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氏家訓(2)讀聖賢書涵養德行 教養方式重視細節

文/李翼雲
南北朝 顏之推《顏氏家訓》,書中以樸實的家庭倫理觀教導後世子孫修身、治學等,至今仍有借鑒意義。(公有領域)
font print 人氣: 862
【字號】    
   標籤: tags: , , ,

顏氏家訓》中,沒有光鮮的妙論,沒有高調的奇想,中心思想就是「德行」。

在立身處世方面,大致秉持儒家的思想,而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他的教育理念。在一個劇變的時代,他是如何教育後代,幫助他們安頓身心,遠離災禍?

讀聖賢書 涵養德行

在序言中,顏之推開誠布公地說:古代聖賢著作的經典書籍,都在教人如何涵養各種德行,以及如何修身、成就功業,讀這些文化中的經典也就夠了,實在也沒必要再寫什麼教子書。

他之所以還要寫一本家訓,是為了提攜子孫,從日常生活中,落實聖賢的教誨。

首先,顏之推十分重視傳統經典。他認為讀聖賢書,是為了打開心胸與眼界,有益德行,利益社會。

不知孝養父母的人,只要讀了聖賢書,看到書中的古人對父母如此和顏悅色、輕聲下氣,甚至不辭辛勞親煮羹湯,馬上就會自感形穢,奮起行孝;不知如何對待君上的人,讀了古人的書,就會知道古人是如何堅守職責,如何在危難時刻勇於承接重任,並誠心勸諫君上,有益社稷國家。

他認為,讀古人之書,在反思自己之餘,心中就會升起效法的心志。

對於一向驕奢的人,書中能教導他學習古人恭敬節儉,謙虛自守,注重禮儀,他會看見自己的缺點,趕緊收斂驕傲自大的神色,謙卑謹慎。

向來粗鄙吝嗇的人,看到古人重義輕財,不自私,少欲望,不做壞事,也會因而感到羞恥而悔改,開始施捨眾生。

素來怯懦的人,看到古人能超脫生死,堅毅正直,守信用,只求做對的事而不求回報,必然也能振奮意志,不再有所畏懼。

餘此類推,就可以學到所有的品行,即使沒有辦法完全做到,也不會有太過分的行為,也多少能夠將學到的品德,運用到日常生活中。

教育子女的首務在於讀聖賢書,涵養品德。人只要讀了內容純正的傳統經典,心中就能裝著正確的思想,能培養仁義禮智信等品德,遇到人生的關鍵時刻,就會做出正確的選擇。

粗食敝衣  都要兒子堅持學業

在顏之推被俘虜至長安的期間,家裏經歷了一段經濟艱難的時期,當時大兒子顏思魯曾對父親說:「朝廷沒有給俸祿,家裡也沒有儲蓄的錢財,我應該以體力工作來供養家裡,可是您卻一直督促我在經史上用功苦讀,我身為兒子的怎能安心?」

顏之推聽了之後對兒子說:「如果你放棄學業而一意求財,即使讓我衣食豐足,我吃了會覺得滋味甘美嗎?穿了能感到暖和嗎?如果你好好讀古聖賢書,繼承家業,就算粗食敝衣,我也甘心願意。」語句中流露希望孩子堅持學業的不悔期許。

顏之推從自身的經驗,告訴子女:讀了這些古代經典,即使不能改變客觀的大環境,但也是一項可以自立謀生的專業。人不能一直依靠父親兄長,因為家鄉邦國都不能常保太平,一旦流離異地,就沒有人可以庇護你,所以應當要學有專長,而讀古書涵養人文素養是其中最容易學的技能了。

讀懂歷史經典,等於看遍了神農、伏羲以來的各種人與事,對於人生的成敗是非已經能了然於心,甚至宇宙神靈的智慧也能通透明白。

教導品行要趁早

在「涵養德行」的中心思想下,顏之推提出教養子女的具體作法。

顏之推推崇古代聖王的胎教之法:懷孕三個月,就要到別宮居住,講究環境的薰陶,眼睛看的、耳朵聽的、吃喝等都要合乎禮儀,有所節制。

他主張教育孩子要趁早,孩子尚在襁褓之間,就要選擇明白仁孝禮義的人員來照顧他們;到了會看人臉色、知人喜怒的年紀,就要教誨他們行為的準則。這樣孩子長大後習慣成自然,就沒有必要體罰孩子了。

人在幼小的時候,精神專注敏銳;長大成人以後,思想容易分散。因此,對孩子須及早誦讀詩書,可幫助孩子心神專注,才不致坐失良機。

注重禮儀細節

此外,孩子從小須學習謹守規範,言詞神色安定,行步恭敬謙和。父母要能誠懇地讚美孩子的品德,多跟孩子聊天,了解孩子的想法,逐漸就能引導孩子發展優勢, 去除缺點。

孩子從小須學習謹守規範,言詞神色安定,行步恭敬謙和。圖為明 仇英《人物故事圖冊》之《竹院品古圖》。(公有領域)

同時,教導孩子要注重細節,清掃該怎樣使用畚箕掃帚,進餐時應該怎樣使用湯匙筷子,甚至如何咳嗽吐痰,以及該怎樣應答長輩、服侍長輩盥洗等,都有一定的規範,不能任由孩子行思散漫。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顏之推在《慕賢》篇指出:人年輕的時候,精神性情尚未定型,容易受到友伴薰染,言行舉動,雖然沒有存心跟朋友學,但在潛移默化中,自然就會模仿朋友。

