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說篆書(下)

作者:蘇醒
font print 人氣: 253
【字號】    
   標籤: tags:

李陽冰嘗嘆曰:「天之未喪斯文也,故小子得篆籀之宗旨。」李陽冰以篆書為己任,始學李斯《嶧山碑》,承玉筋筆法。線條上變平整為婉曲流動,顯得婀娜多姿。暮年所篆,筆法愈見淳勁。

自稱:「斯翁(李斯)之後,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道也。」大詩人李白有詩云:「落筆灑篆文,崩雲使人驚。」清代孫承澤在《庚子消夏記》中也稱,篆自秦漢而後,推李陽冰為第一手,可見對其評價之高。

李陽冰不僅重振小篆書體,又因成就突出,後人將他與李斯並稱為「二李」。《宣和書譜》稱:「自漢魏以及唐室,千載間寥寥相望,而終唐室三百年間,又得一李陽冰,篆跡殊絕,自謂蒼頡後身,觀其字真不愧古作者」、「方時顏真卿以書名世,真卿書碑,必得陽冰題其額,欲以擅連璧之美,蓋其篆法妙天下如此。議者以『蟲蝕鳥獸』語其形,『風行雨集』語其勢,『太阿龍泉』語其利,『嵩高華岳』語其峻,實不為過論。」

鄧石如,清代中期一位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書法大家。隸從篆出,篆從隸出,以長鋒羊毫作書,盡洗前人拘謹刻板纖弱之習,創造流走奔放、沉雄樸厚,具有鮮明個性特色和時代風貌的書法藝術。成功之處在於善於蓄勢,孕尖於圓,在勻力運筆至畫末時略提筆,鋒露而收。晚年至畫末處,稍加駐毫,即提筆回收,故得渾圓樸厚之勁兒祛怯薄之病。

鄧石如以中鋒圓筆入紙,雜鋒鋪毫,戛然而止,猝然提筆,輒成方筆,有斬釘截鐵之力,「絕岸禿峰之勢」。團結緊密,固若金湯,至空白處,則長腳曳尾,極盡剛健婀娜之姿。章法縱無行、橫有列,氣勢連貫,「疏可走馬,密不透風」。渾厚華滋、極有質感。縱橫開闔,雄強豪邁,猶如高山飛瀑。

鄧石如書一經面世,立即震動乾嘉書壇,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推為神品第一,康有為亦推崇備至,「完白即出之後,三尺之僮僅解操筆,皆能為篆。」被日本書法界奉為圭臬。

小篆一道,成熟於秦,李斯負盛名,此後篆法終絕,至唐李陽冰,復得小篆之妙。此後小篆漸趨式微。十八世紀中葉,王澍、錢坫、洪亮吉、孫星衍率先拉開了清初篆書中興的序幕。

1783年,這一年鄧石如四十歲,正是從南京梅家學書的最後一年,1805年是鄧石如去世的一年,二十年間,這位完白先生再一次將篆書推上了一個世人再也無法企及的高度。中間雖然時有名家湧現,儘管堅守古法,只是未諳要義,多呈澆薄之象,難於此三家抗衡。

相傳李斯被趙高所讒害,曾誘逼李斯授篆法之訣,未果,李斯仰天大笑曰:「秦篆生自吾手,不意竟亦隨吾而滅!」「吾後九百四十年,當有一人代吾書跡。」時秦二世二年冬,歲在癸已,即公元前208年,秦篆遂絕。後九百四十年,唐開元二十年,公元732年,歲在壬申,李陽冰生。而後再九百多年,鄧石如生,當非巧合。

小篆體勢婉轉,人稱「婉而通」,其實更體現的是大氣肅穆,廟堂氣象。那規整圓勻的筆勢,感受的是萬鈞之力,篆書自明末趙宦光重筆情趣變化始,清代中葉以降,以豐富的提按起落筆法打破「玉箸」均勻模式;至鄧石如以隸書之方折易二李之圓轉。

所謂的提按,即是有了粗細變化,節律變化日趨豐富,而內蘊逾薄。比如徐三庚篆書,實是媚弱花俏。但其中被人忽視的,是鄧石如參以隸法,即以隸書的筆法去寫篆,寫的婀娜多姿,儘管偶遭時人非議,但被大多數人接受,以其深厚的功力和盛名,開啟了這扇大門,帶來深遠的影響。

隸可如篆,行書也可入篆,繼而草書入篆,草篆、草隸紛紛出場,不知不覺中已改古法。

晚清民國各體書互相夾雜,更讓人眼花繚亂。晚清大家吳昌碩,所寫石鼓文,大氣磅礴,早年認為真是天下第一,無人可與匹敵。並引入篆刻、繪畫,滿紙煙雲,酣暢淋漓,讓人佩服的五體投地。

其實他也是用草書筆法寫的。有一次看到印刷精良圖的書,真正的石鼓文並非如此。至於齊家篆,走的更遠了,純以方折,筆勢粗壯,猶如木樁而乏韻。

所謂的名聲,因為他們這一代的努力,才出現了今日的書壇的亂象。在人類文明走向最後的時候,人的觀念,藝術標準,愈加混亂和低劣,如果循着這條線往上看,有時就能看到其中的因緣。

其實篆隸之書,高古超凡,漢代之後,千年沉寂,後世之學,往往未諳妙要,清代篆隸一度中興,終亦未能達到上古之境,只是為今日書學的歸正搭創台階。歷代高士,或有承傳,高妙者,也不在少,為甚麼沒有留下呢?

此時已非主流,行草盛行,況多是出世之人,故而未曾留下,因為歷史另有安排。我們細心看去,其後名家紛紜,儘管光彩奪目,無論如何耀眼,其實只是歷史的安排過程。

上古大篆,留跡極少,筆法未能傳下;唯小篆一體,字形存世完備,又有二李書跡,雖然不是墨跡,儘管都是刻石,慧者亦可從中悟道。神為人造了通天的字,也留下了通神的書法,由於後世人心的變異和道德的下滑,就不能再展示給人,這也是筆法漸次失傳的一個原因,儘管如此,歷史所留,也足以給人以回歸的參照。@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蘇軾(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四川眉山人。他是中國史上少有的文藝全才,詩文書畫無一不精,他的書法入古出新,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合稱為「宋四家」,並被尊為四家之首;他的文章與其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
  • 「書初無意於佳乃佳爾」是蘇東坡耐人尋味的書法語錄之一,意思是書寫前沒有刻意求好的作品,往往是自然天成的佳作.......
  • 宋四家蘇、黃、米、蔡,各有自己的風貌,而四家當中最具藝術創新意識的當推黃庭堅。黃庭堅寫字非常用功,年輕時雖然書法就已經相當出色,但他仍對自己的字不滿意,原因是.......
  • 米芾(西元1051~1107年),初名黻,後改名為芾,字元章,號襄陽漫士,鹿門居士,原籍襄陽(今屬湖北)人,後定居潤州(今江蘇鎮江)。他的母親曾入宮服侍英宗皇后,米芾也得此恩蔭而當了個縣官,但他「全無富貴願,獨好古人筆札」,為了藝術,丟官也不在意。
  • 一日米芾悠悠醒來,見四周林木茂盛,芳草鮮美,幽靜中泛著鳥語花香,彷彿置身桃花源。不遠處有涼亭一座,依稀傳來聲響,於是緩步走向涼亭......
  • 蔡襄為人忠厚正直,是史上著名的好官,世人讚譽他為「端人正士」,諡曰忠惠。蔡襄除了是勤政愛民的政治家,優秀的書法家外,他對茶葉的研究及推廣也有卓著的貢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