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音樂對話 香港歌劇之父盧景文訪談

盧景文教授。(陳仲明/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240
【字號】    
   標籤: tags: , , , ,

【大紀元2018年10月04日訊】(大紀元記者梁珍香港報導)中樂如行雲流水,有中華文化的神性和韻味;西樂則以精準、氣勢磅礡而取勝。當東方音樂遇上西方音樂,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呢?

有香港「歌劇之父」稱號的前演藝學院校長盧景文,不僅精通歌劇,在音樂、舞台劇和戲劇方面均有其獨到之處。其一手創辦的本地藝團「非凡美樂」,去年應邀在英國倫敦「香港音樂系列」做開幕演出,其後大獲好評,藝團今年10月底將在香港大會堂再度上演一場名為《流水行雲-東西音樂對話》的音樂會,融中西方音樂精華,也是第二屆賽馬會藝壇新勢力系列節目之一。

「這是中西方音樂的對話和交流。我們選擇一些英國的作品,與我們選擇的香港作品有一個比較。」盧景文坐在非凡美樂位於石門的辦公室,接受本報專訪,詳細闡述中西方音樂相遇的構思。

一場中西樂的盛宴——專訪「歌劇之父」盧景文
「非凡美樂」去年應邀在英國倫敦「香港音樂系列」做開幕演出,其後大獲好評。(受訪者提供)

中西音樂對比擦出火花

盧教授稱,去年香港藝術發展局想要將香港藝術家介紹給英國,故他受邀籌辦了本次音樂會。參演的幾乎全是本港年輕藝術家,但在選擇曲目方面兼顧英國和香港兩地文化,同時以「對比」形式擦出火花。

如他選取了五首英國歌曲,包括英國20世紀古典音樂重要人物布列頓(Benjamin Britten)的聲樂,而香港歌曲方面則搜羅了三代音樂家的作品,從92歲的「新音樂之父」林樂培,到中年作曲家麥偉鑄,再到23歲的新秀徐美玲的作品均有,夾雜一些廣東的經典小曲。盧教授認為「這最代表香港音樂」,而且林樂培的曲目可與布列頓對比,均屬20世紀早期音樂。在選取樂器演奏的曲目方面,他也是用這個方法,「找不同的時代來對比。」

此外,還有女高音林穎穎、女中音連皓忻,分別將以美聲演唱唐代詩人李白的古詩,以及英國詩人雪萊的作品,呈現中西方各自不同的歷史文化和韻味。加上古箏等中樂的靈性演出,鋼琴聯奏、絃樂合奏等,內容、層次均比較豐富。

女高音林穎穎將會在《流水行雲-東西音樂對話》音樂會中用美聲演唱李白的古詩。(受訪者提供)
女中音連皓忻將會在《流水行雲-東西音樂對話》音樂會中演唱英國詩人雪萊的作品。(受訪者提供)

古箏之美震撼英國

「節目的安排是用心構想的,在英國的反應我感覺挺好」,盧教授稱,無論是當地報章、樂評還是社交媒體等,不少人都反映「很喜歡這個音樂會」。今次演出內容和英國相若,但因部分參演英國演出的年輕藝術家未有時間,改為其他人替代。

當中,他個人感覺比較震撼的是幾位中國樂器演奏家的演出,其中一位便是目前任教於香港演藝學院的著名古箏演奏家許菱子。

「在英國親自在現場聽到中國樂器演奏這麼高的水平,是很少有的。」盧教授形容許菱子彈古箏「的確是高手」,她彈兩首曲目,有一首是麥偉鑄的《自在山雲間》,「這首曲最震撼,個個人都欣賞,原來古箏的技巧可以這麼高超,感染力可以這麼強。」

一場中西樂的盛宴——專訪「歌劇之父」盧景文
著名古箏演奏家許菱子的古箏技巧高超,感染力強。(受訪者提供)
一場中西樂的盛宴——專訪「歌劇之父」盧景文
何兆昌(左)與許菱子(中)及陳璧沁(右)以中樂表演系列曲目。(受訪者提供)