所以,與益友相處,就像進入滿是香草芬芳的屋子中一樣,時間一長,自己也變得芬芳起來;與損友交往,就像進入賣鮑魚的店鋪一樣,時間長了,自己也會變得腥臭難聞。因此,特別提醒孩子與人交往一定要慎重。

世故人情 點滴心頭

顏之推久經世亂,人生歷練豐富,見聞廣博,對於大家庭中的世故人情,也有深入而細膩地剖析。

例如,對於男女再婚這件事,他以實例說明這件事真的特別難以圓滿,不管是對孩子、後母,還是後夫來說;而兄弟分家後,妯娌之間的相處,是影響兄弟感情的關鍵。

在治理家庭方面,他深覺宜寬猛並濟,對待下人親族應該要寬厚,但是他們如果犯錯也要予以責罰。要教導子孫節儉,但不可吝嗇。不可虐待媳婦,或重男輕女。嫁娶不可貪冀豐厚嫁妝或聘金。

其中,很多觀念還是與現代社會的價值觀相融,歷久彌新。(待續)

——轉自《明慧之窗

點閱《顏氏家訓》相關文章。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同治九年,曾國藩邁過了六十歲的門檻,到同治十一年他去世,這三年他也沒讓自己閒下來,仍舊奉旨辦差,清理文件,會見外國使臣,並處理了棘手的天津教案。翻閱這三年他的日記,給人最大的感觸是,他認真地度過了每一天。他生前,其祖父夢到巨蟒降落;他死後,金陵湧現火光異象。生前身後皆有奇異,皆伴瑞兆榮光。
  • 禮儀有其神聖的智慧。它是一種文明的藝術形式,跨越文化和時代,造福所有參與其中的人—— 如果得到實踐,可以防止我們偏離變成無知粗魯的凡人,並使我們的意識更接近這個物質世界之外的領域。
  • 他在書信中,提到一些有趣的觀點,諸如治身以不藥為藥,養生要訣「懲忿窒欲」「覺有病時,斷不可吃藥」「藥雖有利,害亦隨之,不可輕服」「不特無以養德,亦非所以保身」等等。他列舉了一些實例,提醒弟弟們保身之道不在於服藥多少,而在於修身養德。
  • 自道光十八年(1838年)曾國藩入仕,到了咸豐十年(1860年),他以欽差大臣身分督辦江南軍務。此時的他是大清朝廷倚重的大員。家族中不僅曾國藩大權在握,他的弟弟們也相繼建功立業,為保大清立下赫赫戰功。然而他行事仍舊格外謹慎。對待諸弟和子侄,他苦口婆心地督導,要戒掉驕、奢、佚(淫逸)。
  • 同治八年(1869年),曾國藩五十九歲。宦海濤浪載著暮日扁舟,此起彼伏。曾國藩宛如扁舟上的釣客,獨自迎著風浪,沉默地看著茫茫大海。宦海沉浮三十多年,他老了,也累了。為大清力挽狂瀾,他傾盡了心力。為國立功、立言、立德,每一項都耗盡了他智慧的極限。他的家人無怨無悔地支持他,在每一個領域協助他樹起了豐碑。然而,就在這一年他的一封家書,引起了軒然大波。其子曾紀澤「違逆」父命,發起了全家總動員,千里迢迢去找曾國藩。
  • 同治六年(1867年),沅弟曾國荃寫信請求兄長訓示,讓曾國藩給他一些修身上的建議。因為這一年,曾國荃諸事不順,剿賊無功被摘去了頂戴,並託病以請假開缺,朝廷同意免除他的職務,他心裡著實難堪。
  • 同治元年(1862年),大清發生瘟疫。染疫的軍民大量死亡,屍體順著河流漂浮而下。由於屍臭彌漫,凡是聞到穢氣的人,十個人中就有八九人病倒。曾國藩看著河中堆積的屍體,大嘆:「誠宇宙之大劫,軍行之奇苦也。」意思是這情況真是宇宙天地間的大劫難,行軍打仗遇到的奇苦!
  • 清軍常年與太平軍戰爭,導致百姓饑饉,民不安生。面對人間疾苦,曾國藩除了傷嘆,別無選擇。他不是聖人,只是朝廷的欽差大臣。當戰局扭轉,清軍接連反敗為勝,曾國藩總督的軍隊所到之處,面對黎民塗炭,他無法再袖手旁觀,置若罔聞。於是在轄區發放米票,賑濟百姓。百姓憑米票換取救濟糧。然而當米票回收後,曾國藩發現竟然多了二千三百多張假票。在如此艱難的時局下,地方官員竟敢公開造假,與民奪利。他直嘆:「人心之壞,殊可痛恨。」
  • 同治元年(1862年),正值亂世之秋。朝廷對內忙著剿匪,對外屈膝簽訂辱國條約。曾國藩在宦海浮沉愈久,愈渴望家族平安。
  • 身為封疆大吏,朝廷重臣,有人想著趕緊撈錢,趁著還在權位,為子孫多辦家產。曾國藩和曾國荃兄弟二人,一個封侯爵,一個封伯爵,在當朝風光無限,家門顯赫。然而在錢財問題上,曾國藩做出了與眾不同的選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