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我們都錯了 高效率學習從「流程」學起

作者: xdite鄭伊廷

我們往往覺得優先要學會的是基礎知識。基礎知識學會了,才可以開始練習。但坦白說這也是低效的做法。

我這樣說各位可能不太明白,讓我以教做菜的方式來比喻。假設目標是一小時學會煎牛排。如果複製老師十分之一的知識,並且從基礎知識學起,最後課程會變成這樣:

一開始老師帶著你看牛的解剖圖,每一個部位都跟你講適合幾分熟,並強調如果部位挑錯熟度會很難吃。然後開始講解梅納反應、要用什麼樣的鍋子或烤箱、各種廚師喜歡用的烹調方法與流程。到了第50分鐘拿出一塊你也不知道是什麼部位的肉,接下來快速地在你面前煎一遍,然後就因為時間不夠下課了。

老師當場煎的牛排很好吃。但是你回家後發現,上課抄了滿滿的筆記,下課複習時卻做不出來,不是肉裡面烤得太熟,肉汁都流光了,不然就是怎麼煎都太生。然後你開始懷疑自己沒有做菜的天賦。

這樣的教學過程看起來很不合理,但事實上社會上各種無效、無聊教學幾乎都長成這副德性。

那麼,若要讓教學有效、有趣,學生也能學會東西。老師應該怎樣教?我們學生應該怎麼學呢?

會教的老師會這麼做:

直接挑選一塊新手不容易煎壞的肉,幾分熟吃起來都不會太差,如無骨牛小排。然後現場示範肉要怎麼回到適合煎的初始溫度,肉放下去,看到什麼顏色就翻面。烤好之後要放幾分鐘最適合吃。最後讓你做一遍。就這麼簡單。關鍵重點有幾個:

. 目標明確。
. 不學跟目標「沒有直接相關」且「沒有做過一遍就無法理解」的知識。
. 學生當場複製流程做一遍。
. 感受老師做的跟自己做的有什麼不一樣。有機會向老師請教如何調整參數,並實際體會幾遍。

事實知識、概念知識、流程知識、後設認知知識

看到這個流程,你可能會覺得哪裡怪怪的。新流程看起來比較合理,但又感覺太簡單。只學這麼點東西,以後真的能夠學會整套流程嗎?真的不需要瞭解與記住烹飪原理嗎?過去的經驗好像都在告訴我們,不熟基礎很危險。「從中間學起」真的好嗎?

會這麼懷疑,是因為我們「認知」的基礎,與實際上「需要」的基礎有很大的差異。

在教學世界裡面,輸入的知識分成四大類:

知識分類 解釋 以烤牛排為例 重視
事實知識(Factual Knowledge 獨立的片段資訊,如辭彙定義、術語知識,以及相關具體細節和要素的知識。 牛排幾分熟,分成哪些肉質顏色。美味的來源梅納反應原理是什麼? 學校教育注重事實知識的測評。
概念知識(Conceptual Knowledge 較複雜、結構化的知識,包括分類和類別的知識、原理和通則的知識,以及理論、模型和結構的知識。 如何判斷、控制熟度。 學校教育拿來背,成人教育拿來練。
程序知識(Procedural Knowledge 合作一件事的知識,包括技能和算法的知識,技術和方法的知識,還包括用來決定和判斷在特定領域或學科中「何時做何事」的準則知識。 從解凍牛排到煎好的過程。 成人教育注重程序知識的熟練度與執行效率。
後設認知知識(Metacognitive Knowledge 一般認知的知識,以及自我認知的意識和知識,包括策略性知識、認知任務的知識(情境性知識和條件性知識),以及關於自我的知識。 知道自己烤得好不好的自我調整評估。 成人教育後期拿來提升自己程度。

(知識分類表,出自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系統修訂版)

如果將四大類套回牛排的例子,你會發現:

. 從解凍牛排到煎好的過程是「程序知識」。
. 牛排幾分熟,分成哪些肉質顏色,美味的來源梅納反應原理是什麼,是「事實知識」。
. 如何判斷、控制熟度,是「概念知識」。
. 知道自己烤得好不好的自我調整評估,是「後設認知知識」。

你會發現,不先學「程序知識」,先學一卡車「事實知識」、「概念知識」、「後設認知知識」也沒有什麼用,回家還是做不出牛排來,沒過幾個禮拜就把這些知識忘得乾乾淨淨。

但是,如果先學「程序知識」,因為記得那種「感覺」,後續的「事實知識」和「概念知識」,反而比較好黏附在上面。因為「跟你的目標相關」、跟「學習的流程」相關。

★為什麼你學不會編程以及一大堆技能?

1.事實知識:牛排幾分熟應該是什麼顏色?什麼是梅納反應?(這裡塞了20小時新手不懂的內容)

2.概念知識:如何判斷、控制熟度?

3.程序知識:從解凍牛排到煎好的過程。(練習只有一次)

4.後設知識:知道自己烤得好不好的自我調整評估。★

原來我們從以前到現在都把「基礎」的定義搞錯了。

我們從小到大花那麼多時間,在學校學那麼多東西,出社會卻忘得一乾二淨。但在職場上不明就裡地按照前輩所教,糊里糊塗做一遍卻學得很快,甚至不容易忘記。背後的原因就在於此。

所以我才會在本書開頭談到,整個學校教育在人類培養學習能力的進程上相當有害。現行這套系統從小弄壞了我們的「目標設定」、「戰略設計」能力,還讓我們朝向錯誤的方向努力。這就是十二年國教的現實:在「短期測驗競賽」裡面測驗「事實知識」的「記憶精確程度」,然後兩週之後統統忘記。

我們的教育系統比較像是KPI導向的托兒所(工業化導向的社會讓父母沒有時間教育孩子,只能將孩子送到集中教育場所)。老師的成就評量不是讓學生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而是有多少個學生能擠進名校。

「程序知識」很難被量化打分數,所以用「事實知識」與「概念知識」當測驗題,以背誦的完美程度當作KPI依據,實行起來簡單得多。

於是教學過程與目標被扭曲,上課教一堆瑣碎的知識,學生PK誰背得完美無瑕,最後沒有時間完整體驗一遍操作流程。反覆幾年下去,學生以為未來的世界就是如此運作,學習也需要這樣學習。

(網站專文)

〈本文摘自:《打造超人學習:科學打造智商10000的自學超能力》,商周出版社提供〉

.一心多用反而績效不彰 先專注這2個目標
.一直檢討問題? 學高績效人士聚焦解決方法
.完美主義是心智脆弱的象徵?學會稱讚自己

責任編輯:茉莉

相關新聞
自定進度式學習有哪些好處?(上)
自定進度式學習有哪些好處?(下)
按讚!功能讓臉書大獲成功 創始團隊卻後悔
臉書為什麼知道「你可能認識的朋友」?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