美聲演唱中文歌 早有先例

此外,香港年輕女高音林穎穎還將用美聲演唱李白的古詩。值得一提的是,林穎穎是近年來香港歌劇演出的新秀,在亞洲和英國上演的多部歌劇中飾演主要角色。上月底(9月28日和29日),她還在《非凡美樂》演出唐尼采蒂歌劇《老柏思春》中擔任女主角,一人分飾兩角,演出大獲好評。

對於華人用美聲演唱中文歌,盧教授認為不是創舉。他指,源自於西方的美聲唱法,早在1930年代已傳入中國,如民國著名作曲家黃自赴美學習西方聲樂,《我住長江頭》(1930)的作曲家青主則是到德國取經,「他們創作的原意就是給美聲演唱的」。而林樂培創作的李白古詩,也是為美聲量身訂製,「所以你演繹一定是用中文,而且用國語演唱」,才能唱出其中的韻味。

堅持不用麥克風唱美聲

為何一生鍾情美聲?盧教授認為美聲之美,在於「用天然聲音的本質去表演」。雖然現代有些百老匯音樂劇用麥克風演出,但盧教授認為,古典音樂的歌劇就是不用擴音的,故其製作的歌劇演出,完全不准用擴音器材、不准用麥克風,「這是最基本的要求」。

他解釋,「因為擴音是機器。藝術是人創造出來的,不是亂用機器幫助的。為何歌劇家這麼紅也是這個原因,用人的自然聲音演唱。」

如何挑選好的歌唱家?他認為有幾大要素,第一是與生俱來的聲音,「聲音質地靚不靚就是個很高的條件,有的演員你會覺得他的聲音好靚,有些低音很靚,有種迴響的感覺」,再配合長期訓練,「如果你天生聲色靚,練到你的音準又準確又響亮,又可以放大,又可以縮小,就有成功的機會。當然這要很多年的訓練,對於音樂的認識要好高。」

盼給本地藝術家發展機會

談到香港歌劇發展的瓶頸,盧教授認為有兩點。其一是缺乏演出機會,特別是給本地華人聲樂家演出的機會。他指出,全港各大專音樂學校畢業的估計有300人,但很多人卻因無法登台而被迫轉行。目前歐美歌劇的水平較香港高,所以某些藝團寧可高薪請西方歌劇聲樂家來港演出,而不會選用本地人才。

而盧教授卻堅持培養本地華人聲樂家,包括邀請海外藝術家和他們同台演出、交流——這也是樂團創辦的宗旨之一,「我不是說香港的藝術家一定比得上外國,但你不給他們去嘗試,你就抹殺了他們發展的機會。」

其二,是缺乏對藝術執著追求的精神。他指,搞藝術要老老實實,忠於本身的價值和審美觀,「作為一個藝術家,對美學的要求要高,要誠實。」不能隨波逐流,因為社會流行就降低要求或迎合大眾口味,而改去做流行音樂。「藝術靠你自己的技能同天份,但是流行就要靠運氣。我們的宗旨就是保存藝術的價值,用一個忠誠的方式去表演我們做的藝術。」

盧教授稱,雖然藝團的經營不易,但最欣慰的是目前藝團算得上全亞洲歌劇界中,唯一一家由頭到尾全部自己製作的藝團。「我們由頭到尾都是香港年輕藝術家,親自表演,所以我們最驕傲的就是創造一個環境,讓香港藝術家可以發揮。」◇

劇目詳情

流水行雲-東西音樂對話

非凡美樂

時間:2018年10月25日 20:00 – 21:45

地址: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盧景文簡介

盧景文有香港「歌劇之父」的稱號。1937年出生,畢業於香港大學文學院,曾赴意大利羅馬大學深造,在當地歌劇院實習。1964年,與著名女高音江樺合作的歌劇選段公演,成為首次由華人製作的西洋歌劇演出。1966執導《蝴蝶夫人》,自此製作不斷。盧氏除任導演及策劃監製外,也經常設計佈景及服裝,代表五十餘部,為香港表演藝術的歷史立下里程碑。2008年創辦非凡美樂,致力於為本地藝術界培育新血。

