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谈

《论语》说(18):思无邪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乾隆《御笔诗经图》〈关雎〉。(台北故宫博物院)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二》)

【注释】

《诗》三百:《诗经》为通俗传用的名称,元以前学人的书皆称《诗》。汉以来传世的《诗经》三百零五篇,还有六篇笙诗有题无词,“诗三百”概举整数而言。

:犹“盖”,涵盖或概括的意思。一说,诗虽有三百篇,而大意不外乎使人思想入于正;一说,诗虽有三百篇,学得“思无邪”的道理,就可以说学得全诗最好的道理了。两说可通。

思无邪:是《诗经‧鲁颂‧駉》中的一句。依照《诗》序,该篇是颂鲁僖公的诗。《郑笺》释“思无邪”说:“思遵伯禽之法,专心无复邪意也。”

【讨论】

为政篇,首章以“为政以德”定基,次章则讲“思无邪”。正义曰:此章言为政之道在于去邪归正,故举《诗》要当一句以言之。孔门立学,无论学什么,都在人心上下功夫,归于己心之德。为政这等大事上,尤要人走正道、大道、王道,厚德载物,坦坦荡荡。

“思无邪”主要有两解。一种是,“心里没有邪念”或“思想主旨纯正无邪”。另一种是“无不出于真情”。两说皆通。

按《诗经‧鲁颂‧駉》凡四章,每章略变几个字。“思无邪”出自这章:“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骃有騢,有驔有鱼,以车祛祛。思无邪,思马斯徂。”大意:群马高大又健壮,放牧广阔原野上。说起那些雄健马,红色为骃灰白騢,黄背为驔白眼鱼,驾着车儿气势昂。沿着大道不偏斜,马儿徐徐向远方。这里,“思”为语气辞。邪,音“徐”,即徐缓的意思。

不过,孔子用“思无邪”来统括整部诗经,就不是《诗经‧鲁颂‧駉》中的原义了。

诗经三百首,内容广泛,有美有刺,有正有变;孔子也说诗可以“兴”、“观”、“ 群”、“怨”,怎么用一句话统括《诗》?很难的。不过,从《尚书》开始,古人就讲“诗言志,歌永言”,有人称之为中国诗论的“开山纲领”。后,《毛诗序》进一步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从创作者的角度看,我们可以说诗三百为真性流露,全是人间真情。所以,古人有“听诗知国政,观易见天心”这句话。诗经中的很多诗采自民间,从中可以知道百姓的喜怒哀乐,了解民情民意,为政得失。从这个角度讲,《论语》本章“思无邪”是可理解为“思想诚心诚意,没有一点虚假”,“无邪”就是代表从内到外直接出去,没有转弯,也不必绕圈子(傅佩荣语)。

但是,从《论语》编排来看,将“思无邪”理解为“心里没有邪念”也说得通。孔子曾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这就是有名的“诗教”。《礼记·经解》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孔子讲中庸、中和、讲温柔敦厚,基础在哪?在于心要“正”,不流于邪。对为政来说,止僻防邪而归于正,尤为重要。从这个角度讲,“思想主旨纯正无邪”正是孔子对为政者的谆谆教诲。

《论语》文字简约,既要尽可能弄清楚原字原义,又不可拘泥于字面,要通达理解,这样“心诚求之,虽不中,亦不远”也,避免《诗》之失愚,做到“温柔敦厚而不愚”。

主要参考资料

《论语注疏》(十三经注疏标点本,李学勤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四书直解》(张居正,九州出版社)

《论语新解》(钱穆着,三联书店)

《论语译注》(杨伯峻着,中华书局)

《论语三百讲》(傅佩荣着,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论语译注》(金良年撰,上海古籍出版社)

《论语本解(修订版)》(孙钦善着,三联书店)

《樊登讲论语:学而》(樊登着,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看更多【《论语》说】系列文章。

责任编辑: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