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毒親事例之二:過分對孩子強調責任心

作者: 井上智介 譯者: 陳姵君

人氣 487

編者按:如何拿捏管教孩子的方式?訓斥方式與表達方式有什麼技巧?怒氣湧現時又該怎麼辦?教養孩子是條長遠又辛苦的道路,不需要獨自埋頭苦惱,本書從生活習慣、教育觀念、溝通、心態等多角度提供解說與提案,為親子找到良好、健康的相處模式!

毒親究竟是什麼樣的父母親?

過分對孩子強調責任心 過度干涉是變成毒親的第一步

毒親的典型事例之二為「過分對孩子強調責任心」。最先顯現的徵兆則是過度干涉。

一般認為過度保護與過度干涉不同,搶先為孩子的各種心願鋪路即為過度保護;相對於此,過度干涉則是孩子本人沒有意願,卻搶先為其安排好一切事物。

換言之,過度干涉意指,父母完全不顧孩子的感受與想法,舉凡服裝、髮型、交朋友、學才藝、讀哪間學校、社團活動等,全都擅自替孩子做決定。這類型的父母親會認為自己是在做正確的事,而不是在害孩子。

因此,即便孩子表示想嘗試某項事物,父母也會說不行、不對、不可以,予以全盤否定。當此情況變本加厲時,就有可能演變為現今所說的第5種虐待──「教育虐待」。

這類家長總是以「為了孩子好」為名,煞費苦心,但父母親對孩子的期許是永無止境,看不到盡頭的,所以會不斷提高標準,力求好還要更好,要求孩子消化難以負荷的學習量或練習量。

當孩子表現欠佳時就會痛罵訓斥,出言恐嚇再這樣下去將來會變成廢物,或者是語帶嫌棄地表示「你實在比不上哥哥耶」。聽到這些話,孩子的責任心會受到刺激,覺得不可以辜負父母的期待、必須努力再努力,而愈發感到痛苦。

教育虐待的家長可分為2種類型

有關教育虐待的部分,再詳細為大家做一下說明。容易造成教育虐待的家長,若不是高學歷,就是對學歷感到自卑,位於中間者則不太會出現這樣的情形。

高學歷者中有很多人過著優渥的生活,這類型的家長往往認為讀書才是正道,也想讓孩子走上這條路。他們會基於把書讀好最重要的觀念,一味要求孩子學習,從不考慮孩子的能力範圍,並以自身過去的經驗為例,超乎必要地給予激勵。

他們不是從孩子的角度出發,而是以自身的立場做判斷,結果就是讓孩子備感痛苦。

另一方面,對學歷感到自卑者往往認為,自己因為沒有好學歷,人生才會不順遂,為避免孩子步入後塵,總是逼子女念書,不准他們跟其他小朋友玩,抑或指定補習班處處干預。

有些父母親甚至會擅入孩子的房間,將無關課業學習的漫畫或遊戲丟掉。

玩樂對於成長也很重要!

與同儕玩樂、親子之間的肢體接觸互動,以及每晚有充足的睡眠,都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所不可或缺的元素。除了學業以外,還有許多重要的事物。累積各種經驗,經歷過失敗,懂得判斷善惡,孩子才能逐漸成長。完全跳過這些日常學習機會,奉行課業至上主義,無疑是非常危險的做法。

實際上,教育虐待較難從外在行為察覺,父母親頂多會被認為是「熱衷教育的家長」,而不容易被發現。

最重要的是孩子的真實感受,但他們往往無法順利地表達出來。教育虐待的父母親通常會辯稱「孩子也同意這麼做」。然而,這必須考量到一個大前提:孩子無法完整地透過口語傳達自身的感受。儘管嘴上說同意,但這只不過是為了回應父母的期待所做的回答,內心可能只有六、七成的意願,不情願的感受則占了三、四成也說不定。

若家長忽視孩子的真實情緒不予理解,遇到孩子表現欠佳時,就會以「明明是你自己說要學的耶」來出言教訓。 

心理壓力會造成尿床或抽動症

當教育虐待的情況加劇時,孩子在精神上會愈來愈無法承受,而逐漸出現腹痛、全身無力等原因不明的身體不適症狀。可能也會發生已升上國小高年級依舊會尿床等返嬰現象,以及眨眼、搖擺身體等運動型抽動症。由此可知,親子間的關係對孩子的身心影響有多巨大。

井上醫師的建議

孩子的存在本身便得感激

自覺沒有滿足父母的期待、自責令父母感到失望難過的孩子,是難以培養出自我肯定感的。還請家長們不要只看結果,應多多稱讚孩子在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希望大家都能對擁有孩子這件事心懷感恩,在追求各種結果之前,懂得珍視孩子的存在。

(網站專文,禁止轉載)

<本文摘自《這樣的教養,有毒:精神科醫師詳解,終結父母也沒注意到的NG教養》,台灣東販出版社提供>

●典型毒親事例之一:令孩子感到恐懼的虐待

●典型毒親事例之三:只得乖乖聽父母的話

●快速擺脫身體不適 高劑量維生素C有助改善

責任編輯:曾臻

相關新聞
親子共讀零歲即可開始  讓教養更輕鬆
名次是一時的 教養是永遠的
教養   不能替代
教養 不能替代 人氣 669
不再焦慮的深層教養:情緒智商的重要性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