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勵孩子運用執行能力(上)

聰明又過動,這樣教就對了!(七)
作者: 佩格.道森,理查.奎爾   譯者:胡玉立,黃怡芳
font print 人氣: 299
【字號】    
   標籤: tags: , ,

 

小孩玩具亂放、電玩超時、迷上滑雪且忽略課業

 

激勵方法1:

瑪麗莎三歲,她的父母想讓她開始自己收拾玩具。父母當中一人會陪著瑪麗莎在睡覺前把遊戲間整理好,並把這件事變成瑪麗莎睡前儀式的一部分。在他們收拾玩具時,爸媽會說一些鼓勵的話,讓瑪麗莎可以繼續整理下去(「我們已經把拼圖收好了,現在只要再把你的娃娃收拾好就可以了。」),收拾完畢後,會讚許她的大力協助。他們知道這樣的鼓勵對瑪麗莎很有效,因為他們有一天正要讚許瑪麗莎時,聽到瑪麗莎自己讚美了自己:「我很努力,對不對,爸爸?」

激勵方法2:

瑞吉九歲,喜歡玩電動玩具,一玩就是好幾個小時,爸媽發現他們必須對他玩電玩的時間設下限制,他才有時間去運動,呼吸新鮮空氣。一天,瑞吉放學回來時,爸媽告訴瑞吉,他們擔心他花太多時間在電玩上,運動得太少。他們要瑞吉想想可以怎麼做?他們彼此同意新規定:每天晚上不能玩電玩超過一小時,而且如果當天他沒有做一些戶外活動,也不能玩電玩。

激勵方法3:

羅根十三歲,熱愛滑雪。不過,最近他看到朋友都在玩滑雪板,他也很想開始這項活動。去年一整個冬天他都吵著要爸媽買滑雪板給他,可是他想買的是頂級滑雪板,因為這樣他才可以和別人飆速。父母打從羅根中學開始就很擔心他上學的態度,怕他變成一個不在乎學業、不想進大學的學生,所以總是想辦法鼓勵他努力求學。

羅根升上八年級時,他們和羅根談到他們的顧慮。他們和羅根說,如果他可以想出讓自己願意努力念書的事物,他們願意與他達成某種協議。羅根說,他真的很想擁有那種滑雪板。所以他們達成了一項協議,羅根的考試成績必須以至少拿到B為目標:他在一星期內的測驗成績所拿到的C如果不超過一個,就可以得到二十分。每拿到一個B+或更好的成績,就可以再加五分。如果在聖誕節前累積到三百分,爸媽就同意買滑雪板給他,做為聖誕禮物。

專家分析:激勵,能讓孩子產生動機

這三個案例用了不同的策略激勵孩子發展執行能力。有時候,就像瑪麗莎的例子,簡單到只需對孩子的行為說點正面的鼓勵就夠了。至於瑞吉的例子,只要確定孩子在得到他想要的東西之前,先做到必須做到的事。但我們也承認有時激勵策略得經過一些精心設計,就像羅根的例子,需要一套仔細的計畫和監督。

激發動機非常重要;不管你正設法讓孩子在你設計的引導過程中謹守規定,抑或你只想鼓勵孩子運用他本身已經具有的執行能力。有些父母常採用懲罰的方式,但我們寧可採用鼓勵正面表現的做法。

處罰的最大缺點,在於它只是告訴孩子不該怎麼做,並沒有告訴孩子該怎麼做。而且把重點放在負面上的做法,很有可能會破壞親子關係。常有懲罰過孩子的父母告訴我們:「我已經無技可施了。」而孩子則是說:「反正我也沒什麼好在乎的。」

 用讚美來加強執行能力

在前述的第一個案例裡,純粹只是讚美和表揚孩子。父母可以這樣對五歲的孩子說:「你好棒喔,不用我們提醒你,就記得在吃完早餐之後去刷牙。」如果你不太相信「良性循環」,請記住,我們現在是在和孩子打交道。他們永遠都在期盼你的認可,得到認可絕對會鼓勵他們重複這項行為,因為這樣你就會重複讚美。

事實上,我們發現父母促進兒童行為改變的種種方法中,讚美是最不被重視、也最不常使用的一種。行為專家通常建議父母在直接糾正孩子時,要先講出三句正面的話。這在實際操作上有難度,但仍是個值得努力的目標。我們也要指出,有幾種讚美特別有效。泛泛的讚許(「好孩子!」「做得好!」)往往比不上針對孩子個人的讚美,被讚美的行為也會因而強化。

如何有效的讚美?

1、 在正面行為發生時立即予以表揚。

2、 把完成的事特別詳述出來(你在我提醒以後,馬上就把玩具收拾好,真是太棒了。)。

3、 提供資訊,讓孩子明白所完成事情的價值(如果你很快就準備好上學,我們上午會順利很多!)。

4、 讓孩子知道他很努力地完成任務(我看到你真的很努力在控制自己的情緒!)。

5、 引領孩子更欣賞自己與任務有關的行為,並思考解決問題之道(我喜歡你想事情的方法,你也找出了解決這個問題的好辦法。)。

 在終點給些甜頭,讓孩子覺得付出有回報

除了讚美以外,另一個最簡單的激勵方式,就是讓孩子期待運用被要求的能力。大多數父母用這種老掉牙的招術,要求孩子做他們不想做的事,效果都不錯。我們發現,在做完一件很討厭的工作時,如果能得到一點回報,就能產生鼓動人心的效果。用比較技術性的用語來說,這種方法激發正向驅力,可以擊倒任何負面思維或情緒。它對大人和孩子都有效,就算只是小小的回報,也可能很管用。

 使用正向激勵的話語,別用負面措辭

大人經常會對孩子說:「你要是沒有整理房間,就不能玩電玩。」或是「要是你沒有把乾淨碗盤歸位,就不能出去玩。」我們強烈建議你把這些話改成正向用語:「把房間清理好,就可以玩電玩。」或是「把碗盤放回原位以後,你就可以出去玩。」其中的差異似乎很微妙,但我們深信它意義重大。

當你強調的是孩子期盼去做的活動,而不是他討厭做的事,就是讓孩子把目光放在獎勵上,而不是他必須先完成才能得到獎勵。這樣的轉變真的很有效:遵循指示的行為增加了,抗拒任務和掙扎的行為減少了。而這些現象都在大人對孩子運用正向表述而非負面措辭時出現。#

(待續)

─ ─摘自:《聰明又過動,這樣教就對了!》/野人出版社提供@

責任編輯:黎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