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300问】

中华养生之道的窍门是什么?

作者:容乃加
font print 人气: 2911
【字号】    
   标签: tags: , ,

《寿亲养老新书卷四》(元‧邹铉)说:“安乐之道,惟善保养者得之。”中华养生之道比比皆是,养生之谈俯拾可得,从名人到庶民都重视,人们怎么看养生之道呢?看一看受用的经验之谈。

自古以来,中华传统文化就很注重养生。现存最早的中华传统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都是悬之几千年的养生座右铭。小文来介绍一些有关养生的名言、名句和经验谈,也是一些养生座右铭。不管是年轻的青壮族,或是长青族来看,都会有各自的触发,能够实践的话,该也会有相对的助益。

“七养”养生之道 养气护元气

太乙真人的养生有“七养”之说:“一者少言语,养内气;二者戒色欲,养精气;三者薄滋味(*少盐、糖、油),养血气;四者咽津液,养脏气;五者莫嗔怒,养肝气;六者美饮食(*重营养),养胃气;七者少思虑,养心气。”

中华文化为什么重视“养气”呢?
因为“人由气生,气由神住,养气全神,可得真道。凡在万形之中,所保者莫先于元气”。由此可知,养气归根于强壮、保护生命的元气。摄养之道,保护之方,重视平日的实践,安不忘危。

不过度 不招疾不招殃

北宋五子的康节先生(邵雍)诗吟:“爽口物多,终作疾;快心事过,必为殃。与其病后能求药,不若病前能自防。”他强调善养生在于平日的节制欲望,保守住生命中的真元气,外却外来的邪气侵犯干扰,善服药者不如善保养。这些话很能警惕人心,因为药物,往往是为身体招来真气的少,反而是攻伐伤害身心和气的药多。能够保养元气最为好,而且从精神心理层面下手,往往比物质层面的摄取更重要。

春、夏、秋、冬四时阴阳运转中,人生病起因在于“过用”。人的身心有个平衡点,有个耐受的极限。不适其性而强为,用了就是过度耗竭元气,病也因此而生,所以凡事都不要“过度”。

长寿树银杏是史前孑遗的树种。(Pixabay)

不动心 心动神疲

根据《古今医统大全‧卷八十六》的记载,有健硕老者唐伸俊,他少年时读《千字文》最有感悟的就是“心动神疲”四个字。他因此付诸实践,平生遇到大小事都未尝动心,因而老而不衰,八十五岁时身心状态极为安康宁静。

另外,人瑞郭康伯曾经遇到一神人,教授他一保身卫生之术。神人传他四句偈语,强调养生的重点就是“不动心”。

四句偈语如下:

自身有病自心知,身病还将心自医;
心境静时身亦静,心生还是病生时。

郭康伯如获至宝,遵循偈语的精神,在日常生活中踏踏实实去做,遇事不动心,不执著得失,结果康强倍于常日,得年几百岁。

“四休”“四印”老少富贫一生受用

宋朝有一太医孙君昉,字景初,为士大夫发药,不受谢礼,自号“四休居士”。黄山谷(黄庭坚)请教他,何为“四休”?

四休居士笑着告诉他“四休”之诀:

粗茶淡饭饱即休,
补破遮寒暖即休,
三平二满过即休,
不贪不妒老即休。

原来“四休”就是他自己日常的养生之道,其道也在于“无求”。“四休”也可说是戒欲:吃不讲究美滋味,粗茶淡饭吃饱就好;穿不讲究好服装,能遮寒保暖就好;生活平淡平稳过得去就好;人生不贪不占,不妒嫉,自己命中该有的就好。

山谷得知后就说:“此安乐之法也”,“少欲者不替之家也,知足者极乐之国也”。因为少欲所以就没有人能收买走他的心,因为知足,所以没有不足匮乏之感。随时随地总是很满足,人就在极乐之境了。

山谷提出了养生“四印”,更赠“四休居士”:

百战百胜,不如一忍。
万言万富,不如一默。
无可简择眼界平。
不藏秋毫心地直。

四印在休欲自足之外,更加上忍耐、修口和真诚、去执著的功夫。这四休四印,让老少富贫,都一律受用呀。

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曾以“三平二满”入了词:“百年雨打风吹却,万事三平二满休。”(《鹧鸪天‧登一丘一壑偶成》)任它百年一生,一颗知足的心,都能将风雨飘摇化作云淡风轻,总是和纷纷扰扰的万般计较去掉牵连。得失两忘,真是人生一番好境界!

