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節日

9大清明節習俗 你知道多少?

作者:荏淑一
根據古籍《淮南子.天文訓》、《歲時百問》、《曆書》所云,春分後十五日,萬物潔淨,空氣清新,風景明麗,花卉草木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所以叫「清明」。(張雅雲/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36059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在二十四節氣中同時是節氣又是民俗節日的只有清明節和冬至節。清明節和過年、端午節、中秋節同列為中國四大節日,顯現清明節在中國文化中的重要意義。

清明時節天氣和暖,春光明媚,萬物欣欣向榮,身心清澈甦醒。古人在清明節出郊上墳祭祖,同時伴隨著甦活、運動身體的踏青遊樂活動。

清明節這一天,從古到今流傳下來許許多多習俗,多帶著慎終追遠、攘災祈平安豐穰的意義,這裡舉述一些常見的傳統習俗:掃墓祭祖、春遊踏青、插柳戴柳、頒賜新火、盪鞦韆、拔河、放風箏、攤販戲耍、清明節食俗

一、掃墓祭祖:「培墓」、「挂紙」

清明節緊隨寒食。在中國古代,人們對寒食節比較重視,清明是節氣,只是包含在寒食節中的一天。後來,到了宋代城市中人多在清明節出城掃墓,北宋遺事《東京夢華錄》有記載:「清明節 ……自此三日,皆出城上墳」,其中以清明日最盛。 歷代相沿成俗,直至今日,今人將清明節和掃墓祭祖的習俗相連。

民間清明節掃墓祭祖主要有兩種儀式,一是「培墓」;一是「挂紙」(閩南語)。「培墓」也又叫上墳、墓祭、祭掃,包含修墓培土和祭拜,並且用銀硃重描墓碑上模糊不清的字體。除了富有家第,培土整修不是年年做。培墓的人家要準備一對「子孫燈」,祭拜時在墓前點燃,然後帶回家,象徵子孫興旺。

清明上墳祭祖,還有一種年年「挂紙」的作法,就是「壓紙」,也叫「挂墓」、「挂錢」,意思是替祖先「蓋厝瓦」修房子,表示這個墳有後嗣祭奠,不是無主的孤墳。挂紙是將三色或五色墓紙二、三張作一疊,用小石頭或磚塊分壓在墳上墓頭、墓碑及墓旁的「后土」(土地神)上,或是半埋入土裡。培墓或挂紙之後,接著在墓前舉行祭拜,祭奠后土(土地神)和祖靈。

洛杉磯華人清明拜祭先人。(大紀元)
洛杉磯華人清明拜祭祖先。(大紀元)

二、踏青春遊

清明節又是「踏青節」,是個春遊的好時日。清明節到郊外上墳掃墓祭祖,這時春天過了半了,天清地明,春光明媚,萬物欣欣向榮,所以古來在清明節就結合了踏青春遊的習俗,不僅是大人、孩童、男子,連平日難得邁出門的婦女都能穿上新鞋履踏青草,探春、尋春。

官員士子庶人都出郊省墳,有的在郊外奇花異木園圃中設宴,所以慎終追遠的清明節,也充滿了青春明媚、輕鬆遊憩的氣息。

三、插柳戴柳

「插柳」同時是寒食和清明節的習俗,人們在門戶上、墳上插柳,在頭上戴柳條編的飾物,在宋代遍及千門萬戶。也有傳說這種插柳習俗和寒食節都源於春秋時代晉文公和介子推的史事,但不見於正史記載。柳樹培植不管倒插枝、正插枝都能長,生命力強,又相傳柳枝具有辟邪功能,宋朝就有俗諺說:「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

插柳又有一種說法稱「明眼」。宋代詩人陸游的《春日》一詩中也有明白記述:「人家插柳記清明」,顯然在宋代家家戶戶於清明時節在家門上插柳的習俗廣傳。清明時正是柳枝青青,民間上墳掃墓之後,往往折柳枝帶回家,插在門楣上以辟邪,有用柳枝編成柳帽戴在頭上辟邪,婦女則戴上柳條做成的飾品。中國還有的地方,祭祖掃墓時也在墳上插上一些柳條。

