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被康熙讚為「幾近完人」的陳廷敬

作者:魏谷
font print 人氣: 14373
【字號】    
   標籤: tags:

所有的殊榮都寫在「聖祖」康熙的歲月裡,駕駛著泱泱古國的航船,經過半個世紀航行,歷經「亂世」——「治世」——「盛世」的過程,終駛向康乾盛世的局面。瑰麗的歷史畫卷裡,還譜寫著明君與忠臣的千古佳話。

康熙帝的重臣裡,陳廷敬幾乎是一個傳奇,從康熙的父皇順治帝時代開始一直到康熙盛世,陳廷敬終生在朝,為官53年榮升28次,歷任日講起居注官、經筵講官、南書房行走,翰林院掌院學士、吏、戶、刑、工四部尚書,一直做到文淵閣大學士——宰相,坐遍了清朝除兵部以外的所有要職大位。

陳廷敬(1638年-1712年)生於明末崇禎十一年,陳家書香門第,家學淵源,他從小受到極好的文化熏陶和良好的家庭教育。3歲起誦讀詩詞,6歲入私塾遍獵儒家經典。順治八年13歲,他以「童子第一」入潞安學,順治十四年赴太原會試中舉人。陳廷敬原名陳敬,順治十五年,年僅20歲的陳敬殿試中二甲進士,因同科進士中有兩個陳敬,順治帝特在其名上加「廷」字以示區別,他於是改名廷敬,入仕進翰林院。

陳廷敬的仕途一路走來,從庶吉士、翰林院侍講學士、日講《起居注》官、經筵講官到翰林院掌院學士等,都是教師之職。但他所教的學生卻非同一般,是有雄才大略的一代英主康熙。康熙親政前,他是康熙的老師,康熙親政後,他仍是康熙的老師,在康熙帝的宮廷裡,他還是皇帝的生活起居記錄官,朝夕相處,他對康熙乃至整個朝廷的影響非同小可。

康熙對自己的這位老師格外重視,康熙十七年,24歲的康熙帝命40歲的帝師陳廷敬入職南書房行走——這不是固定的官名,卻是一個十分了得的職務——皇帝的許多重大決策,都經由「南書房行走」參與完成。陳廷敬不僅是康熙帝的機要秘書,同時也成了康熙帝的決策顧問。

康熙二十一年,陳廷敬升禮部右侍郎,不久轉任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學士,為會試總裁判官;康熙二十二年,他改任吏部左侍郎,仍兼翰林院學士;康熙二十三年,他升都察院左都御史;康熙二十五年,調到工部任尚書;康熙二十六年;改任戶部尚書,同年轉任吏部尚書,兼管修書總裁事務。

短短的幾年裡,陳廷敬禮部、工部、吏部的輪流擔任幾個要害部門的主官,但其間他「經筵講官」的身份一直沒有變,陳廷敬的主要職責就是同康熙探討學問、治國之道,康熙說:「每日進講,啟迪朕心,甚有裨益」。

陳廷敬在「經筵日講」中,主要是向康熙解釋程朱理學「天德與王道同功,修己與治人兼至」的道理,在進講時,康熙有時還要根據當時的政事情況,有針對性地提出一些問題 。

康熙對陳廷敬所傳授的帝王之學極為讚賞,命陳廷敬把君臣之間的日講記錄下來,編寫成《日講四書解義》二十六卷。康熙帝親自為《日講四書解義》作序,稱自己「孜孜求治,留心學問」,「命儒臣撰為講義,裨益政治,同諸經史進講,經歷寒暑,罔敢間輟」;明確宣布清朝將以儒家思想治理國家,「究先聖之微言,則以此為化民成俗之方,用期一道同風之治,庶幾近於唐虞三代文明之盛也夫。」

康熙二十一年,三藩之亂平定不久,陳廷敬及時提醒康熙,要充分利用人心振奮、上下一心的大好時機,為清朝的宏大基業制定長遠戰略。他說:「至於世道修明之日,人心聯合之時,正當大有為之際,必有紀綱宏遠之規模,為社稷靈長之大,計慮萬年。」要達到這一點,就要有長遠的眼光,不能急功近利,「成大事,毋狃於小利」。

