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家長和老師交流溝通的幾點建議

研究發現,要想孩子學習好,需要老師和家長的配合,孩子的教育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fotolia)
font print 人氣: 642
【字號】    
   標籤: tags: , , ,

【大紀元2016年08月23日訊】(大紀元記者溫婧編譯報導)在過去,家長在送孩子上學時會給老師帶一個蘋果或一束自家後院裡的鮮花,以期給老師留個好印象。現在,家長們似乎是焦慮地等在校門口,只為了知道孩子今天在學校的表現情況。

菲茨傑拉德(Denis Fitzgerald)先生是澳洲新州教師聯合會(NSW Teachers Federation)的副主席。他說,雖然老師們希望儘可能多的與家長們交流,但是這需要合理安排。他還建議,選一個合適的時間和老師會面,而不是直接到衝到學校,匆匆忙忙和老師聊上幾句。正如你不會直接走進一家私人辦公室,要求和那裏的員工談話一樣。老師們可能還有其它事情要做。

孩子的教育需要所有人共同努力

研究發現,要想孩子學習成績好,需要老師和家長的配合。菲茨傑拉德先生說,十幾歲的孩子看起來似乎可以獨立了,但是仍舊需要家長關注他們的學習情況。如今,大多數老師都可以通過電話和電子郵件與家長聯繫,也可以面對面與家長交流,因此家長們沒有理由不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來。

菲茨傑拉德先生說:每一位家長都愛他們的孩子,但是從老師的角度看,他們要教30個孩子。要想在開學時有一個良好的開始,你需要確保孩子一切準備就緒,按時到校,並帶全物品。

如果孩子喜歡你參與到他的閱讀小組中,或在食堂一起吃飯,那麼你可以去參加。但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希望在學校裡見到他們的父母。菲茨傑拉德先生說,在和孩子聊學校的生活時,應該問得具體一些,例如「你最喜歡學校的甚麼活動」,而不是「今天在學校過得怎麼樣?」

教育心理學家古德賽(Emma Goodsir)說,與老師會面幾乎被看作是一種禮節,尤其當你的孩子有特殊的學習需求時。不要以為每一位新老師都瞭解你孩子的過去。古德賽認為,家長們需要對孩子的在校生活有所警覺,但是不要過分干預,除非確實需要。當和老師交流時,不要指責,而應該帶著「疑惑而好奇」的態度詢問為甚麼某件事情發生了或沒發生。

古德賽女士說:「老師是與孩子打交道的專業人士,他們一整天都與孩子們在一起,因此我覺得家長需要信任老師。但是,正如任何一種職業,老師也有不好的。在孩子上學階段,你可能至少會遇到一位不好的老師。」

給家長的幾點建議:

1、家長們應該信任老師,而不是懷疑。
2、關注孩子的在校情況,但不要經常干預,除非必要。
3、記住,你比任何人都瞭解你的孩子。
4、如果你的孩子有特殊的學習需求,應該盡早與老師溝通。
5、如果對孩子在學校的狀況有些擔心,那麼可以和老師約定會面時間,在見面時不要使用指責的口吻,而應該以一種「疑惑並好奇」的態度問詢。

責任編輯:瑞木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初入教育界那一年,有一位資深老師勸誡我們這些菜鳥老師:「不要隨便把自己家裡的電話告訴家長。我給學生的手機都是另外辦一個門號,也從來不讓學生知道我住的地方。」這位老師的忠告並非出於冷血,而是肺腑之言......
  • (大紀元記者徐乃義台灣桃園報導)元智大學於11月19日舉辦「家長訪校日」活動,開啟家長與學校的第一次接觸,希望藉此活動讓家長瞭解子女就讀學校環境、設備、系所、學習狀況與校務發展現況,並蒐集家長對校務之意見,做為校務經營改善之參考。
  • (大紀元記者馮閱編譯報導)俄文老師薩利提出了一些家長與老師面談時的竅門,教我們如何從家長會上獲取最大的收益,以及一些能有效提升孩子在學校全面發展的方式。
  • (大紀元記者葉恩婕編譯報導)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可能會喜歡某位老師,尤其是那些對學生很好、能啟迪學習興趣的老師。研究顯示,與老師相處融洽有助於學生的課業表現,老師也可能對孩子影響終身。
  • 與孩子的老師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以確保孩子在學校能取得成功,這有很長的路要走。然而,這可能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尤其是當你面對不同教師的不同教學個性和風格,和你的孩子擁有自己獨特的氣質和技能等這些複雜的情況。那麼,面對這些你不能很好駕馭的情形,如何能持續積極的參與而不會絞盡腦汁不得其解?我們質詢了新老學校的不同年級的教師、學生和家長。圖teacher.jpg:(圖片來源:photos.com)
  • 2013年羅蘭教委學舉在即﹐羅蘭家長教師協會(RPEA)10日晚邀請侯選人發表政見﹐華裔候選人陳正治(Cary C. Chen)、張明亮(Wild Chang)馬淑芬(Anne Ma)及西裔菲律普艾斯卓達(Phillip Estrada)出席。 Dr. Gilbert Garcia 外出﹑Ms. Angelena Pride and Ms. Lynne Ebenkamp 列席﹐未發表政見談話。
  • 最近台灣媒體公佈一項調查發現,有情緒障礙與困擾的中小學生愈來愈多,其中「人際困擾」和「課業壓力」是中小學生最大負面情緒的來源。面對情緒困擾62%的中小學生表示,不知該怎麼辦。專家支招,幫助孩子轉化負面情緒。
  • 開學1個多月,許多小學生生活已漸漸進入軌道,有近半數家長發現小學生很鬱卒,小一就要考英文單字、注音符號,小學一年級新生就要面對考試壓力。不過老師也面臨到與家長教育理念不同的問題,而發生衝突。人本則建議,親師應多溝通,避免陷入單一事件的爭執。
  • 紐約市教育局長法里娜(Carmen Farina)將鼓勵家長參與作為執政理念的核心。在很多學校,在教師的合約中都有每週40分鐘的「家長參與」(Parent Engagement)時間,一些學校還提供英語課程或烹飪課讓家長參與。不過,《紐約時報》在最近的一篇報導中指出,家長會這一傳統的家長參與方式,卻顯得非常的匆忙。
  • 美國佛州一位母親說,作為家長,她的職責就是做孩子的「啦啦隊長」,並拒絕成為他們的朋友或「直升機父母」,否則你將培養不出有韌性的孩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