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傳統文化」徵文大賽參賽作品

【徵文】若馨:古老北京城及其神傳文化內涵(1)

人氣 484

【大紀元2019年06月16日訊】2003年,一組在北京城上空遙感航拍的照片引起了人們的格外關注。地質礦產部地質遙感中心的專家,對此進行了深入研究,他們將遙感照片與歷史資料相互印證,驚奇的發現,明代北京城的設計建造中,暗含著兩條巨龍的造型—一條是水龍,另一條是陸龍。

古代建城者的圖紙早已消逝,學者們試圖依靠現代的科技手段,還原出古人最初的意象——南海是水龍的龍頭,湖心島恰好是龍眼,中南海和北海構成龍身,什剎海則是龍尾,頗富動感。陸龍俯臥在北京的中軸線上,天安門宛若龍吻,金水橋為龍的頷虬,東西長安街仿佛龍的兩條長須,從天安門到午門一帶是龍鼻骨部,太廟和社稷壇如同龍眼,紫禁城恰似龍的龍骨龍身,四座角樓好像是龍的四爪,伸向八個方向,景山、地安門大街和鐘鼓樓構成龍尾。而龍頭前方的寶珠,正是正陽門。通覽北京中軸線上的古建築群,呈現出巨龍鎖珠之勢,演兩儀、四象、八卦之象。

這一發現揭示了古代建築中城台門闕間神祕的聯繫,也引導我們從信仰、文化和歷史的角度,走進這座古老的城市。

如今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明清時期的北京城所有留下來的宮殿建築群、城垣遺址,基本上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在《馬可波羅遊記》中描繪了東方一個無與倫比的城市—大都城,在馬可波羅的筆下,大都城「其美善至極,未可宣言」。雖然我們已經無法領略當年的輝煌,但是,從現存的明清北京城的建築遺存,足可以讓我們為600年前的城市建築而感到自豪。在元大都的設計中,主要的設計者劉秉忠秉承了儒家思想,按照《周禮•考工記》對都城的設計理念,「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後市。市朝一夫。」,同時又融合了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整個北京城牆方正、街道平直寬闊,紫禁城東面為祖廟,西面為社稷壇,景山前的紫禁城是朝廷,後面是大運河的終點後海,是北京的主要交易市場和民居生活區域,朝廷、宮室、市場各占地一百畝左右。城市等級秩序嚴格,分為內城、皇城、宮城,全城以中軸線為中心,形成北京城的脊柱,城市的中心是金碧輝煌的皇宮建築,西側有三海組成的宮苑,以它的特有景觀和柔美調劑了中軸線的單一,宮殿四周是井然有序的街道和胡同,胡同的布局均在大街兩側,居民在胡同居住,安寧祥和。由於城市的大街多是南北走向,大街上的店鋪及酒樓、餐館東西排列,給人以井然有序的感覺。

廟宇寺觀以其獨特的建築形式星羅棋布在北京城中,宮殿以外的灰色調民居襯托起宮殿的紅牆金瓦,更顯恢宏。與金碧輝煌的皇城相比,散置在城市四處的廟宇寺觀可以感受到這座城市的靈魂,其祭祀多用各種祭壇,如」日,月,天,地,先農,先蠶,社稷」及太廟,文廟等,其中「垂教天下」、「君臨天下」、「與天相合」的內涵,均具有民族文化的特色和風水上的深意。而在這眾多的廟堂和祭壇中最具代表性的要算是天壇了。

 一、邦國的信仰元素

著名的萬曆十五(公元1587年)是一個旱災之年,明神宗朱翊鈞徒步從紫禁城沿南中軸線走到天壇圜丘祈雨,又步行回宮,希望以此來表示對上天神的虔誠。身披藍屜的四頭導像和戴著精美像鞍的五頭寶像引導的數千人儀仗隊,緩緩地穿過繁華的街市,錦雲緞海如濃雲飄過,在乾裂的土地上盪起陣陣塵煙。

