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訓練有素的考試機器

font print 人氣: 4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記者趙婉君編譯報導)根據《英國電訊報》報導,好的閱讀習慣,是在好的教育制度中培養出來。教育制度若無法激發學生的求知欲,甚至沒有教導學生如何將書本的知識視為工具,發揮於書本外的日常生活,這樣的教育制度恐怕只會帶來更多書呆子。

薩瑟蘭教授( Professor Sutherland )在英國一年一度的文學藝術節(Hay Festival)說到:「目前學生對於生難詞彙普遍接收度較低,他們傾向閱讀天馬行空的文章,而不是那些真正滋養靈魂的文字。」

過去幾年,英國教育最大、也最不堪的改變就是,學校不再提供一套課程,而是傳授一份專業。從定義來說,課程是一套廣博且多元的學程,老師提供必要且有價值的知識給學生。而專業,雖然它具有明確的目標,但另一方面,也意味著強加給學生一套制式化的規範,讓學生成為訓練有素的機器。

教育制度對英國文學發展的桎梏,從學生們解析文章的制式感言可以略窺一二。學生上課中的參考答案變成標準答案,而本來可藉由學生抒發自己的觀感,來達到與文學大師對話的機會,由於不被鼓勵,也逐漸沒落。

事實上,不僅是藝術,文學發展也需要能發揮靈感的自由心靈。然而這些莘莘學子們每天扮演一部考試機器、讀書機器,教育制度正無形的迫害他們。學生們讀著一篇篇被認為是必讀的、優美的、罕見的大師之作,而不是因為它具有教育性以及啟發性。

誰會是下一位大文豪?不管是中國的李白,俄羅斯的托斯泰爾,或是英國的莎士比亞,其實早已天註定。他們的文字,儘管在當時挑戰社會的權威,還是流傳後世。學習第二外語,並不單單是為了在異地能順利的問路覓食,而是原汁原味的感受大師風采。學習法語並不是為了買一球冰淇淋,而是能閱讀福樓拜(Flaubert)的作品。

在教育制度中,多元與專業必須取得平衡。對於高中的孩子們,老師應該多鼓勵他們涉略具有挑戰性的閱讀,而不是眼睜睜看著他們寫出一堆陳腔濫調。某些國際學校的課程,都很重視提升學生對文章主題的理解力,以及多元思考。這些類型的課程,成效很大。

在教育家取得多元與專業的平衡同時,學生挑戰權威的前瞻性思考卻被壓抑了,見解也變得狹隘。老師應該引導學生為自己思考,悠遊於學校教育,就像那些偉人為自己活出人生一樣。◇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幾招有效防電腦輻射:
  • 教育部今天表示,民國100年公費留學考試簡章即日起公布在教育部國際文教處網頁,同時發售紙本簡章,今年預計錄取135名考生。
  • 英國警方拘捕了一名19歲青年,懷疑與最近駭客入侵日本新力公司、英國有組織嚴重罪案局及美國中央情報局網站有關。
  • 1名離開家鄉50年的7旬老婦,想念亡父,獨自從北部搭台鐵南下斗六,回到梅林地區尋親未果,迷路流落街頭,員警發現,聯繫家屬在今天帶回新北市鶯歌團聚,傳為佳話。
  • 「我只是替已過世的先生報答父母恩」,今年孝行獎得主之一的謝黃甜長年照顧久病的家人,她說,歡喜心、甘願做、不會累。
  • 教育部今天表示,今年到目前為止有22名學生溺水死亡,其中13人是國中小學生;為避免憾事再發生,要求學校加強學生附近水域環境認識,列為校長考績參考。
  • 菲律賓警方今天表示,涉及社交網站臉書的犯罪事件有增加的趨勢,民眾在與臉友交往時要保持戒心。
  • 雲林縣林內鄉公所將於25日舉辦「家事我最罩親子闖關嘉年華」活動,希望爸媽能帶著孩子,前往林內大氣廣場,比賽摺棉被、擦桌、拖地、收玩具等,展現親子之樂。
  • 我們已經知道,兒童都會努力追求優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責任,就是將他們的努力追求導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須確保,孩子的努力可以獲得心理健康與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調。
  • 我們知道,不勞而獲的成功多麼容易轉瞬即逝,因此訓練兒童滿懷企圖心沒有什麼好處;更重要的是訓練他具備勇氣、堅忍和自信,這樣他才能體認到失敗時永不氣餒,而且應該視「失敗為需要被解決的新問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