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300問】

中華養生之道的竅門是什麼?

作者:容乃加
中華文化有許多養生之道,其中有什麼共通的竅門嗎?圖為樹中的長壽一族銀杏。(Pixabay)
font print 人氣: 2913
【字號】    
   標籤: tags: , ,

《壽親養老新書卷四》(元‧鄒鉉)說:「安樂之道,惟善保養者得之。」中華養生之道比比皆是,養生之談俯拾可得,從名人到庶民都重視,人們怎麼看養生之道呢?看一看受用的經驗之談。

自古以來,中華傳統文化就很注重養生。現存最早的中華傳統醫學著作《黃帝內經》中說「正氣存內,邪不可干」,《老子》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都是懸之幾千年的養生座右銘。小文來介紹一些有關養生的名言、名句和經驗談,也是一些養生座右銘。不管是年輕的青壯族,或是長青族來看,都會有各自的觸發,能夠實踐的話,該也會有相對的助益。

「七養」養生之道 養氣護元氣

太乙真人的養生有「七養」之說:「一者少言語,養內氣;二者戒色欲,養精氣;三者薄滋味(*少鹽、糖、油),養血氣;四者咽津液,養臟氣;五者莫嗔怒,養肝氣;六者美飲食(*重營養),養胃氣;七者少思慮,養心氣。」

中華文化為什麼重視「養氣」呢?
因為「人由氣生,氣由神住,養氣全神,可得真道。凡在萬形之中,所保者莫先於元氣」。由此可知,養氣歸根於強壯、保護生命的元氣。攝養之道,保護之方,重視平日的實踐,安不忘危。

不過度 不招疾不招殃

北宋五子的康節先生(邵雍)詩吟:「爽口物多,終作疾;快心事過,必為殃。與其病後能求藥,不若病前能自防。」他強調善養生在於平日的節制慾望,保守住生命中的真元氣,外卻外來的邪氣侵犯干擾,善服藥者不如善保養。這些話很能警惕人心,因為藥物,往往是為身體招來真氣的少,反而是攻伐傷害身心和氣的藥多。能夠保養元氣最為好,而且從精神心理層面下手,往往比物質層面的攝取更重要。

春、夏、秋、冬四時陰陽運轉中,人生病起因在於「過用」。人的身心有個平衡點,有個耐受的極限。不適其性而強為,用了就是過度耗竭元氣,病也因此而生,所以凡事都不要「過度」。

長壽樹銀杏是史前孑遺的樹種。(Pixabay)

不動心 心動神疲

根據《古今醫統大全‧卷八十六》的記載,有健碩老者唐伸俊,他少年時讀《千字文》最有感悟的就是「心動神疲」四個字。他因此付諸實踐,平生遇到大小事都未嘗動心,因而老而不衰,八十五歲時身心狀態極為安康寧靜。

另外,人瑞郭康伯曾經遇到一神人,教授他一保身衛生之術。神人傳他四句偈語,強調養生的重點就是「不動心」。

四句偈語如下:

自身有病自心知,身病還將心自醫;
心境靜時身亦靜,心生還是病生時。

郭康伯如獲至寶,遵循偈語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踏踏實實去做,遇事不動心,不執著得失,結果康強倍於常日,得年幾百歲。

「四休」「四印」老少富貧一生受用

宋朝有一太醫孫君昉,字景初,為士大夫發藥,不受謝禮,自號「四休居士」。黃山谷(黃庭堅)請教他,何為「四休」?

四休居士笑著告訴他「四休」之訣:

粗茶淡飯飽即休,
補破遮寒暖即休,
三平二滿過即休,
不貪不妒老即休。

原來「四休」就是他自己日常的養生之道,其道也在於「無求」。「四休」也可說是戒欲:吃不講究美滋味,粗茶淡飯吃飽就好;穿不講究好服裝,能遮寒保暖就好;生活平淡平穩過得去就好;人生不貪不占,不妒嫉,自己命中該有的就好。

山谷得知後就說:「此安樂之法也」,「少欲者不替之家也,知足者極樂之國也」。因為少欲所以就沒有人能收買走他的心,因為知足,所以沒有不足匱乏之感。隨時隨地總是很滿足,人就在極樂之境了。