天壇是明清帝王祭天的場所,也是迄今在神州大地上唯一完整保留下來的一座古代祭天建築。明成祖朱棣在營建北京時,天壇便和先農壇、社稷壇、太廟等壇廟建築一起規劃,並於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建成。第二年春正月「甲戌」日,朱棣「大祀天地於南郊」。這是在天壇舉行的第一次祭祀活動。

以天之子的身分自居的皇帝,必須順天牧民,與上天保持密切的聯繫,而祭天建築,無疑是帝王與上天對話的平台。在這裡,帝王得到上天的授權和啟示來統治萬民,並傳達上天的意志。開朗宏闊的空間背景,級級升高的祈年殿和圜丘,使得天子與上天之間建立了溝通渠道,使他們能夠穿越遙遠的時空,聽到彼此的心聲。

時至今日,當人們站立在圜丘中央仰望蒼穹,也會感覺到與天的接近。一個邦國、一座城市的信仰通過建築對主題進一步烘托。

圜丘上層台面中心凸起的這塊圓石叫「天心石」,又叫「太極石」和「億兆景從石」。人站在上面講話,會感到一種奇妙的聲音共鳴。清末人士金梁曾經著文,想破解這困擾了幾百年的奧祕,但是一位高德大師則一語道破天機,「天心石」的位置是另外空間的通道。

古人們把聲音的祕密藏匿在靜默的石頭間。天壇的古建中,蘊藏著同樣玄妙的聲學設計,以呼應天人對話的主題。我國有四大聲學建築,天壇居於首位。另三處是:河南蛤蟆塔、四川石琴和山西鶯鶯塔。而天壇中最有名的,恐怕就是回音壁了。

回音壁是皇穹宇的圍牆,它們同樣建造於嘉靖年間。圍牆用山東臨清的城磚對縫砌成,這種磚質地極佳,敲之有聲,斷之無孔。人們站在牆下的竊竊私語,即使相隔很遠也能彼此聽到。讓回音壁傳遞聲音的最好位置,是在東西配廡的後面,廡殿遮蔽了彼此的身影,但聲音卻能穿越六十多米的時空間隔神祕相聚。

比天心石和回音壁更奇妙的聲學奇蹟,出現在皇穹宇的甬道上。站在甬道的第一塊石板上擊掌,可以聽到一聲回聲;站在第二塊石板上擊掌,可以聽到兩聲回聲;站在第三塊石板上擊掌,可以聽到三聲回聲——那台看不見的「錄音機」,究竟藏在什麼地方?

「三音石」的營造中,暗藏著古代天、地、人三才的概念。順序排列的三塊路石,分別為「天石」、「地石」和「人石」。站在「人石」上發出私語,能夠被驚人放大。古人以「人間私語,天聞若雷」來形容人世間無論多麼微小的聲囂,都能被上天聽聞。「三尺頭上有神靈」,冥冥之中,天道衡量著世間善惡,也把勸誡世人重德向善的信息藏在了「三音石」的建造中。

營造者通過石頭的排列組合傳遞來自上天的意志,而對它們的破解卻持續了幾百年,直到科技似乎很發達的現代,仍然沒有終止。有趣的是,隨著破解過程的深入,新的謎團又層層湧現。1993年,天壇公園與黑龍江大學合作,對天壇聲學建築進行系統測試研究。就是在這次測試過程中,又發現了一處「對話石」——東配廡東北角(或者西配廡西北角)的聲音,也能清晰傳到皇穹宇內中心甬道從南向北數第三塊石板上,兩人可以旁若無人的交談,嘈雜的人聲可以湮沒它們的交談,但聲音的傳遞卻拉近了他們的距離,仿佛彼此伸手可及。