康熙四十年陳廷敬奉命管理南書房事務,這是一項非正式卻極其重要的內廷職務。康熙四十二年四月十九日,陳廷敬晉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成為名副其實的輔弼大臣。

康熙四十九年十一月,陳廷敬已是年逾古稀,耳疾嚴重,在多次懇切請求退休後,終於獲得康熙帝的批准。但是,編修御製文集的工作尚未完成,康熙帝又繼續將他留在京內辦事。

陳廷敬終其一生,只在宮中為文官,沒有特別顯赫的政績,對康熙帝以至大清的江山社稷的影響卻是彌足深遠。

陳廷敬有的,遠遠不止是學識,他的品行和為人也很得康熙帝的讚賞,評價他為「寬大老成 幾近完人」。

在山西省博物院,至今有一封陳廷敬的家書陳列在展廳中,是謄寫的唐朝詩人白居易的詩,名為《池上篇》,在這幅行書軸上,有這樣的文字:

十畝之宅,五畝之園。有水一池,有竹千竿。
勿謂土狹,勿謂地偏。足以容膝,足以息肩。
有堂有庭,有橋有船。有詩有酒,有歌有弦。
有叟在中,風神飄然。安分止足,外無求焉。
如鳥擇木,姑務巢安。如魚在沼,不知海寬。
雲鶴怪石,紫菱白蓮。時飲一杯,或吟一篇。
妻孥熙熙,雞犬閒閒。優哉悠哉,吾將終老乎其間。

陳廷敬的四弟陳廷愫在河北武安縣任知縣,深得民心,有「陳青天」的美譽。任期屆滿後,陳廷愫希望進京城做官,想請哥哥幫忙。陳廷敬便謄錄了白居易的這首詩,寫了這封只有一首詩的家書,通篇沒有拒絕弟弟請求的一個字,但每一句都剛好說出了他希望弟弟回鄉的心聲。陳廷愫依言返回故里,贍養父母,以終天年。

有一年,康熙帝下詔要求各部舉薦廉潔幹練的官員,大家各有所舉,眾說紛紜中,康熙帝特地徵求陳廷敬的意見,陳廷敬推薦了靈壽知縣陸隴其、清苑知縣邵嗣堯,說:「他們都是清廉的好官,雖然他們治理地方的方式不盡相同,但是為政清廉的作風卻是一樣的。」同僚們擔心這兩個人性子剛直,容易積怨,以後會連累他,私下勸告陳廷敬:「兩人廉而剛,剛易折,且多怨,恐及公。」陳廷敬不為所動,回答說,只要這兩個人清廉賢德,那麼即使與人結怨,又有甚麼關係呢?後來這兩位廉吏都破格擢升御史。

他到禮部上任,曾立下規矩:「自廷敬始,在部絕請托人,禁饋遺。」至於他自己的府邸,只要有行為不端、送禮賄賂謀私跡象的人,都是不許放進門去的,這是他給家人立下的嚴令,違令者嚴懲不怠。

平易和緩的言語、端正不阿地行事,讓陳廷敬在朝很能與人和睦相處,而在私,他又律己甚嚴,這是他的為人之道和成功之道。

陳廷敬還是一位功力很深的學者和文學家、藝術家,他的身後,留下了百年流芳的辭書和等身的文學著作。

康熙四十九年,康熙帝命張玉書、陳廷敬領銜編纂一部大型字典。編纂開始後的第二年,張玉書就病逝了,已經七十多歲高齡的陳廷敬擔起了總閱官之職,嘔心瀝血,六年後終於完成了這部中國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辭書。是為《康熙字典》。《康熙字典》共四十二卷,收錄四萬七千多字,創當時的字書之最,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官修字典,直到如今仍是文字工作者的常用工具書。

陳廷敬多次主持編撰國家典籍史誌,《世祖章皇帝實錄》、《太宗文皇帝實錄》、《鑒古輯覽》、《三朝聖訓》、《政治典訓》、《平定三逆方略》、《大清一統志》、《佩文韻府》、《方輿路程》等等,都是現今珍貴的歷史資料。

陳廷敬詩、文、樂皆通,可能因為仕途太輝煌了,又因編纂史書和辭書而以學問著稱,所以詩文樂理上的才學少為人提起。康熙皇帝評價他的詩「清雅醇厚,非積字累句之學所能窺者」,他的個人文集有《午亭文編》50卷。當時被譽為「燕許大手,海內無異詞焉」,著作等身,成就斐然。