老时戒之在得

挥别少壮,岁不我与时,这些养生之道齐凑,效用更大了。

孔子说:“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因为人有了马就想要车,有了车就进一步想要有好车盖。得不到时,千思万虑想得到;既得到了,又千挂万念怕失去。患得患失之心,让人在睡觉寤寐间都会惊悸难安。

后语

这些养生的关照,都照进了人心深处,照到了“修心”的窍门。古人庞居士诗云:“北宅南庄不足夸,好儿好女眼前花。一朝身没一丘土,又属张三李四家。”

荣华富贵枯荣不可期,都是无常草;亲怜情爱朝暮不可预,只是无常花。不如善养生,积阴德养长生,造福自己也能庇荫子孙家。

看官您怎么看呢?@*#◇

─点阅【中华文化300问】系列─

责任编辑:李梅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秋夜,当仰望天空中有如银盘一般的明月,嫦娥、玉兔和吴刚伐桂等传说中的故事是不是跃出你的心海呢?“嫦娥奔月”的故事代代相传,早在商周时代就有,而吴刚和玉兔的故事都是成形于唐代,这些流传民间的中秋节故事都有上千年甚至数千年的历史了。然而近年对月亮的研究有一个飞跃,科学分析指出:月亮是人造的!这个发现,可能启发我们对中秋节的传说故事的新观点和领悟吗?
  • 既然日本人喜爱赏月,仰慕月宫,喜爱玉兔,中秋节神性十足,那么,他们是否也有类似中国的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呢?《竹取物语》(たけとりものがたり),又称为《辉夜姬物语》,是日本最古老的神话故事。故事讲述了一个美丽的公主“辉夜姬”从月亮降临到人间,再返回月宫的故事。
  • 本章前句是评一不当做而做的事,后句是评一当做而不做的事。有人认为,从意义上讲,应当各自为一章。但既然作为一章,编者应有苦心。就“为政”而言,有所不为,有所必为。无论“不为”还是“必为”,都上循天理,内怀仁心,而勇于担当。
  • 中华传统文化讲天人感应,佛家讲万物有灵,无神论者不相信,不过上天偶尔露一手,让人看到奇迹。
  • 孔子百世可知,其依据就在于中华文化,在于道统。汉代董仲舒说了个非常著名的话“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注意,孔子这里说的“继周”,有特定的含义,是指继承周礼、周的文化。只要行在中华文化的轨道上,有“因”有“损益”,“虽百世可知也”。
  • “现在传统凉茶铺好像越来越少了,凉茶会式微吗?”笔者带着疑问请教香港史学会总监邓家宙博士,他没有急于回答这个问题,而是举了几个趣味的例子,从凉茶品牌的兴衰史到当下的快餐文化,原来凉茶百年来都是“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饮品,在不同的时代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本期“凉茶趣谈”,就与大家分享凉茶的转型历程。
  • 拉菲尔《雅典学院》。(公有领域)
    100这个数字到底有什么秘密能引起多数人的共鸣呢?爱因斯坦是位伟大的科学家,不是随便就能说他是迷信或思考不严谨的人。然而,他选择了100。为什么不是98或47?而且,不是只有科学家喜欢100。
  • 钱穆对本章的解说,则非常高妙。他说:人类社会,有法律契约,有道德礼俗,所以为指导与约束者纵甚备,然使相互间无信心,一切人事仍将无法推进。信者,贯通于心与心之间,既将双方之心紧密联系,而又使有活动之余地,正如车之有𫐐𫐄。
  • 今年适逢香港电车120周年纪念,本栏目“纪载香港”制作特辑,在上两期介绍了电车百年间香港的城市变迁以及电车的特别型号,今期将走入张顺光的收藏世界和柴宇瀚的历史天地,分享他们与电车的不解之缘。(大纪元制图)
    “为什么取名《叮叮与我》呢?就是讲我自己最喜欢、和我有切身关系的藏品,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收藏家张顺光从八十年代起开始收集与电车相关的纸品和物件,转眼已经过去30多年了。今次合作写书的历史学者柴宇瀚博士补充道:“取这个名字还有另一层意思,电车作为一种日常的交通工具,就是我们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与电车相关的故事,可以是700万的香港人中的你和我,也可能是外国人来到香港,认为这就是香港的特色!”
  • 儒家对孝的重视,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历朝历代都说“本朝以孝治天下”。甚至西汉皇帝的谥号里都有个“孝”字,其它王朝皇帝的谥号也多有“孝”字。所以,中国正统之政,重点是讲“教化”、“王化”,而非暴力统治,皇帝是“作之君、作之师”,官员是“父母官”,家国同构。从家庭到朝廷,孝是主导性的伦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