祈年殿是天壇的主體建築,又稱祈谷殿,是明清兩代皇帝孟春祈谷之所。它是一座鎏金寶頂、藍瓦紅柱、金碧輝煌的彩繪三層重檐圓形大殿。祈年殿採用的是上殿下屋的構造形式。大殿建於高6米的白石雕欄環繞的三層漢白玉圓台上,即為祈谷壇,頗有拔地擎天之勢,壯觀恢弘。祈年殿為磚木結構,殿高38米,直徑32米,三層重檐向上逐層收縮作傘狀。建築獨特,無大梁長檁及鐵釘,二十八根楠木巨柱環繞排列,支撐著殿頂的重量。祈年殿是按照「敬天禮神」的思想設計的,殿為圓形,象徵天圓;瓦為藍色,象徵藍天。

祈年殿的內部結構比較獨特:不用大梁和長檁,僅用楠木柱和枋桷相互銜接支撐屋頂。殿內柱子的數目,也是按照天象建立起來的。內圍的四根「龍井柱」象徵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中圍的十二根「金柱」象徵一年十二個月;外圍的十二根「檐柱」象徵一天十二個時辰。中層和外層相加的二十四根,象徵一年二十四個節氣。三層總共二十八根象徵天上二十八星宿。再加上柱頂端的八根銅柱,總共三十六根,象徵三十六天罡。殿內地板的正中是一塊圓形大理石,帶有天然的龍鳳花紋,與殿頂的蟠龍藻井和四周彩繪金描的龍鳳和璽圖案相互呼應。

寶頂下的雷公柱則象徵皇帝的「一統天下」。祈年殿的藻井是由兩層斗栱及一層天花組成,中間為金色龍鳳浮雕,結構精巧,富麗華貴,使整座殿堂顯得十分富麗堂皇。

祈年殿的殿座就是圓形的祈谷壇,三層6米高,氣勢巍峨。壇周有矮牆一重,東南角設燔柴爐、瘞坎、燎爐和具服台。壇北有皇乾殿,面闊五間,原先放置祖先神牌,後來牌位移至太廟。壇邊還有祈年門、神庫、神廚、宰牲亭、走牲路和長廊等附屬建築。長廊南面的廣場上有七星石,是嘉靖年間放置的鎮石。

皇帝每年都要到這裡祭祀兩次,每次祭天之前先要齋戒三天,並在祭天前一天來到天壇,住在西門東邊不遠處的齋宮裡。祭天時,有一套嚴苛的禮儀,來祈求「浩浩蒼穹,賜我年豐」。

除天壇外,中軸線兩側的壇廟建築還有與天壇東西對稱的先農壇、以及皇宮兩側的社稷壇和太廟,分別祭祀先農太歲、土地五穀和先帝祖先。「左祖右社」的布局依據是《周禮•考工記》,而將天壇、先農壇置於中軸線之南左右兩端。至此,北京這座古都形成了嚴謹的壇廟布局。

千百年來尊貴的皇帝對上蒼一直保持著敬畏之心,對天地神靈的三拜九叩不僅是一種儀式而是發自內心的虔誠禮讚,上天無償的給予人類陽光、空氣、江河湖海和糧食,人類對待自然(天、地),也要應像對待父母一樣,按其本性來敬養它,這樣才能夠得到來自天、地的恩惠,當九五之尊的天子能以虔誠、感恩之心對待上蒼時,敬天感恩的文化傳承也就融入了神州子民的血脈中。

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七月二十八日,北京發生強烈地震,康熙將此歸結為「一切政事不協天心,故招此災變。」中秋節這一天,朝廷裡毫無喜慶氣氛。康熙派遣官員告祭天壇。地震卻仍在持續,一個月後,仍無減緩的跡象。九月十五日,康熙大帝開始齋戒,並親自到天壇圜丘告祀,傾聽上天的旨意。三天後,又在清晨來到天壇祈禱,請求上天寬恕。對於這場地震,康熙皇帝發了「罪己詔」,言道:「朕御極以來,孜孜以求,期於上合天心,下安黎庶……地忽大震,皆因朕功不德,政治未協,大小臣工弗能恪共職業,以致陰陽不和,災異示儆。」

