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暴带给孩子的伤害

心慧 (中国)
font print 人气: 1732
【字号】    
   标签: tags: ,

 

家暴,是家庭教育中一个沉重话题。生活的压力,常常使很多家长会将自己的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或奉行“棍棒底下出人才”的教育理念,对孩子施行虎狼式教育。据媒体报导,孩子经常挨打或挨骂,会产生怨恨、逆反、畏惧、自卑、无助、暴躁、孤独、撒谎、固执等心理,大多有暴力倾向的孩子都是在家暴中成长起来的。家暴,会影响孩子的整个人生。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我儿时的伙伴,他的父母脾气暴躁,对孩子非打即骂。一个在暴力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最终演绎了一场令人叹息的人生悲剧。

小时候,我家住在一个大杂院里,有好几十户人家,许多孩子。初夏,门前的桑树开始结果,孩子们每天都仰着脑袋,看有没有红了的桑椹。

等翠绿的桑叶间点缀着点点紫色的时候,住在我家对门的小强,就爬上树采熟透的桑椹,我抱着一只小竹篮在下面接着,冲洗一下就一起分享。

小强和我同龄,每天一起上学,一起下学,在学校是同桌。小强淘气、顽皮、打架、骂人、学习不好,是老师眼里的差生,大人眼里的坏孩子。

小强的父母感情不好,又都脾气火爆,吵架是他们家最正常的节奏。小时候听到最多的就是从对门传出的吵骂声,然后就是摔东西的声音,再后来就是打孩子的声音以及孩子的哭嚎声。

记得那时杂技演出很多,小强最喜欢“空中飞人”这个节目,桑树和另一棵树之间有一根铁丝,是大人们晾晒用的,他常常吊铁丝玩,对我说以后要做“空中飞人”,飞得远远的,不再回这个家。

那年夏天,摘了桑椹,我拿回屋里去洗,就听见外面“砰”的一声响,丢下小篮跑出来,只见铁丝下小强仰面躺在地上。我慌忙将他拉起来:“你又练空中飞人啊?摔坏了吧?”他拍拍自己的脑袋:“没事,没事。”活动几下,好像并无大碍。

然而,就在那天夜里,小强被送进了医院。他疯了,不认识所有人,还直嚷着要飞走。听大人们说,他得了急性脑膜炎。但我一直认为,他是学“空中飞人”掉下来把脑子摔坏了。然后,就一直住在医院里,直到半年后我们家搬走,我再没见过他。

十几年后,一次在街上偶然碰见他的母亲,问起他,他母亲叹口气说:“他后来康复了,学也不上了,就在外面混,打架斗殴做小流氓。17岁就跟着别人跑出去了,现在在哪里家里人都不知道。”

再次听到小强的消息是今年过新年的时候,母亲告诉我遇到小强的父母了,说小强死了,深圳警方找到他的家人,让去处理后事。母亲说,小强的父母不肯说出他是怎么死的,只是摇头:“没脸说”。

现在,看到有家长打骂孩子,总让我想起当年小强看到父亲举起棍棒时惊恐的眼神,面对母亲辱骂时冷漠的表情,想起那个童年伙伴悲凉的人生。

童年,应该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但在家暴阴影下长大的孩子,他们的记忆中没有父母的慈爱,没有家庭的快乐,只有棍棒下的眼泪与伤口的疼痛。从中国青少年犯罪的案例看,大部分孩子的童年都伴随着家庭暴力。

当父母将暴力频繁施加于孩子身上的时候,也许,就已经注定了孩子一生的悲剧。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呼吁为人父母者:“为了孩子,请放下你的拳头。”

@*#

责任编辑:黎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8月28日﹐纽约励馨在华侨文教中心举办亲职教育讲座﹐教导身为孩子人生领航员的家长们如何帮助孩子对抗生活中的各种暴力。特邀从事目睹家暴儿童辅导工作十多年的资深社工高小帆和公立学校教师罗伯特(Robert White)担任主讲。
  • 由年度澳洲人奖获得者罗茜‧贝蒂(Rosie Batty)发布的一项新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报告显示,在所有的儿童保护案件以及向警方报告的家庭暴力案件中,有一半是由于家庭成员酗酒造成的。
  • 励馨基金会今天说,针对家暴儿童的调查发现,逾9成曾看见或听见父母之间的暴力行为,可能导致人格偏激,严重者恐复制暴力倾向,因此成立向日葵小屋,希望助目睹儿抚平创伤。
  • 很多妈妈问我,现在孩子精得很,挑战叛逆的语言一堆,连很小的孩子都会挑战权威,好难教!情绪就像一颗球,孩子丢出来,当爸妈的应该要适时转化这些脾气,千万不要用情绪硬碰硬,不然过一阵子你就会在孩子身上发现自己的影子。
  • 编者按:情感忽视会演变成情感虐待,但忽视与虐待之间的关系如何界定?父母与孩子之间亲子关系是人生中的一门重要课题,这一篇章,让我们与《欠缺母爱的孩子,你的伤好了吗?》 一书的作者来探讨,如何在过与不及的情感中,取得应有的平衡。
  • 上2篇介绍了性别认同教育引起的争论和家长们的不安,那麽如何才能保护孩子接受健康的教育?儿童心理学专家陈彦玲博士给出了一些建议。
  • 上篇我们讲了2个故事,2个孩子的父亲都因为“安全学校联盟计划”中所谓的“性别认同”而将孩子带回家自己教育。那麽“性别认同”是什么?专家又是如何解读的呢?
  • 澳洲新州教育部编入公立学校学龄前教育课程(Preschool Education)的无偏见教育(anti-bias education),正在对幼教教师灌输性取向和性别认同的观念。而当幼儿园对儿童灌输这些观念时,却不需要得到家长的许可,孩子的父母甚至完全不知情。
  • 关系攻击,是通过解除友谊、排挤和其它形式的社交排斥进行的威胁。父母们常常惊讶地发现,关系攻击可能会出现在三岁孩子的身上。对于这么小的孩子来说,被朋友推开的经历可能完全令人费解,并在日托或幼儿园引发焦虑。
  • 这个故事是为了帮助一群8岁孩子,希望他们能再度相信这个世界的奇迹和美丽—在听到这个故事之前,他们很难摆脱在网路上看到、令人不安的恐怖图像。图像加上难以摆脱的深刻感受,让孩子们吓得睡不着—他们尖叫、流泪,也恐惧独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