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恆:天津爆炸「災難體」詩歌感動了誰?

人氣 611
標籤:

【大紀元2015年08月21日訊】天津大爆炸後,那些至今生死下落不明的人,無家可歸者如何安置尚無定論。民眾關心幾千噸危化品爆炸燃燒後毒氣蔓延、環境污染等生態災難問題,中共官方也是巧舌狡辯,引爆民怨。最具諷刺意味的是,對天津海河泛上的大量死魚,官方解釋:歷年都有死魚,是天熱缺氧而死。網民氣憤地拋出各種譏諷:還不如說魚是抑鬱死、情人節集體殉情死、不會游泳淹死……當我們是傻子?

港媒《東方日報》評論稱:如果當局再置之不理,這兩股民怨之火隨時可能燒向北京,使九月三日的抗戰勝利七十週年大閱兵節外生枝。正如一些網民所言,「第一聲炸響在渤海灣邊,第二聲到天安門前」。

話說「第一聲炸響在渤海灣邊,第二聲到天安門前」出處何在?天津大爆炸發生後不到48小時,天津濱海詩人、《濱海時報》高級編輯陳麗偉奮而揮就一首朗誦詩,洋洋灑灑86行,題目為《第二聲是衝鋒的號令——寫在天津港8.12特別重大火災爆炸事故之後》,其中最為醒目的就是這「第二聲迴盪到天安門」一句。詩人號稱寫此詩為了「鼓舞救災的官兵士氣」,「歌頌黨和政府的英明決策」。

8月15日的《濱海時報》副刊全文刊登了此詩。或許是為了強調「黨的英明」威力之大,作者反覆描寫大爆炸的兩聲巨響。奪取千百鮮活生命的爆炸聲,在作者筆下「生動」地化身為:「(對於百姓)第一聲從耳朵震到心裏,第二聲從心靈震到靈魂;(對於官兵和醫務人員)第一聲是災難無情的進攻,第二聲是奮起迎敵的號令;(對於黨中央、國務院)第一聲炸響在渤海灣邊,第二聲迴盪在天安門前。」以示「渤海灣並不孤單,有黨中央、國務院給做主」之寓意。

至於那些無辜喪生火海的非編製消防員,作者用「滾燙的青春搏擊著滾燙的火舌」、「火場逆行的身影成為一道最美麗的風景」,激起網民更大的憤怒。

「第二聲迴盪在天安門」幾乎一夜成了網上名句,網友們最普遍的評價是:這首詩完全無視遇難者和失聯者家屬的痛苦。最義憤的反應是:「第三聲應該炸在寫詩者家門口。」

很多人聯想到2008年汶川大地震後山東省作協副主席王兆山的那首奇葩「詞」。汶川大地震後,王兆山「嘔心瀝血」創作而成的《江城子 廢墟下的自述》發表於《齊魯晚報》。此詞在網上轟動,網民給詩人另起名為「王幸福」。「十三億人共一哭,縱做鬼,也幸福…只盼墳前有屏幕,看奧運,同歡呼。」從此成為諂媚文人無恥之代表作。

在一起起「人禍」當中無辜死去那麼多人,不是黨的「英明」而是恥辱,根本原因在於政府的腐敗無能。媒體和公知應該關注的是事情的真相,危機的處理以及今後如何避免這樣的事故,最應當大呼的是追問責任人,督促政府部門等。歌頌「犧牲」怎麼能美名其曰「點讚」?逐漸覺醒的網民已經回答了:不問真相的感動,是偽善,更是罪惡!

每次災難後都會出現這樣的「感人」文藝宣傳品,總有些吹鼓手想把人禍當成天災,忙著歌頌「大愛無疆、多難興邦」,實際上是給中共歌功頌德,溜鬚拍馬給官員晉陞鋪路,而置百姓生死存亡於不顧。

一起起事件已經使很多網民對「災難體」輿論模式表達了強烈的反感,天津爆炸後,中青報也發表評論文章《「災難文藝腔」越來越被大眾排斥》。說明民智漸醒,中共既往宣傳手法越來越失去民心。一些所謂的「感動」作品一經問世,就成為眾矢之的,抨擊嘲諷鋪天蓋地。或者被民眾反用,比如那「第二聲迴盪天安門」就被用做預示中共政權將亡之句而流行在網上。

責任編輯:尚一

相關新聞
澳洲化學專家談天津爆炸應對措施
大閱兵前 天津爆炸有害氣體蔓延到北京
公安部開會部署查天津爆炸 罕見提張高麗
津爆被刪網文輯錄:大老虎要出籠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