除了多次遣官告祭天壇,並數次率諸王、文武官員詣天壇親行祈禱。康熙又令戶部和工部撥款震災,由於地震房屋傾倒而無力修葺者,旗人每間給銀四兩,民間房屋則每間給銀二兩。地震中有死亡人口的家庭,不能棺殮者,每人給銀二兩。對於受災地區的百姓,減免賦稅,以利賑災,並且發放糧食,解決災後饑荒問題。最後,除了官方的賑災之外,民間也要互相幫助。其實早在地震之前的十七年(1678年)六月十八,康熙帝就曾以人事失於天,則天變應於上,赴天壇祈雨,並躬親齋戒。

 二、帝王的宮殿

有了以廟宇寺觀為載體,來自於上天的護佑,城市的功能性在人間得以發揮。作為帝王之都,所有的建築形式都體現在帝王的君權神授的地位之上。城市建築的方方面面,包括建築形式、建築布局、建築色彩,都通過「天人合一」、「天人感應」得到充分體現,成為城市的主導意識。

北京城布局與天地相合而布局,是中國古代最符合周禮的都城。北京風水格局的內局,嚴格按照星宿布局,成為「星辰之都」。明朝皇帝將皇宮定名為「紫微宮」(紫禁城之名由此而來)。當時的建築師把紫禁城中最大的奉天殿(後名太和殿)布置在中央,供皇帝所用。奉天殿、華蓋殿(中和殿)、謹身殿(保和殿)象徵天闕三垣。三大殿下設三層台階,象徵太微垣下的「三台」星。以上是「前廷」,屬陽。以偶陰奇陽的數理,陽區有「前三殿」、「三朝五門」之制,陰區有「六宮六寢」格局。

「後寢」部分屬陰,全按紫微垣布局。中央是乾清、坤寧、交泰三宮,左右是東西六宮,總計是十五宮,合於紫微恆十五星之數。而乾清門至丹階之間,兩側盤龍六個列柱,象徵天上河神星至紫微宮之間的閣道六星。午門在前,上置五城樓又稱「五鳳樓」,為「陽中之陰」。內庭的乾清宮為皇帝寢宮,與皇后坤寧宮相對,在寢區中的乾陽,為「陰中之陽」。太和殿與乾清宮,雖同屬陽,但地理有別。太和殿以三層漢白玉高台托起,前廣場內明堂壯闊。而乾清宮的前庭院,台基別致,前半為白石勾欄須彌座,後半為青磚台基,形成獨特的「陰陽合德」的和合。

北京城凸字形平面,外城為陽,設七個城門,為少陽之數。內城為陰,設九個城門,為老陽之數,內老外少,形成內主外從。按八卦易理,老陽、老陰可形成變卦,而少陽,少陰不變,內用九數為「陰中之陽」。內城南牆屬乾陽,城門設三個,取象於天。北門則設二,屬坤陰,取象於地。皇城中央序列中布置五個門,取象於人。天、地、人三才齊備。全城宛如宇宙縮影。城市形、數匹配,形同涵蓋天地的八卦巨陣。

故宮風水中軸線上的建築:永定門–箭樓–正陽門–端門–午門–內金水橋–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門――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坤寧門――天一門――銀安殿――承光門――順貞門――神武門――景山門――萬春亭――壽皇門――壽皇殿――地安門橋――鼓樓、鐘樓。建築軸線十五里,是世界之最,也體現洛書的方位常數十五之數。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記載五行:「左青龍(木)、右白虎(金)、前朱雀(火)、後玄武(水)、中央后土」;《周書•洪範》篇中更具體地說明了五行的性質及排列次序:水、火、木、金、土。為了將「五行」的相生及方位的「中」居中,如果把

