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暴帶給孩子的傷害

心慧 (中國)
font print 人氣: 1732
【字號】    
   標籤: tags: ,

 

家暴,是家庭教育中一個沉重話題。生活的壓力,常常使很多家長會將自己的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或奉行「棍棒底下出人才」的教育理念,對孩子施行虎狼式教育。據媒體報導,孩子經常挨打或挨罵,會產生怨恨、逆反、畏懼、自卑、無助、暴躁、孤獨、撒謊、固執等心理,大多有暴力傾向的孩子都是在家暴中成長起來的。家暴,會影響孩子的整個人生。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我兒時的夥伴,他的父母脾氣暴躁,對孩子非打即罵。一個在暴力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最終演繹了一場令人嘆息的人生悲劇。

小時候,我家住在一個大雜院裡,有好幾十戶人家,許多孩子。初夏,門前的桑樹開始結果,孩子們每天都仰著腦袋,看有沒有紅了的桑椹。

等翠綠的桑葉間點綴著點點紫色的時候,住在我家對門的小強,就爬上樹採熟透的桑椹,我抱著一隻小竹籃在下面接著,沖洗一下就一起分享。

小強和我同齡,每天一起上學,一起下學,在學校是同桌。小強淘氣、頑皮、打架、罵人、學習不好,是老師眼裡的差生,大人眼裡的壞孩子。

小強的父母感情不好,又都脾氣火爆,吵架是他們家最正常的節奏。小時候聽到最多的就是從對門傳出的吵罵聲,然後就是摔東西的聲音,再後來就是打孩子的聲音以及孩子的哭嚎聲。

記得那時雜技演出很多,小強最喜歡「空中飛人」這個節目,桑樹和另一棵樹之間有一根鐵絲,是大人們晾晒用的,他常常吊鐵絲玩,對我說以後要做「空中飛人」,飛得遠遠的,不再回這個家。

那年夏天,摘了桑椹,我拿回屋裡去洗,就聽見外面「砰」的一聲響,丟下小籃跑出來,只見鐵絲下小強仰面躺在地上。我慌忙將他拉起來:「你又練空中飛人啊?摔壞了吧?」他拍拍自己的腦袋:「沒事,沒事。」活動幾下,好像並無大礙。

然而,就在那天夜裡,小強被送進了醫院。他瘋了,不認識所有人,還直嚷著要飛走。聽大人們說,他得了急性腦膜炎。但我一直認為,他是學「空中飛人」掉下來把腦子摔壞了。然後,就一直住在醫院裡,直到半年後我們家搬走,我再沒見過他。

十幾年後,一次在街上偶然碰見他的母親,問起他,他母親嘆口氣說:「他後來康復了,學也不上了,就在外面混,打架鬥毆做小流氓。17歲就跟著別人跑出去了,現在在哪裡家裡人都不知道。」

再次聽到小強的消息是今年過新年的時候,母親告訴我遇到小強的父母了,說小強死了,深圳警方找到他的家人,讓去處理後事。母親說,小強的父母不肯說出他是怎麼死的,只是搖頭:「沒臉說」。

現在,看到有家長打罵孩子,總讓我想起當年小強看到父親舉起棍棒時驚恐的眼神,面對母親辱罵時冷漠的表情,想起那個童年夥伴悲涼的人生。

童年,應該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但在家暴陰影下長大的孩子,他們的記憶中沒有父母的慈愛,沒有家庭的快樂,只有棍棒下的眼淚與傷口的疼痛。從中國青少年犯罪的案例看,大部分孩子的童年都伴隨著家庭暴力。

當父母將暴力頻繁施加於孩子身上的時候,也許,就已經注定了孩子一生的悲劇。所以,越來越多的人呼籲為人父母者:「為了孩子,請放下你的拳頭。」

@*#

責任編輯:黎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8月28日﹐紐約勵馨在華僑文教中心舉辦親職教育講座﹐教導身為孩子人生領航員的家長們如何幫助孩子對抗生活中的各種暴力。特邀從事目睹家暴兒童輔導工作十多年的資深社工高小帆和公立學校教師羅伯特(Robert White)擔任主講。
  • 由年度澳洲人獎獲得者羅茜‧貝蒂(Rosie Batty)發佈的一項新的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報告顯示,在所有的兒童保護案件以及向警方報告的家庭暴力案件中,有一半是由於家庭成員酗酒造成的。
  • 勵馨基金會今天說,針對家暴兒童的調查發現,逾9成曾看見或聽見父母之間的暴力行為,可能導致人格偏激,嚴重者恐複製暴力傾向,因此成立向日葵小屋,希望助目睹兒撫平創傷。
  • 很多媽媽問我,現在孩子精得很,挑戰叛逆的語言一堆,連很小的孩子都會挑戰權威,好難教!情緒就像一顆球,孩子丟出來,當爸媽的應該要適時轉化這些脾氣,千萬不要用情緒硬碰硬,不然過一陣子你就會在孩子身上發現自己的影子。
  • 編者按:情感忽視會演變成情感虐待,但忽視與虐待之間的關係如何界定?父母與孩子之間親子關係是人生中的一門重要課題,這一篇章,讓我們與《欠缺母愛的孩子,你的傷好了嗎?》 一書的作者來探討,如何在過與不及的情感中,取得應有的平衡。
  • 上2篇介紹了性別認同教育引起的爭論和家長們的不安,那麽如何才能保護孩子接受健康的教育?兒童心理學專家陳彥玲博士給出了一些建議。
  • 上篇我們講了2個故事,2個孩子的父親都因爲「安全學校聯盟計劃」中所謂的「性別認同」而將孩子帶回家自己教育。那麽「性別認同」是什麽?專家又是如何解讀的呢?
  • 澳洲新州教育部編入公立學校學齡前教育課程(Preschool Education)的無偏見教育(anti-bias education),正在對幼教教師灌輸性取向和性別認同的觀念。而當幼兒園對兒童灌輸這些觀念時,卻不需要得到家長的許可,孩子的父母甚至完全不知情。
  • 關係攻擊,是通過解除友誼、排擠和其它形式的社交排斥進行的威脅。父母們常常驚訝地發現,關係攻擊可能會出現在三歲孩子的身上。對於這麼小的孩子來說,被朋友推開的經歷可能完全令人費解,並在日託或幼兒園引發焦慮。
  • 這個故事是為了幫助一群8歲孩子,希望他們能再度相信這個世界的奇蹟和美麗—在聽到這個故事之前,他們很難擺脫在網路上看到、令人不安的恐怖圖像。圖像加上難以擺脫的深刻感受,讓孩子們嚇得睡不著—他們尖叫、流淚,也恐懼獨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