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的智慧與趣味

為什麼「玉不琢,不成器」?

作者:容乃加
font print 人氣: 892
【字號】    
   標籤: tags: , ,

美石稱為玉,人們尤其愛溫潤勻淨的閃玉和光彩灼灼的輝玉這兩類玉礦石。欣賞玉之美,推崇玉之德,是華夏特有的文化。玉器表現了中華民族深厚的思想理念與精神文明,這也是一種「以器載道」的精神文明。

華夏文化可說是世界上最能賞玉之美與讚玉之德的文化。華人崇玉比德,華夏君子比德於玉。「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這句出於《禮記‧學記》的成語也是其中的一個微縮影,這是古代給施政君子的明訓,強調「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也就是君王要教化人民善良的習俗,必由教學奠定基礎。

「玉不琢,不成器」

玉本是天然的礦石,埋藏在山野礦脈中或水濱,外表大多包覆著石皮,也可能摻雜著不同的雜質,在沒有經過切磋琢磨之前,玉僅僅只是一塊堅硬的石頭,看不出它的美麗,或不成器用。所以說「玉不琢,不成器」。

那麼如何雕琢玉這種堅硬的美石?華夏古人早知道製玉的方法,現今我們還可以看到從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留下的玉器。當我們知道了人工切磋雕琢美石變成玉器的繁複工序和艱難功夫,就會更加欽佩華夏先祖的文明成就,因為那些玉器是高超的工藝技術與精神文明的結晶。

五千年以前的玉雕——玉豬龍。(國立故宮博物院提供)

雖然華夏的玉文化已經傳承了七八千年,但是目前知道的製玉圖及文字記載是晚至1906年才彩印出版的「李成淵玉作圖」。當時李成淵受美國收藏家畢效普(Heber R. Bishop)所託而繪製了製玉過程。完整的製玉過程要經過十三道工序,過程繁複,所以說「玉不琢,不成器」,也因此反映學習對於人的重要性——「人不學,不知道」。

美玉很堅硬,要解玉,尋常的工具做不到,需要利用比它更硬的礦物去琢磨,例如石英、剛玉、金剛石等等研磨成的解玉砂,再運用各種工具來配合製作。現代用電動馬達帶動工具來回旋轉打磨美玉或切割;古人在沒有金屬工具之前就製玉了,他們利用自然界的材料(如石、骨、蚌、竹、木、纖維等等),做成不同形狀和作用的手工工具,進行來回拉鋸或不停的旋轉以帶動解玉砂,來切磋、琢磨、切割、鑽孔、鏤空、琢紋。在製玉過程中,要不時將所需的浸水解玉砂一遍遍淋在玉料上。

製玉的工序

以下就簡要地敘說琢玉成器的十三道程序:

一、擣沙:製作比玉還硬的各種解玉砂,搗碎石塊、石砂,製成黑沙、紅砂、黃砂等等。
二、研漿:研磨出最細的砂,浸水備用。
三、開玉:切去玉皮。
四、扎碢(音同駝,「砣」之異體,圓形的切割研磨工具 ):將玉料切成方形或方條等粗形。
五、衝碢:衝去玉材的稜角。
六、磨碢:研磨表面。
七、搯堂:對需要搯空內膛的玉料進行搯空。
八、上花:在玉器表面上花紋。
九、打鑽:在玉石上打透小眼。
十、透花:依紋路鏤空花樣。
十一、打眼:在玉器上鑽孔。
十二、木碢:磨光亮玉器表面。
十三、皮碢:細細磨光玉器表面。

了解了華夏古人經過了數千年的經驗累積,發展出的十三道雕玉工序,道道都是切磋琢磨寶玉的重要過程,那麼,回頭再看「玉不琢,不成器」這句話的道理,也就瞭然於心了——沒有經過細工雕琢的美石不能成為富有器用的美玉。對應於人,在浩瀚的宇宙中、在渺渺人海中,要能掌握人生之道,不能不學習悠久的民族傳統道德文化!@#

–【華夏的智慧與趣味】待續–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以下介紹吉祥的祝賀詞,從一貫到十,你知道它們的用處、來處嗎?一元復始、雙飛比翼、三陽開泰、四季花開、五福臨門、六六大順、七通八達、天保九如,給你「十全十美」的祝福,讓你時時處處都可以用得隨心應口;懂得這些吉祥話的內涵,你的人生更向「十全十美」邁進了!
  • 春天伊始古人為何在元旦,在立春時節食用「五辛菜」?其中闡發「天人合一」的保健之道。「五辛菜」中有韭,東漢賢士郭林宗留下「雨剪春韭」的醇厚典故。俗話說「哪根蔥哪根蒜 」,也是「五辛菜」的趣味話題。
  • 春風又綠江南岸,陽光灑遍了天之涯,滿地油菜花開時,鵓鴿聲裡送來春濃的消息。唐代名醫孫思邈怎樣用油菜救了自己的命?一代大儒怎樣和油菜結緣?
  • 熟悉翰墨篇籍的人,早發現「令和」出處「初春令月,氣淑風和」一句和漢代張衡《歸田賦》首句似曾相識!回到往昔,觀其出處《梅花歌卅二首.并序》展現的情境、意趣的生命美學,顯然是和王羲之的蘭亭宴、《蘭亭集序》相契合的。實際的表現又有哪些相似呢?
  • 在中國古代,「畫麟閣」或「入麟閣」代表著作為臣子的卓著功勳或最高榮耀。李白詩云「功成畫麟閣」,杜甫抒懷「志在麒麟閣」。這一典故因何而來?這要從漢宣帝甘露三年說起。那年,漢宣帝因匈奴歸降,回憶起輔佐有功之臣,於是命人在未央宮麒麟閣繪製了十一名功臣的圖像。
  • 本世紀罕見日食,世界唯一的全日食記者對日食如此反應?科學研究表明,觀看日食可以強烈影響人的心理,使人敬畏,激發原始的歸屬感。
  • 「年」的古字寫作「秊」,從古來字形的演變中可以看到「年」的本意。「年年有餘」,老百姓期待,天子也期待——他們共同的祈願是什麼?這個成語典故的本事起源於夏朝末年,源遠流長。
  • 門楹上掛上春聯,將冬天的氣氛一轉成新春,千門萬戶立即煥然一新。除夕前,什麼時候換上新春聯好呢?在中華文化史上,當前的這種遍及百姓家的紙春聯是何時開始黏掛的呢?
  • 時間飛逝,轉眼間我們就送走了溫順可愛的玉兔,迎來了瑞氣萬千的祥龍,這兒先祝大家在新的一年裡龍騰虎躍,好運連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