「五行、五方、五色、四象」的內容順序作如下排列: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方:東、南、中、西、北;

五色:青、赤、黃、白、黑

四象:青龍、朱雀、白虎、玄武。

它們之間的對應關係如下:

水、北、黑色、玄武;

金、西、白色、白虎;

土、中、黃色、帝王;

木、東、青色(藍色或綠色)、青龍;

火、南、赤色、朱雀。

在五行學中,有相生、相剋或相互制約的作用。相生如: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相剋如: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其相生、相剋互存,維持了事物的總體平衡,構成了五行學說的「生與克」。

「五行、五方、五色、四象」在紫禁城中的應用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中央的象徵—「土、中、黃色、帝王」,主「皇權」

五行中,「土」在五方中是「中央」,五色為「黃色」,是「帝王」之象。在五行的相生規則中「土生金」,相剋規則為「土克水」。五行中的 「土」為萬物之本。

惟我獨尊」、 「王者必居天下」的皇權思想,使古代帝王自古以來總是擇「中」而居。

「中國」即中心之國。興建元大都時,為了突出皇宮紫禁城,將皇宮的中軸線與城市的中軸線相重合,從而體現紫禁城「中」的位置。城市的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原為正陽門,永定門是後延長的),北止鐘鼓樓,全長15里。

紫禁城分外朝和內廷。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為中心,文華殿和武英殿兩殿為兩翼。

太和殿是皇帝舉行大典、召見群臣行使權力的主要場所。中和殿位於太和殿後,是皇帝祭祀前閱讀祭文的地方,也是皇帝在太和殿上大朝時臨時休息和接受內閣大臣賀禮的地方。保和殿在中和殿後,是皇帝立皇后、太子或大臣上表、皇帝接受祝賀、宴請和殿試的地方。

象徵皇權的三大殿是外朝的主體建築,位於「中」中之中,坐落在一個巨大的「土」字形三層漢白玉台基之上,周圍環繞著白石欄杆,其氣勢恢弘組成了紫禁城中最壯觀的建築群。

乾清門前廣場是曾經康熙聽政的地方。從乾清門開始,以北為內廷。以中軸線上的中宮為中心,有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內三宮。這內三宮是帝後生活居住的地方。乾清宮東西兩側各配以東六宮和西六宮。

乾清宮是內廷的正殿,是皇帝的寢宮及平時處理政事的地方。交泰殿位於乾清宮後,形制與中和殿相同,是皇后大典、生日接受祝賀的地方,每年的親蠶儀式就在此殿舉行。坤寧宮位於交泰殿後,原為皇后的寢宮,後改為祭神(西間)和皇帝大婚(東間)之所。

位於北京城市中軸線上的紫禁城,其屋頂大面積使用黃色的琉璃瓦,就是在昭示天下其「中心」的地位。

在五行的相生規則中,「火生土」。「火」為「赤」,「赤」為「紅」。所以,紫禁城的宮牆、檐牆、門、窗、柱、框的油飾皆為紅色。這些紅色的牆、門、柱、窗、框,烘托著黃色的屋頂,寓意「火生土」,寓意江山穩固。

前面曾提道外朝的三大殿坐落在「土」字形的漢白玉台基上,台基上裝有漢白玉欄杆,「白」代表「金」,其寓意為「土生金」。「土」字形台基上還擺放著金屬鼎爐,也是同樣的寓意。

在這些大殿的兩側和門前,都能看見放在地上的金屬「門海(大缸)」,裡面盛水,用於消防滅火。把「水」與前面的「土」和「金」連起來就有:「土生金、金生水、水克火」的寓意。

在五行的相剋規則中,「木克土」。「木」為「青」,「青」為「綠」。所以,在紫禁城外朝中軸線的中部(中、黃、土)和南部(南、赤、火)都是與木相剋的,因此不種樹。三殿、兩宮及御街均無花草樹木,也很少用綠色油飾,以防「木」克中央「土」。

