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時,西鄉某一村莊有一姓李的村民,一直未婚,他以小車推貨物、送旅客為生,常年都在外面奔走忙碌,很少回家。
有一次他送客人到嶧山,回途時,早早就起程了,途經村頭的尼姑庵後面,見到一個渾身是血的嬰兒在啼哭,他走近一看是個男嬰。但是想到自己家中沒老婆,不能養育他;如用小車載著他走,就難以謀生,於是只好將他放回地上,準備離去。這時,忽然來了一隻狗,扯開包裹著嬰兒的衣被,嬰兒哭得更厲害了,李某擔心狗會傷害到嬰兒的生命,急回頭趕走了狗。但當李某離開後,狗又跑回來了。這時李某起了惻隱之心,把嬰兒抱著放在車上。天氣有些微寒,李某用舊衣服裹著嬰兒,繼續往前走。
走到了一個大村莊,見到村民後,藉口說妻子生產後突然去世,留下這個孩子,自己打工到處行走,孩子不能養,想送與他人,逢人就這麼說。後來遇到一位老人,老人對他說:「我已經有子孫,但我同情你左右為難,願意為你代養。」於是問了李某的姓名、家族和住處,李某詳細說了。老人說:「我姓李,和你同姓。這孩子長大後,我一定會讓他回去認祖歸宗,希望你給他起個名字,留下一個表記,以便日後好相認。」李某就以孝字作為兒子的名,並將裹著兒子的小衣服撕開半幅留下,作為日後相認的憑證。
李孝逐漸長大,到十七八歲時,身軀高大雄偉,李翁令他練習武功,並得以進入縣學學習。後來李翁年紀大了又多病,恐怕死後自己的子孫會刻薄李孝,就表面上分很少的財產給他,而暗地裡卻厚贈他,讓他回去尋找自己的父親。於是,李孝就帶著妻子、兒子而去。
這時,李某也年紀大了,不能再出外推車謀生,回到鄉里,在一些聚賭的場所打零工餬口,冬天就住在地窖裡。有一天,村中忽然來了個年輕人,衣冠整齊,後面跟著幾輛車,載著行李和少婦、幼子,問李某的名字。
村裡的人問他:「你問李某幹什麼?」年輕人回答說:「他是我的父親啊!」村裡的人感到很奇怪,私下議論說:「李某沒有妻子,為什麼會有兒子呢?」一個人說:「村裡又沒有與李某同名同姓的人,怎麼知道這不是他兒子呢?」於是急忙跑去地窖中找到李某,說:「你兒子來了。」李某問:「在哪裡?」村民說:「在村頭問人。」李某大喜,急忙翻箱倒櫃地找出半幅小衣服走出來。村民問他:「你拿這個幹什麼?」李某說:「如果沒有這個,那麼父親就不是他的父親,兒子就不是我的兒子了。」
李某在村頭見到年輕人,就問:「你是李孝啊?」年輕人回答說:「我就是。」李某就將半幅小衣服交給他,年輕人看了,也將自己的半幅小衣服拿出來,兩者合起來,正好是一件嬰兒的小衫。李孝當時立即跪下來拜見父親,也令少婦下來拜見公公,小兒子請祖父安。李某激動得說不出話來,惟有連連點頭而已。
李某是個窮極的人,如果不是見到血娃而動了惻隱之心,怎麼能享受這晚年的厚福呢?事後村裡的人私下問他,李某說:「某年在某個地方自己曾建立家庭,但一年多妻子就去世了。」李某長年累月在外奔走,極少回家,鄉里人也不知道他在外面的情況,也就相信了他的話了。李孝問母親的墓地在什麼地方?李某說葬在某處亂墳堆中,後來被山水淹沒,已無蹤跡可尋,他的兒子也就相信了。
下面再講一個因戰亂而父子失散後再團聚的故事:
清朝時,有一木工陶某,是金陵(今江蘇省南京市)人。當他四歲時,粵賊攻陷城池,他父親被賊抓走,只有他們母子相依,幸而平安無事。大亂平定後,他們仍然在城裡開店。
至同治甲戌年,陶某二十五歲了。有一天,忽然有個老人帶著一個盲婦來到店門口乞討,陶某給了老人錢,但他還不走,還仔細看著陶某很久,說:「你是不是姓陶,乳名叫某某嗎?」陶問他怎麼知道?老頭說:「你是我的兒子啊。」陶某就進去叫母親出去看看。
陶某母親出來一看,果然是陶某的父親,於是扶他們入屋,並詢問他們從何而來?陶某的父親說,被賊抓走後,開始往北行,後來又輾轉到四川、陝西,現在從陜西回家了。他解開纏在腰部的布袋,拿出幾錠銀子,都是多年來買賣商品所得,但恐怕在路途遇上盜賊,便假扮成貧窮人,那盲婦是續娶的妻子。大家聽到了,都皆大歡慰,親朋戚友都來慶賀。自從戰亂以來,父子、夫妻離散的人多得是了,這家人能得以團聚,想必是積有陰德吧?@*#
資料來源:《益智錄》、《右台仙館筆記》
─點閱【古道人生】系列─
責任編輯:古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