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姝伶:孩子聽話,應該這樣教 (二)

張岳、蕭可羅蘭崗
font print 人氣: 155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3年06月16日訊】(大紀元記者張岳、蕭可洛杉磯羅蘭崗報導)父母多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乖巧,華人家長更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風。可是有的家長發現,孩子越來越不聽話,反复說,孩子反复犯,或者家長感覺為孩子付出了很多,可是孩子卻不領情?種種情形讓家長頭疼。著名兒童教育專家陳姝伶博士表示,這很多情況只是因為父母沒有理解孩子的心理和需求,如果家長能夠了解到孩子的心理世界,每一個孩子都可以成為「聽話」的好孩子。

5月28日,陳姝伶博士專程從北加州趕到南加州羅蘭崗紐約人壽廖彬淳大樓,為現場約50位家長做了2個多小時的親子溝通免費講座,並贈送書籍。陳姝伶博士畢業於台大社會系社會研究所,1991年在Oregon大學取得幼教博士學位,著有「教出這樣的好孩子」一書。

快樂和成績可兼得

學習成績固然重要,但陳博士不希望家長把孩子引導為一個只把成績作為學習目標的人。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引導孩子明白「學習的過程重于結果」這個道理。並非不重視結果,而是在重視結果的同時,也要注重過程。如果很快樂的帶著興趣學習,學習效果一定不會差的。

陳博士舉了一個反例:曾經有一個女孩子,在經過艱辛的高中學習後,拿到了大學錄取通知書,但是在那一天,她自殺了。她給父母的遺書裏寫到:「你們要我做的我都幫你們做到了」。這是一個怎樣的悲劇!這個女孩誤以為,父母督促其學習是為了他們自己的面子,在壓力下產生了強烈的逆反心理。

聰明的家長會明確的讓孩子知道,他們今天的努力是為了自己的將來。家長在日常生活講話中最好也注意一下細節,比如,有些家長對孩子說:「你幫我把這口飯吃下去。」這其實就是讓孩子誤認為自己是為父母而活著,與教育的目的正好相反。

一定要使孩子明白:他/她在為誰努力

督促孩子學習時如何避免其產生逆反心理?陳博士拿自己的孩子舉了個例子。

兒子5歲時學彈鋼琴,按鋼琴老師要求,每首曲子彈5遍,陳博士沒有監督過他。有一天,孩子過來講:「媽媽,我今天每條曲子彈了10遍,你高不高興?」她就說:「我高興,我是為你高興,因為這樣你會進步更快。」

孩子長大一些之後,陳博士繼續問他:「你知不知道你把鋼琴彈好後,最受益的人是誰?」孩子回答:「是我呀。」陳博士故意接著問:「還有誰呢?」孩子答不上來。「最受益的就是你將來的家人,你將來的太太,你將來的孩子……其實媽媽是最『可憐』的,因為你剛開始學彈鋼琴的時候,那些不成曲調、吱吱呀呀的,都是媽媽在聽。將來你彈好了之後,那些優美的旋律是你的太太在聽。所以,為了你將來的幸福,你也要把鋼琴學好呀。」

輔導孩子功課不是頭疼事

輔導孩子做功課可能是一個令家長非常頭疼的問題。陳博士建議:家長在輔導孩子做功課時,儘量不要直接給答案,可以適當的給孩子啓發,但要儘量讓孩子自己想辦法解决,讓他感受到通過自己思考而解决問題的那種快樂、成就感,從而培養其更濃的學習興趣。

有些孩子寫家庭作業,字寫的有些歪斜,在這一點上,建議家長不要上來就批評。陳博士表示,孩子愛玩不喜歡做功課,這是天性可以理解,但他已經把功課做完了,這時應該首先對他的這種責任感加以鼓勵。如果在這個時候,家長責備孩子字寫的難看,或者挑其它毛病,孩子會難以接受,產生逆反心理,就更加不願意做功課。所以建議家長把功課裏面的亮點圈出來,哪怕只是很小的亮點,也要拿出來作為孩子的成就,表揚他,鼓勵他繼續按照對的做。這樣孩子就會對功課保持興趣。耐心的、循序漸進的態度可逐步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並逐步改掉缺點,從而良性循環。

有一個具體問題:孩子做功課時,家長要不要陪著?陳博士建議,剛開始家長應該陪著,通過每天在固定的時間做功課,讓孩子養成習慣。一段時間以後,家長就應該逐漸抽身,最後完全放手。

要讓孩子覺得你很愛他

在培養孩子的自信方面,陳博士有兩點建議。一個是,一定要讓孩子知道你愛他。應該說,沒有家長不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孩子是否真的感受到了呢?另外,什麽時候孩子感受家長的愛最强烈呢?就是當他在犯錯的時候,家長那種寬容的態度。

孩子打翻了牛奶瓶,你怎麼做?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科學家,他的研究有了重大突破,得了大獎。別人問他為何能取得這麽大的成就,他說這得從他童年時代講起。