2.「北方」的象徵:「水、北、黑、玄武」,主「藏」

五行「水」在五方中是「北」方,五色為「黑色」,四象為「玄武」。在五行的相生規則中「水生木」,相剋規則為「水克火」。

紫禁城金水河的水自北牆西(金)側引入,以示「北水」和「金生水」。

在紫禁城的北邊,即坤寧宮之北,種植了大量的樹木。位於紫禁城中軸線正北方的御花園內也廣植樹木,就是利用了「水生木」的五行規則。

御花園的主要建築欽安殿內供奉著玄武大帝(道教中的水神)。欽安殿院子的正門稱天一門(有天一生水之意)。天一門牆體用黑色;文淵閣用黑磚牆、黑瓦頂;神武門(玄武門)內兩側建築屋頂用黑瓦;就連欽安殿後面正中的勾欄板也被雕刻為波濤水紋圖案。這是因為,園內的文淵閣藏有《四庫全書》,而離藻堂則藏有《四庫薈要》,體現了「藏」。至此,這就是為什麼屋頂覆蓋黑瓦、雕刻飾以水紋的用意了。因為,御花園內樹木離不開水,而藏書的防火也離不開水。即水可生木,也可克火。

3.「南方」的象徵:「火、南、赤色、朱雀」,主「光大」

五行「火」在五方中是「南」方,五色為「紅色」,四象為「朱雀」。在五行的相生規則中「火生土」,相剋規則為「火克金」。

午門在紫禁城的南邊,其牆壁、油飾均被塗以紅色,其檐下彩畫也是以紅為主(圖8),而不用青綠,以防木克土(中央)。 午門又稱為五鳳樓。鳳即朱雀的代表。

4.「東方」的象徵:「木、東、青(藍或綠)、青龍」,主「生化」

五行「木」在五方中是「東」方,五色為「青(藍或綠)」色,四象為「青龍」。在五行的相生規則中「木生火」,相剋規則中「木克土」。

「生化」象徵著溫和之春,綠草萌發,萬物生長,也意味著孩子們身體和學識的成長。乾清門內東邊是上書房,是清代皇子、黃孫讀書的地方;東華門外的文華殿,在紫禁城的東邊,是太子讀書的地方;護佑後代的繁榮興旺的祖先宗廟也在東方。這些建築的屋頂均為綠色琉璃瓦頂。

5.「西方」的象徵:「金、西、白、白虎」,主「收」

五行「金」在五方中是「西」方,五色為「白色」,四象為「白虎」。在五行的相生規則中「金生水」,相剋規則中「金克木」。

西六宮的西側為外西路,有慈寧宮、壽康宮、英華殿等建築,是太皇太后、皇太后、太妃、太嬪們居住的地方(又稱寡婦路)。在人生的道路上,她們已經到了「收」的階段,故將其宮殿建於西方。我國自漢代起多將太后的宮室建在西側,以後歷代宮殿建築均沿襲這樣的布局。

乾清門前廣場西側有清代中央決策機關軍機處。乾清門內西邊有南書房,「康熙除鰲拜」就發生在這裡,即鰲拜在此被「收」。

另外,紫禁城內的金水河,從內廷宮牆的西側由北向南再向東逶迤而行,至內城西邊的熙和門,引入內城,出至東邊的協和門……因五行中的西方為金,河又位於紫禁城內,故該河被稱為「內金水河」。

綜上所述,紫禁城的規劃設計將「五行、五方、五色、四象」抽象的象徵意義與建築的實用功能完美結合,賦予建築豐厚的文化內涵。

(待續)

 (點閱「弘揚傳統文化」徵文)

責任編輯:古言

相關新聞
中國宮殿建築 體現帝王敬天畏神
【文史】元大都總設計師——奇僧劉秉忠
【文史】智勇有大略 朱棣稱帝天命所歸(上)
【文史】紫禁城大氣輝煌 體現天子至尊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