關於《康熙字典》的編纂,還有一件趣事,為了編好字典,康熙皇帝下旨廣招天下人才。陳廷敬的兒子陳仕履以優異的成績成為入選的三十多位學者之一,父子留名於一書,也是一段佳話。

可惜的是,陳廷敬卻沒能看到書成,康熙五十一年三月,陳廷敬病危,康熙帝遣太醫前往診視,四月,73歲的陳廷敬去世。康熙命皇三子允祉率大臣侍衛奠灑,並令各部院滿、漢大臣前往弔祭。陳廷敬的靈柩歸葬故里,康熙帝命官員沈一揆專程護送,並賜祭葬典禮,賜謚「文貞」。

康熙帝親賦輓詩紀念這位亦師亦友的閣老:
世傳詩賦重,名在獨遺榮。
去歲傷元輔,連年痛大羹。
朝思葵衷勵,國典玉衡平。
儒雅空階歎,長嗟光潤生。
@#

責任班機:李婧鋮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將耶穌從被捕到殞命的主要情節描繪得淋漓盡致。奔放的詩句和整齊的韻律相結合,使人讀來鏗鏘有力,意味無窮。如果一面讀詩,一面默想基督苦難經歷中那些悲痛場面,必會歷歷在目,催人淚下。
  • 康熙皇帝(公元1654~1722年)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不僅雄才大略,文治武功無與倫比,為一代明君,他還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 據史書記載,蘇麻喇姑,原名索瑪勒,出生於科左中旗的一個牧民家庭,自幼在科爾沁貝勒宰桑家當使女。後金天命十年(1625年),作為隨身侍女,被孝莊文皇后帶到後金宮中。此後在皇宮中一住就是八十年。她是蘇茉兒是康熙皇帝生命中的一個最重要的守護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以九旬高齡在清宮作古。
  • 警示俄國人
  • (大紀元記者鄭孝祺綜合報導)清朝康熙皇帝,在位61年,以博大的胸懷和對萬民的仁愛,運籌帷幄,勵精圖治,使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幅員最遼闊、人口最多、經濟最富庶、文化最繁榮、國力最強盛的國家。《清史稿》對他的評價是「為人君,止於仁」。康熙帝是自古以來少有的一位盛德至善的明君。後世給他上的廟號為「清聖祖」,把他看作一位聖人。
  • 美國人艾爾莎•哈特(Elsa Hart)並沒有學習中國歷史的背景,但對中國文化的好奇與喜愛,她把自己第一本推理小說的故事安排在清朝康熙年間的麗江古城,小說主角也以詩人李白和杜甫命名為「李杜」。這本《玉龍雪山》(Jade Dragon Mountain)獲得了一些西方讀者的好評,在感受小說神秘與驚險的同時,也打開了通往中國古代歷史的大門。
  • 當漠漠草原的清脆馬蹄,在中原的廣褒疆域上響起,女真的金戈鐵騎定鼎燕京,東方古國迎來了它的嬗變,也迎來了「康乾盛世」。如果說康熙大帝如日月高懸,光照寰宇,那麼他的治下群臣則猶如星辰璀璨,熠熠生輝。
  • 岳陽樓
    《岳陽樓記》就像一個巨大的文學磁場,吸引、感染著接觸到這篇文章的讀者。現在想來,如果沒有巴陵郡守滕子京獨具慧眼地對范仲淹的約請,後人就讀不到這篇繪聲繪色描寫浩渺的洞庭湖變幻無窮的風光、遷客騷人對洞庭湖的不同感受、最後又轉化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千古浩歎的美文。
  • 民間過大年前有祭灶神的風俗,祈求福祿臨門。在東漢時,「天下無雙,江夏黃童」的孝子黃香卻「不祭灶」,到底是怎回事?而且,他從一介貧民轉身為得皇上賞識尊重的賢臣,掌管國家樞機要務。這樣的福分從何而來呢?
  • 明孝宗弘治二年追贈于謙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賜諡「肅愍」。明神宗萬曆十八年改諡「忠肅」。于謙蒙冤於一時,卻萬世不泯,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