在他4歲時,有一天,他打開冰箱要把牛奶拿出來,可是手一滑,牛奶瓶掉下來,牛奶流了一地。媽媽看見之後,沒有生氣,相反說:「哇!從來沒有看見這麼大的一個牛奶池,你想不想玩?」孩子說想,然後就在有牛奶的地方蹦跳起來。等玩累了,媽媽說:「好,既然你已經玩夠了,那麽現在我們應該把它擦乾淨。」這是告訴他,人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他和媽媽一起把地上的牛奶擦乾淨之後,媽媽沒有就此打住。「剛才牛奶瓶從你手裏掉下來,牛奶流了一地,都浪費掉了。你之所以犯這個錯誤,是因為你不知道怎樣才能把這個瓶子拿緊。那麽現在,我們一起到後院去練習。」于是媽媽帶著他,在後院用空瓶子練習怎麽把它抓牢,保證瓶子不會再從手中掉下來。

這個故事告訴家長:孩子犯錯並不可怕,是可以改正的。家長對孩子錯誤的處理態度,影響著孩子自己將來面對錯誤的態度。孩子天生是一張白紙,並不知道自己是否有能力。當孩子犯錯時,家長是一面鏡子,要用寬容的態度,讓他感受到自己的愛,才能真正讓他感覺到自己可以改正錯誤、可以再繼續學習,這樣他才能學會喜歡他自己,從而培養出更強大的自信。

我們都讀過拔苗助長的故事

曾經有一個孩子,不論讀什麽書,讀後寫感想的時候,總是三句話:太有趣了;太好笑了;我非常喜歡這個故事。爸爸看過這本書之後就說:「這裏面不是還有很多其它的意義嗎?比如說,人不能說謊話等等。」就命令他重新寫感想。可以想像的是,家長在那裏氣呼呼的說,孩子在那裏掉著眼泪寫,最後的效果一定好不到哪里去。

後來,這位父親來請教陳博士,陳博士建議他先放放手,在這個問題上暫時不要太心急。結果,一個星期之後,這個孩子自己的讀後感被老師評為A,雖然還是類似的那三句話。因為老師知道,以孩子這個年齡段的能力,如果讀後感寫的很多,那一定不是他自己獨立完成的。

如果父母總是幫忙,其實等于給了孩子一個信息,即不相信孩子自己能做好,不相信孩子有能力。這樣的孩子怎麽會有自信心呢?所以父母一定要肯定孩子的亮點,從而培養孩子的自信心。(未完待續)。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目下的金融危機中﹐許多家庭面臨經濟困難。親子書房中文圖書館4月19日在南灣世界文化中心舉辦座談會,主題是經濟危機中的親子教育。畢業於台大社會系﹑後赴美獲得幼教博士的陳姝伶介紹了在經濟危機情況下,訓練孩子遇到困難時懂得如何處理﹐幫助父母教導對不同年齡孩子培養金錢價值觀念,面對經濟困難如何與子女溝通等。
  • 4月18日在南灣世界文化中心舉辦「經濟危機,家庭如何辦」座談會。這次座談會是由親子書房發起。邀請臨床心理醫學蒲俊玉博士﹑會計師何美惠﹑幼教博士的陳姝伶﹑社區資源專家余怡箐分別從不同角度探討在經濟危機下家庭如何面對困境。
  • 常覺得家中的青少年對父母的態度冷淡或不耐?親子關係如能處理得宜,父母也可成為孩子無話不談的朋友。
  • 情感教育(Emotional Educaiton)是教育的世界趨勢,被看成是教育過程的一部分,在教育過程中關注被教育者的態度、情緒、情感以及信念,以促進教育個體的健康發展。但由於情感教育不像知識教育那樣具有可視性和測量性,往往易被家長們所忽視和不夠重視。
  • (大紀元記者肖甜綜合報導)您是不是心疼寶貝的爸爸媽媽?不小心寵壞了孩子可不是件好事兒。其實給不懂事的孩子上規矩,恐怕是為人父母最頭疼的事情之一了。給孩子立規矩不能框的死死的,也不能過於任性;具體需要對孩子深刻瞭解後再做相對應的規定。
  • 最近參加「愛的書車」巡迴宣導研習會議,講師的內涵和準備的資料非常充實。其中,台灣閱讀文化基金會講座陳老師提供的資料,大大震撼了我的心靈,資料提到:「每一個學生都必須有深度和廣度的閱讀」。
  • 孩子成長到幾歲才可以放心讓他們獨自在家?其實,沒有特別年齡標準,主要取決於孩子的獨立性、適應能力以及他們的心理成熟度。也許一個13歲的孩子還不喜歡獨處,一個15歲的孩子也可能會招朋引伴邀請朋友到家裡來玩耍。
  • (大紀元記者肖甜綜合報導)每個媽媽都是愛孩子的,可是在孩子的眼睛裡,你是不是一個好媽媽呢?來看看甚麼樣的媽媽不受寶寶「待見」吧:
  • (大紀元記者肖甜綜合報導)任何人都不喜歡自己的孩子說謊,更不會鼓勵孩子的謊言。但是,怎麼做才能既不傷害孩子的自尊與自信,又不縱容孩子說謊呢?
  • 現代父母奉行愛的教育,不願意打孩子,但又不能放任不管教孩子,到底父母要如何孩子管教才適當呢?臨床心理師提供父母教子五大心法,有效管教卻又不傷親子關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