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法院判決:經常曠課者當開除

font print 人氣: 3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010年11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吉男德國報導)一個高中生在七個月內曠課25次,因而收到了學校發出的開除警告。該生不服,把狀紙遞到了法院。近日,德國拜羅伊特行政法庭作出判決:學校沒做錯!

事件回放

拜羅伊特市一所文理中學有一個經常曠課的學生。這個18歲的男生目前上12年級,按計劃應該在明春完成畢業考試。但從去年十月到今年一月,他無故缺勤達17次。校方為此提出嚴厲警告,並要求他「告病」時出具醫生證明。

該生的父母找到校領導,聲稱他們知道孩子缺勤,通常是在下午,因為他說這時候經常頭痛,感到噁心。這些症狀有時上午也出現。他們解釋兒子之所以不能提供醫生證明是因為中午時間醫生診所都關門。他們還認為兒子因身心醫學原因逐漸形成了「學校恐懼症」。

對此校領導則予以反駁,他們認為該生沒有按照規定請假,並在兩日之內提交醫生證明,甚至沒有口頭報告校方,因此其行為就是曠課。今年五月,他在學校紀律委員會面前表示,自己已經三週沒有缺席。以前沒有請假是他的過錯,他願意改正,他覺得自己就是缺乏「紀律意識」。但學校執意採取措施,對該生發出了開除的警告。於是學生就此向法院提出控告。

行政法庭經過開庭調查,駁回了這一控告。理由是「法庭不懷疑學校的開除警告具有事實依據」。作為原告的學生從2010年二月起,沒有按照規定為其缺席提供醫生證明,而是在三個月後提交了一個「總證明」。因此學校的警告是適宜的。針對法庭上該學生說「是一系列愚蠢的偶然事件導致了缺席」,庭長表示「你應該把你的能量和智慧用到繼續上學方面」。在法庭辯論時,該學生的母親指責多個老師絲毫不懂教育學和教學法,而該學生自己承認從八年級開始,就經常逃學。但是他堅稱,不是不愛上學,而是害怕在畢業考試前被開除。於是庭長說:「那你只有好好上學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3月4日訊】(中央社記者林琳台北四日電)自從一九九八年德國大學開始授予碩士學位,德國拘謹的教育體制有了重大的改變。在新的制度下,不少企業和國內、外的教育機構合作推出企業管理碩士課程,一方面為企業培養人才,也讓德國年輕人不必負笈海外就可修習這項行情看漲的專業。多年來,全球各地的大學畢業生想要進修企業管理方面的課程,多半會前往美國。如果能獲得一張有份量的文憑,例如哈佛管理學院或是華頓管理學院,通常在求職時是無往不利。德國的大企業也會安排主管階層到國際知名的管理學院進修。
  • 德國財政赤字危機愈來愈嚴重,政府各部門機關千方百計以節流方式填補這個天字號的漏洞,現在開始把箭頭指向高等教育支出,從這裡開刀,逐步頒佈「減肥方案」,這意味著,不僅以後要繳學費(一學期約五百歐元),大專院校經費也要大幅刪減,以柏林為例,二○○九年為止,將少掉將近一億二千五百萬歐元補助金額,校方應對方針,除了刪減教席,一些科系甚至被迫關門大吉。九十年代柏林已經裁掉三分之一強的教授職位,現在被迫必須繼續減百分之二十,全德國八萬五千個獎學金名額也要降低百分之十五。
  • 最近德國大學生示威遊行鬧得轟轟烈烈,實際上,不僅是高等教育拉警報,中、小學也出問題。其程度之低落已經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但是,公開鑑定第一次揭瘡疤,逼德國人不得不去面對事實。
  • 未來有意取得德國國籍的外國人除須具備相當的語言能力外,還得先上公民教育課。如果在德生活期間努力融入社會,則可提前取得德國國籍。
  • 【大紀元10月7日報導】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德國學制專題 (中央社記者劉嘉韻柏林七日專電)行政院青年輔導委員會最新公佈的調查資料,台灣大專畢業生平均花一點七六個月找到第一份工作,有百分之五點九的已就業大專畢業生,花了半年以上時間,才找到第一份工作,反觀實施「雙軌制」教育百餘年的德國,科技學院應屆畢業生立即就業率高達百分之八十。
  • 【大紀元4月16日訊】(據中廣新聞報導)據美聯社報導,德國國防軍教官,在訓練新兵射擊的時候,竟然要求士兵,想像他們在射美國紐約的黑人,這段訓練影帶外流之後,引發軒然大波,紐約已經要求德國為這種不適當的訓練方式道歉,而德國國防部今天也發表聲明說,他們在得知教官竟然是用這種方式訓練新兵射擊,感到非常震驚,也無法接受,他們會立即展開調查。
  • (大紀元記者龔一平綜合報導)根據聯邦政府的統計,目前德國約有一千五百萬居民有移民背景,其中大約一半已加入德國籍。他們來自兩百多個國家,佔人口比例的百分之二十。
  • 為了迎接將來幾年急劇增長的大學生人數。巴-符州Baden-Württemberg政府正在實行“高校2012”計畫。這是一個可提供大量學習位置的高校建立計畫,在2012年前會巴-符州提供比現在更多的16000個學習位置。推進職業學院教育是該計畫的一部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