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的震撼

作者:智真
font print 人氣: 317
【字號】    
   標籤: tags: ,

琴、棋、書、畫是中國自古以來謙謙君子必須掌握的四種技藝,古琴是古代君子隨身攜帶必備的樂器,是聖賢和君子的象徵。

古琴音樂容入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反映一種清和淡雅、溫柔敦厚的風格,追求寧靜高遠的境界。古人注重操守,凡事講求用心,學琴彈琴的故事往往給世人以啟迪。

春秋時鄭國的師文想學彈琴,他聽說著名的樂師師襄在彈琴的時候,鳥兒能踏著節拍飛舞,魚兒也會隨著韻律跳躍,心中十分嚮往,於是來到魯國拜師襄為師。

師襄教師文調弦定音,可是師文的手指十分僵硬,學了三年,竟彈不成一個樂章。師襄對他說:「你還是缺乏悟性,學琴不夠專心。」

師文說:「我並不是不能調好弦、定準音,也不是不會彈奏完整的樂章。然而我所關注的並非只是調弦,我所嚮往的也不僅僅是音調節奏。我的真正追求是想用琴聲來表達我的心聲啊!

在我尚不能做到使音樂發自於內心,再感應到樂器(內得於心,外應於器)的時候,我還不敢放手去撥弄琴弦。請老師再給我一些時日,看是否能有長進!」

師文靜下心來,每日潛心學習,用心體悟音樂表達的意境,不斷完善修養。過了一段時間又去拜見師襄,師襄問:「你的琴現在彈的怎樣啦?」師文胸有成竹的說:「得之心矣,請讓我試彈一曲吧!」

師文開始撥弄琴弦,他首先奏響了屬於金音的商弦,使之發出代表八月的南呂樂律,只覺琴聲挾著涼爽的秋風拂面,草木都要成熟結果了。

面對這金黃收穫的秋色,他又撥動了屬於木音的角弦,使之發出代表二月的夾鐘樂律,隨之又好像有溫暖的春風在耳畔迴盪,頓時引來草茂花榮,好一派萬象更新的春天景色。

接著,師文奏響了屬於水音的羽弦,使之發出代表十一月的黃鐘樂律,不一會兒,竟使人感到霜雪交加,江河封凍,一派肅殺景象如在眼前。

再往下,他叩響了屬於火音的征弦,使之發出代表五月的蕤賓樂律,又使人彷彿見到了驕陽似火,堅冰消釋。

在樂曲將終之際,師文又奏響了五音之首的宮弦,使之與商、角、征、羽四弦產生和鳴,頓時在四周便有南風輕拂,祥雲繚繞,恰似甘露從天而降,清泉於地湧出。

師襄高興極了,稱讚師文說:「你的琴彈奏的太美妙了!使人有如身臨其境,感受到甚麼是真正的美!」師文後來成為鄭國的一代樂師。

師文學琴的故事說明:無論學習任何技藝,不是光憑外在的技巧,而是在於領悟內涵。要像師文那樣深究其理,矢志不渝,提高修養和悟性。音樂藝術之高超,曲所存者不在弦,所志者不在聲,在於「得心應手」。形而下者,人人可達;唯形而之上的道,不是非常之人,就無法體會出這個非常之道。

古琴的意義,遠遠超越了音樂,成為整個中國傳統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徵,表達出道德內涵,是人與人心靈的溝通而產生的共鳴,是人們在用純正、美好的心靈感化四方。

——轉載自明慧網

責任編輯:吳雨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笙是中國古老的簧管樂器,由於笙斗在古代是以匏,也就是以葫蘆挖制而成,所以屬於「八音」中的匏類樂器。考古學家發現2,400年前諸侯國君的墓葬——曾侯乙墓中出土的14管笙,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實物。
  • 考古學家發現笛的歷史遺跡,是在河南舞陽賈湖裴李崗文化墓葬出土的骨笛,這是一種以鳥禽肢骨所製成的笛,距今已有八千年的歷史。
  • 根據桓譚《新論.琴道篇》中記載:「昔神農氏繼庖羲而王天下,亦上觀法於天,下取法於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削桐為琴,繩絲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也就是說,「琴」的構造象徵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
  • 明 仇英〈吹簫引鳳〉圖(公有領域)
    漢代以前,無論是橫吹或豎吹的單管竹製樂器統稱為笛或篴,稱為簫者則是指編管的排簫。
  • 傳說竹子原來只生長在王母娘娘的御花園裡,護竹仙子因為憐惜人類,一日,她趁王母娘娘多飲百花露沉醉期間.....
  • 話說,曹寅履職的南京,那是十三朝古都,匯聚天下人文精華的故地金陵,更是前朝大明的留都,是前朝風流客、東林黨人的雲集之地。而讀書人讀聖賢書,所持有的固執觀念,自然是漢人天下,漢家血脈主宰神州。
  • 天下之義理無窮,而人之聞見有限。若專靠記問,則胸中所得,能有幾何?若能於舊日所聞的時時溫習,如讀過的《詩》《書》,聽過的講論,都要反覆玩味,而不使遺忘,又能觸類旁通,每有新得,就是未曾知道的,也都漸漸理會過來。將見義理日益貫通,學問日益充足。
  • 古中國有個敬老孝親的傳統習俗,就是子女給年邁的父母做壽。即使平民百姓也會吃長壽麵、蒸壽桃(麵點),貼個窗花什麼的。富貴人家就講究了,《紅樓夢》裡賈母的80歲大壽,張燈結彩,大擺酒席,還有戲班子唱戲呢!
  • 分析這個人做這個事情的方法和過程、心理和動機。即使為惡的人,也要看他是迫於無奈還是心存惡念,抑或好心幹了壞事?至於行善的人,也要看他是真心為善還是沽名釣譽。
  • 顏回十三歲即拜孔子為師,學習、修身十分用功,二十九歲就頭髮全都白了。孔子曾稱讚顏回「不遷怒,不貳過」、「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不幸短命死矣」。 他去世的時候,孔子痛呼「天喪予,天喪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