四、頒賜新火

清明之前為「寒食節」,舉國禁火滅掉火種不舉炊、只吃冷食,所以一到清明就要鑽木取新火,寓含去舊迎新之意。清明節在春天,一年春季的新火,更具有一年之計在於春的意義。

「禁火」是周朝就有的舊制,在季春出新火。寒食在仲春之末,清明落在三月之初,也就是季春之初;寒食禁火,一過了寒食就是清明,將出新火。因「寒食」全國禁火把所有的火種都熄滅了,所以到了清明要重新鑽木取火。《周禮.夏官司馬》記載:「四時變國火以救時疾。季春出火,民咸從之」。在古代鑽木取火,依照四季天候選擇不同的木材作鑽木取火,春天取榆柳,稱「柳之火」,四季新取的火都叫做新火。

唐代和凝的《宮詞百首其二十六》提到宮中「司膳廚中也禁煙」的寒食時俗,同時寫到「清明節日頒新火」。顯然在唐朝時,寒食和清明節日已經是並存的了。

據宋人宋敏求《春明退朝錄》卷中記載,唐代皇帝在清明節這一天清晨舉行點燃薪火和隆重的賜火儀式,以示去舊迎新。清明賜火的儀式由宮中尚食內園官小兒在宮殿前鑽木取火,這也含有競賽的意味,先鑽得火的人得皇上賜給的絹三疋和金碗一口。唐代皇帝頒新火,將榆柳之火賜給近臣戚里,宋朝也因襲了這種制度。

五、盪鞦韆

清焦秉貞繪《百子團圓圖》冊頁之盪鞦韆。(公有領域)
清焦秉貞繪《百子團圓圖》冊頁之盪鞦韆。(公有領域)

寒食、清明節時玩鞦韆的遊戲,是鍛鍊身體輕矯健的一種體能遊戲,傳說起源於北方民族,後來傳入中原,成了女孩兒們最愛的遊戲。從《藝文類聚》集錄《古今藝術圖》可以看到這一段紀述:「北方山戎,寒食日用鞦韆為戲,以習輕趫者。後中國女子學之。」

傳說盪鞦韆在春秋時期就傳入中國,因其設備簡單,容易學習,故而深受人們的喜愛,很快在各地流行起來。到了漢代以後,鞦韆逐漸成為清明、端午等節日進行的民間體育活動,廣為流行在女孩兒、仕女間。清明時節,春陽下身衣炫服的明媚仕女們或坐、或立於鞦韆的懸木上,迎風而盪,鞦韆綵繩連衣裾飄揚風中,成了春日明媚一景。唐代王建《鞦韆詞》就有描寫:「少年兒女重鞦韆,槃巾結帶分兩邊」。同時出了閨門盪鞦韆也是青春女孩們尋找良人的一種方法。

六、放風箏

清明節「放風箏」是一種遊戲兼具禳災的民俗活動,源於清朝。清朝習稱風箏為紙鳶、紙鷂,當時人有「清明斷鷂放災」的說法,掃墓時帶著風箏上墳,掃墓祭拜後就在墓地放風箏。人們將要禳除的災禍、病情寫在風箏上頭,然後將風箏放上天際,等到風箏隨風高飛、飛遠後,就剪斷絲線,意為讓災病隨著風箏在風中消逝。

清人潘榮陛所著的《帝京歲時紀勝》就記載時人在清明祭掃時玩放風箏比賽的風氣,達到了「傾城而出」的盛況,書云:「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提酌挈盒,輪轂相望。各攜風紙鳶軸,祭掃畢,即於墳前施放較勝。」從其紀勝可知,出郊的掃墓人在祭掃完畢後,便在墳前施放風箏。清代曹雪芹的名著《紅樓夢》也在元宵燈謎中,反映了這一風物、風情:「階下兒童仰面時,清明妝點最堪宜。游絲一斷渾無力,莫向東風怨別離。」