責任編輯:陳玟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大紀元09月27日訊】(大紀元記者辛菲綜合報導)「整台晚會就像是一朵慢慢綻開的蓮花,每一個節目都是蓮花綻開的一個步驟,我看得屏住了呼吸,全身心地沉浸在演出中。」被譽為英國威爾士民族音樂之王的羅賓‧保文先生盛讚神韻演出:「超凡脫俗!當大幕拉開、音樂響起、演員開始舞動時,整個場景美妙絕頂……」
  • (大紀元記者文華綜合報導)回首2010年神韻藝術團帶給觀眾的巨大震撼,人們在讚嘆神韻高超藝術水準的同時,常感嘆「神韻才是真正中國文化的傳承」,「神韻讓我們看到了真正的中國」。隨著神韻在各國主流社會的迅速傳播,神韻已成為中華文化的真正使者,並將全球範圍的「中國熱」推向了更高境界。
  • (大紀元記者辛菲綜合報導)仙子婀娜蓮步輕,秀雅尊貴綻華英,行雲流水韻無形,神在舞中形在心,鳳舞九霄舊塵盡,妙手飛花玉宇清,天幕浩浩千重境,大戲悠悠萬古明。
  • (大紀元記者滕冬育加拿大報導)素有「世界第一秀」之稱的神韻演出,這幾年風靡全球,在加拿大主流社會更是口耳相傳。2011年12月19日,神韻藝術團將重返加拿大,在首都渥太華國家藝術中心展開加拿大的首場演出,拉開加拿大巡迴演出的序幕。加拿大總理斯蒂芬•哈珀近日發出賀信,讚揚神韻演出對加拿大和全世界所做出的貢獻,感謝神韻藝術家將出類拔萃的中國文化在加拿大推而廣之。
  • (大紀元記者袁玫柔斯密市報導)大洛杉磯臺灣會館基金會15週年感恩募款晚會將於10月26日於聖蓋博希爾頓飯店舉行。將邀請臺灣歌劇之父曾道雄教授主講「臺灣自救與主體性教育及文化建構」。
  • 大洛杉磯臺灣會館基金會15週年年度募款晚會10月26日於聖蓋博希爾頓飯店盛大舉行﹐近600鄉親支持﹐共為大家精神堡壘臺灣會館慷慨解囊﹐精彩節目連連﹐在主講嘉賓臺灣歌劇之父曾道雄教授引領鄉親共唱「美麗臺灣我可愛故鄉」時﹐晚會氣氛達到最高峰。
  • 意大利著名作曲家蒙特威爾第(Claudio Monteverdi)的兩部短歌劇和一部現代歌劇近日在多倫多同台演出。英文《大紀元時報》休伯特(Madalina Hubert)女士採訪了在這三部歌劇中都扮演角色的加拿大男中音阿迪斯(Phillip Addis)。
  • 蒙特威爾第是現代歌劇之父。歌劇雖然在蒙特威爾第之前便已成型,但蒙特威爾第首次確立了歌劇中戲劇性結構的原則、及三部曲式的歌劇詠嘆調,他為推動歌劇藝術由文藝復興時期向巴洛克時期前進,奠定了堅實基礎。蒙特威爾第的歌劇《奧菲歐》(L'Orfeo) ,不僅是當今歌劇舞台最古老、最完整的歌劇,也是近代歌劇的起點。《奧菲歐》在西洋歌劇史上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
  • 對我們許多人來說,童年代表著一段充滿夢想和希望的單純時光。過去幾個世紀中,許多藝術家都試圖重現這種心境,但沒有人能比浪漫派作曲家羅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年)在《兒時情景》(作品15,Kinderszenen Op.15,又譯:童年即景)中更好地捕捉到它,這是由13首勾起童年回憶的鋼琴短曲組成的套曲。
  • 馬克斯·布魯赫並不是第一個受到蘇格蘭憂鬱美感而有所啟發的德國作曲家,貝多芬和海頓早在他之前編寫了數首蘇格蘭民歌,而門德爾松則由此創作了他的《赫布里底群島序曲》以及他的第三號交響曲《蘇格蘭》。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