日寒(3)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告子上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