七、拔河

上述鞦韆是女子的活動,而拔河則是男子的活動了,相傳風俗起於春秋時代,在隋唐代時很流行。

拔河也是唐朝宮中風動一時的清明活動。拔河,古人叫「牽鉤」,是來自襄漢的風俗,相傳本是楚國的一種教戰訓練。北宋王讜《唐語林》描述「拔河」是「以大麻繩,長四五十丈,兩頭分繫小索數百條,掛於胸前,分兩棚,兩向齊挽。當大繩之中,立大旗為界,震聲叫噪,使相牽引」。

又有說以「拔河」祈求豐穰,所以受到歷代帝王的提倡。拔河怎樣祈求五穀豐登?拔河遊戲進行時,配以鼓節加上觀眾群噪歌謠,喧呼動地,震驚遠近,宛然是一場祈豐年的祭典。《隋書.地理志下》有記載:「(南郡、襄陽)二郡又有牽鉤之戲,……鉤初發動,皆有鼓節,群噪歌謠,振驚遠近,俗云以此厭勝,用致豐穰」。

唐中宗時曾在清明節親御宮中梨園的球場下令侍臣拔河為戲。唐玄宗時,好幾次行令拔河遊戲,《唐語林》描述當時拔河規模盛大「挽者至千餘人,喧呼動地,蕃客庶士,觀者莫不震駭。」當時的進士薛勝作了《拔河賦》,當時人爭相傳看,顯見拔河在當時成了一時尚遊戲。

八、遊人傾城攤販戲耍成市

清 沈源 清明上河圖 虹橋一景 ( 局部 )(圖片/國立台北故宮博物院提供)
清 沈源《 清明上河圖》 虹橋一景 (局部),可見清明節熙熙攘攘的景象。(國立台北故宮博物院)

戶外踏青、掃墓時,遊人自然也就吸引了不少的攤販叢聚成市,玩的、吃的、喝的應有盡有。南宋一代西湖掃墓時節,攤販聚集西湖成集市,熱鬧情景不亞於今日。南宋周密《武林舊事》記載當時景況:「是日傾城上塜,……蘇堤一帶,桃柳印陰濃紅翠間錯走索、驃騎、飛錢、拋鈸、踢木、撤沙、吞刀、吐火、躍圈、觔斗、舞盤、及諸色禽蟲之戲,紛然叢集。而外方優妓、歌吹、覓錢者,接踵承應。又有綵妝傀儡、蓮船、戰馬、錫笙、鼗鼓、瑣碎戲具,以誘悅童曹者,在在成市。」

九、清明節食俗

古代在寒食節禁火禁舉炊,只食冷食,到了清明節就有新火。通常清明節的祭祖祭品很豐盛,備有「三牲」或「五牲」,各種粿類的點心如紅龜粿、鼠麴粿、草仔粿,還有水煮蛋或鹹鴨蛋、潤餅等等,這也是方便在郊外祭祀的冷食,同時又是表現節俗意義的食物。古人在上墳祭拜祖先後將粿子分給當地的小孩子吃,這種習俗稱為「揖墓粿」(又稱乞墓粿、印墓粿),象徵「祖德流芳」。在祭祀完成後回家前,要將雞蛋、鴨蛋等在墓碑上敲碎,將蛋殼丟在墳上,象徵「脫殼」或「蟬蛻」,表示新生。

潤餅又名春捲,是方便吃的冷食,也是清明節習俗中的代表食物之一。(連震黎/大紀元)

「潤餅」又叫春捲,以薄餅皮包春蔬,也是一種清明節冷食。潤餅來源的傳說中,一說是在清朝太平天國的時期,當時的戰亂一直蔓延到閩南,尤其是漳、泉一帶,由於兵荒馬亂,沒有時間準備祭品,便有人想出一個辦法,把所有的食物捲進薄麵皮中,以此來祭拜祖先。

