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鏡頭下的移民生活 華人近代肖像展

聚焦1980年迄今40年間的華裔移民日常 呈現新移民忍耐艱苦精神

紐約市中國居民的近代肖像攝影展,展出華人攝影師(左至右)Annie Ling、Thomas Holton和An Rong Xu的作品。 (王曉飛/大紀元)

人氣: 56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018年10月26日訊】(大紀元記者王曉飛紐約報導)紐約華人近代肖像攝影展(Interior Lives: Contemporary Photographs of Chinese New Yorkers)今天(26日)在紐約市博物館開幕,展覽將持續至明年3月24日。這次展覽是紐約市博物館協同美國華人博物館舉辦的兩館聯展。

Annie Ling作品《Bowery 81, 2011》。
Annie Ling作品《Bowery 81, 2011》。(主辦方提供)

在紐約市博物館(Museum of the City of New York)展出的是Thomas Holton、 Annie Ling,以及An Rong Xu三位攝影師的作品。美國華人博物館(MOCA)則展出Bud Glick的作品,記錄的是1980年代華裔美國人的肖像。

Thomas Holton作品《Bath Time》。
Thomas Holton作品《Bath Time》。(主辦方提供)

紐約市博物館負責人Ronay Menshel表示,曼哈頓中國城以及紐約市其它地區的華裔居民總人數超過五十萬,紐約市為亞洲地區以外華人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我們很榮幸能與美國華人博物館合作,將中國移民社群多元的文化經驗,近距離地呈現給來訪民眾。」

展覽策劃人、紐約市博物館平面與照片負責人Sean Corcoran說,「這三位攝影師,Holton記錄的是關於一個家庭的故事,跨度很長,Ling記錄的是關於住在一棟樓裡的居民的故事,而Xu記錄的是不同的華裔紐約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這個組合很真實地反映了華裔紐約人的生活。華人是紐約很重要的一部分,他們帶給這個城市和我們個人的影響,可能沒有被認真思考過,這個展覽是一個機會讓人們增加對這一點的認識。」

Thomas Holton是一半華人一半西人血統的攝影師,在中國城探尋與自己血脈相連的文化時,與居住於律路街上的林氏家庭建立友誼,並從2003年開始記錄這個居住在350平方呎公寓裡的林氏一家五口的生活,這個攝影項目仍在繼續。

臺灣出生的Annie Ling從小在美國和加拿大長大,來紐約學習和探索攝影藝術,她在中國城居住的公寓樓起火了,公寓樓的居民被分配到不同的地方居住,當時她的心裡就升起了一個願望,要通過攝影來記錄在這個社區居民的生活。

2011年開始,Ling花了超過一年的時間記錄住在包厘街81號35位住戶的生活。此公寓為當時紐約市少數僅存「月租一百美元」的住所。Ling想要表達的是新移民能夠忍耐艱苦的生存環境,為了遠方的家人而犧牲自我的精神。

生於中國、在曼哈頓中國城長到八歲、成長於皇後區的An Rong Xu是一位自由攝影記者,他自高中起就被中國城吸引,學習攝影以後更是經常來中國城拍攝,他後來發現自己是被這裡的「人」吸引而不是中國城本身。在過去的六年裡,他試圖透過攝影來探索華裔美國人的身分認同。

An Rong Xu的作品《Mr. Wong》(主辦方提供)

Xu不僅記錄了華人在中國城的生活,也記錄他們在中國城以外的生活。他說:「中國城在嚴重老化,通常生長在中國城的華人美國夢是長在中國城,長大以後離開這裡。但是現在也有很多年輕人在中國城開始建立新概念的店鋪,事情都在變,不可能一直生活在過去。這也是我的作品想要表達的,讓人們看到華人的多樣性,讓人們認識到華人給這個社會帶來的影響是多麼有意義。」◇

責任編輯:文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