山谷提出了養生「四印」,更贈「四休居士」:

百戰百勝,不如一忍。
萬言萬富,不如一默。
無可簡擇眼界平。
不藏秋毫心地直。

四印在休欲自足之外,更加上忍耐、修口和真誠、去執著的功夫。這四休四印,讓老少富貧,都一律受用呀。

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曾以「三平二满」入了詞:「百年雨打風吹却,萬事三平二满休。」(《鷓鴣天‧登一丘一壑偶成》)任它百年一生,一顆知足的心,都能將風雨飄搖化作雲淡風輕,總是和紛紛擾擾的萬般計較去掉牽連。得失兩忘,真是人生一番好境界!

老時戒之在得

揮別少壯,歲不我與時,這些養生之道齊湊,效用更大了。

孔子說:「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因為人有了馬就想要車,有了車就進一步想要有好車蓋。得不到時,千思萬慮想得到;既得到了,又千掛萬念怕失去。患得患失之心,讓人在睡覺寤寐間都會驚悸難安。

後語

這些養生的關照,都照進了人心深處,照到了「修心」的竅門。古人龐居士詩云:「北宅南莊不足誇,好兒好女眼前花。一朝身沒一丘土,又屬張三李四家。」

榮華富貴枯榮不可期,都是無常草;親憐情愛朝暮不可預,只是無常花。不如善養生,積陰德養長生,造福自己也能庇蔭子孫家。

看官您怎麼看呢?@*#◇

─點閱【中華文化300問】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代萬曆年間的《增廣賢文》有句名言:「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古書《壽康寶鑑》中的「福善案」記載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報的故事。讓人看到「拼功業」和「道德實踐」的密切關聯。古人講的「積德」、「積陰德」,其言不虛,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話啊。
  • 「為政以德」的內涵是很深、深廣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講的「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本章,孔子沒有具體解說什麼是「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個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極星一般安居其所,別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環繞著它。
  • 紅樓夢這本書成書的緣起,是聖主康熙皇上賜的這一場富貴。紅樓夢這本未能完成結局的書,這本自傳性質的小說,對應的康熙雍正年間江寧織造府的興衰景況,都是有史料可查的。榮國府,寧國府最早的主人,榮國公和寧國公,從小說內容「焦大跟著太爺出兵」這一細節,結合歷史背景來看,應該是清兵入關時,隨著滿洲人一起入關的那批漢人,類似於大清的開國元勛范文程(范仲淹後人)這樣的漢人。
  • 明代《耳談》作者王同軌的街坊林廣兒的殺妻事件,鑽法律漏洞逃過刑罰,在當地引起不平的鳴冤聲震天價響,而最後的結局,更讓人心震動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體現了孔門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求諸己」, 即向內求,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在處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慍」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養,在寂寞中成就事業。
  • 在無神論者看來,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實在傳統文化裡,披露了很多人死後的去向,有的人甚至還去了天堂擔任神職。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間新城(現杭州市富陽區一帶)秀才姚中。
  • 明朝時期,浙江嘉興府李定在人們眼中是一個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卻不順利,十幾年屢考不中,就在他已經慢慢放下了對功名的執著時,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轉!他是怎麼積的陰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導子貢向前走——「貧而樂,富而好禮」。「貧而樂」,樂什麼?樂道。孔門弟子中有個典範——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既然顏回做到了,說明「貧而樂」的目標不是高不可攀、虛無縹緲的,這是勉勵子貢。
  • 震區有個小山村,愛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窯內排戲,場面分外熱鬧,有個三四歲的小男孩,非纏著爺爺領他去看戲,爺爺背著孫子剛擠入窯內,還沒看清演的是啥戲,孫子卻又說害怕,鬧著要回家。爺爺拗不過孫子,帶著孫子轉身剛出了窯洞,地面就突然抖動,崖窯瞬間垮塌,演戲看戲的幾十人無一生還。
  • 怎麼才叫做「好學」呢?本章講了三條。 首先,「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食求飽、居求安,人之本能。但是,很多情況下,食不飽、居不安,你將如何?對君子或立志做君子的人來說,因為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就顧不得吃飽、顧不得安居了。如果一個人將吃飽、安居當作頭等大事,還能有鴻鵠之志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