中國古代就有開春吃「五辛盤」去寒、活絡筋脈保健、甦春睏的習尚,南北朝時代《荊楚歲時記》記載「立春日,作五辛盤。……辛盤得青韭。」到了唐朝時立春有吃「春盤」習俗,盤中滿滿的春疏配上春餅,據唐代著作《四時寶鏡》記載:「立春日,食蘆(音蘿)菔、春餅、生菜,號春盤」。春盤可說是春捲的前身,流傳到後代到今天。

潤餅傳至閩南,尤其在漳、泉一帶盛行,並隨著移民在台灣風行,成為清明節的應節食品。今日台閩一帶居民吃潤餅還保有古代春餅之風,也帶有「五辛盤」的風味,桌面上常常不下十種的春蔬中少不了辛味蔬菜,例如蒜苗、香菜、韭菜、芹菜等等。潤餅除了捲春蔬,蛋皮、豆干絲、肉絲等等材料也常見,調味以糖粉和花生粉為主。

古人多樣的清明節俗活動,在季春之初春光明媚中進行,不管是緬懷先人、禳災袪病的祈福,或是踏青郊遊、舒展身心的遊憩,或是交際酬酢、展望未來,在身心靈各方面都展現了充實豐富的內涵。

清明節,踏青節,煦煦春陽下,生者伴死者,男男女女伴老老少少,展現人間成、住、壞、滅的循環盡在天地間。@*

責任編輯:方沛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清明掃墓是中華民族敦親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體表現。這一天,人們外出祭祖掃墓,悼念故人,各地還組織豐富多彩的戶外文體活動。
  • 清明是一個美好的季節。清明清明,天地清明。到此時,清潔明淨的春季風光代替了草木枯黃、滿目蕭條的寒冬景象。
  • 【大紀元3月30日報導】(中央社記者江俊亮嘉義市30日電)嘉義市鞦韆節今天在光路里武當山玄天上帝廟前舉行,參賽者在12公尺高的竹製鞦韆架上盪鞦韆,以盪得最高者獲勝。
  • (大紀元記者何蔚澳洲悉尼報導)袁女士在二十五年前來到澳洲。在西方文化的環境中,很多的習慣已經很西方化了。但是,一些重要的傳統中國慶禮節和習俗,她還奉守著。清明將至,她已經打算為在國內去世不久的父親做祭奠儀式。
  • 清明節氣就在眼前,天明氣清,萬物沐浴煦煦春陽而舒發、昂揚,大自然富藏的豐采繽紛展露。花季豐美,當下正是春遊踏青賞春花好時節。在日本,櫻花的「花見」季節登場,給人豐富美感和日本文化聯想的染井吉野櫻和各種櫻花也正次第開放。放蹄走馬都立武藏野公園,悠悠然「花見」好去處。清明節氣就在眼前,天明氣清,萬物沐浴煦煦春陽而舒發、昂揚,大自然富藏的豐采繽紛展露。花季豐美,當下正是春遊踏青賞春花好時節。在日本,櫻花的「花見」季節登場,給人豐富美感和日本文化聯想的染井吉野櫻和各種櫻花也正次第開放。放蹄走馬都立武藏野公園,悠悠然「花見」好去處。
  • 清明節既是一個節氣,也是一個節日,「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清明祭祖自周朝開始,到唐朝成為官方節日,宋朝極盛,元朝多從本俗,明朝把清明列為「時享」,歷經清朝、民國,一直到今日,一直保留著清明祭掃,懷遠追祖的傳統。
  • 紅樓夢賈府中的元宵燈謎,既是燈謎又是讖語,暗喻劇中人的命運,可謂一語兩關的雙關語、雙關謎語。而在元宵燈謎的底層中,在燈火闌珊處又透出曹雪芹的人生觀、宿命觀。看看下面這謎面:階下兒童仰面時……
  •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春分之後到來,此時天地萬物的生長皆清淨㓗齊陽氣發,所以稱「清明」。自古以來清明融合了節氣、歷史的內涵,形成古老又豐富多元的節俗!其中不少節俗傳自僅相隔一二天且節俗用意又相近的寒食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