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有知】孝心感動天 祖父復明 母親病癒

作者:允嘉徽
孝心能感應天,史有明證。(Pixabay)
font print 人氣: 1186
【字號】    
   標籤: tags: , ,

中華文化非常強調孝道,孝心孝行是人品的核心,家庭和社會和樂的基礎,清朝王永彬著作《圍爐夜話》中講:「百善孝為先」。孝心孝行真能感動天,史上有許多明例。

孝親感應天 祖父雙眼復明

張元,字孝始,生活在南北朝時期的北周芮城(今山西省平陸縣西)。張元的性格謙和謹慎,以孝親和善行聞名於世。他對佛教有深刻的理解,並精修佛法。

在他年幼時,鄰居有兩棵杏樹,當杏果成熟時,許多果子掉落到張元的院子裡。其他的孩子都爭著來撿拾,但是年幼的張元明白不應該私自占有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所以他將杏果撿起來都送還給鄰居——杏樹主人。

他曾經看到一隻小狗被人遺棄在田野中,受到飢餓和寒冷的折磨。當張元看到這一幕時,內心感到不忍,於是將小狗帶回家收養。他的叔父對此感到生氣,說道:「為什麼要收養這個人家不要的小動物?」並命令張元將小狗遣返。然而,張元卻說道:「每一個有生命的動物都值得被愛護和關懷,被遺棄的小狗,如果我們看到卻不收養,那就是失去了仁慈的心……」最終,張元成功說服了他的叔父收養小狗。不久之後,有人看到一隻大母狗拖著一隻兔子前來張元的門前,然後離去,似乎是表達對張元的感激,感謝他收養了小狗。

當張元十六歲時,他的祖父失明已有三年之久。張元日夜讀誦佛經,虔誠地祈求佛菩薩讓祖父早日重見光明。

有一天,張元在虔誠地讀誦經文時,看到了「盲者得視」的經文。於是,他按照經上所說的方法,請來七位僧人,點燃七盞明燈,七日七夜持續讀誦經文。他自己也遵從法門行持,每次都真摯地淚流不止地祈求:「尊貴的佛菩薩啊!我弟子張元犯下了對祖父不孝的罪行,使他失明已久。現在我願意代替祖父承受一切罪業。請您慈悲地賜予祖父光明,讓他的罪孽得以消滅,重見光明。」張元殷切地祈禱了七日七夜。

在其中一個夜晚,張元夢見一位老者,用一把像箭鏃形狀的金色薄刀(金鎞),刮他祖父的雙眼,幫他作手術。老者對張元說:「不必憂慮,三天後,你祖父的眼病必將消除。」張元喜出望外地醒來,將夢境看到聽到的告訴了家人。果然,在三天之後,他祖父的雙眼奇蹟般地恢復了光明。

這件事傳到了皇上的耳中,便特地頒下詔書,表揚和嘉勉張元的孝德感人之舉,讓張元的孝行傳揚全國。張元的故事傳頌開來,人們對他的孝心和善行深感感動和敬佩。(出《孝義傳》《北史》)

孝親感應天  母親病癒

蕭子懋字雲昌,是齊武帝的第七子,封號南齊晉安王。他品行高尚,廉潔有學問,是武帝眾多兒子中最純潔孝順的一位。起初,他擔任江州的都督和刺史,後來又被任命為侍中官。

當蕭子懋只有七歲的時候,他的母親阮淑媛罹患了重病,於是恭敬地請來和尚設壇祈禱。有人送上一朵蓮花,和尚用銅器盛水,將蓮花的莖放在水中,供奉在佛前。蕭子懋虔誠地跪在佛前,淚流滿面地祈求說:「如果母親的病體能夠藉著佛的力量康復,我祈願這朵蓮花在整個齋醮結束之前,都不會凋謝。」七天的齋期結束後,蓮花果然更加鮮紅,觀察銅器中,竟然有細小的根鬚生長出來,而他的母親也從此病癒。這個故事傳開後,世人都讚揚蕭子懋的孝德感動了天。(出《齊書》《齊武帝諸子傳》)@*#

─點閱【天道有知】系列─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本章前句是評一不當做而做的事,後句是評一當做而不做的事。有人認為,從意義上講,應當各自為一章。但既然作為一章,編者應有苦心。就「為政」而言,有所不為,有所必為。無論「不為」還是「必為」,都上循天理,內懷仁心,而勇於擔當。
  • 中華傳統文化講天人感應,佛家講萬物有靈,無神論者不相信,不過上天偶爾露一手,讓人看到奇跡。
  • 孔子百世可知,其依據就在於中華文化,在於道統。漢代董仲舒說了個非常著名的話「道之大原出於天,天不變,道亦不變」。注意,孔子這裡說的「繼周」,有特定的含義,是指繼承周禮、周的文化。只要行在中華文化的軌道上,有「因」有「損益」,「雖百世可知也」。
  • 「現在傳統涼茶舖好像越來越少了,涼茶會式微嗎?」筆者帶著疑問請教香港史學會總監鄧家宙博士,他沒有急於回答這個問題,而是舉了幾個趣味的例子,從涼茶品牌的興衰史到當下的快餐文化,原來涼茶百年來都是「飛入尋常百姓家」的飲品,在不同的時代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本期「涼茶趣談」,就與大家分享涼茶的轉型歷程。
  • 拉菲爾《雅典學院》。(公有領域)
    100這個數字到底有什麼祕密能引起多數人的共鳴呢?愛因斯坦是位偉大的科學家,不是隨便就能說他是迷信或思考不嚴謹的人。然而,他選擇了100。為什麼不是98或47?而且,不是只有科學家喜歡100。
  • 錢穆對本章的解說,則非常高妙。他說:人類社會,有法律契約,有道德禮俗,所以為指導與約束者縱甚備,然使相互間無信心,一切人事仍將無法推進。信者,貫通於心與心之間,既將雙方之心緊密聯繫,而又使有活動之餘地,正如車之有輗軏。
  • 今年適逢香港電車120周年紀念,本欄目「紀載香港」製作特輯,在上兩期介紹了電車百年間香港的城市變遷以及電車的特別型號,今期將走入張順光的收藏世界和柴宇瀚的歷史天地,分享他們與電車的不解之緣。(大紀元製圖)
    「為甚麼取名《叮叮與我》呢?就是講我自己最喜歡、和我有切身關係的藏品,拿出來與大家分享。」收藏家張順光從八十年代起開始收集與電車相關的紙品和物件,轉眼已經過去30多年了。今次合作寫書的歷史學者柴宇瀚博士補充道:「取這個名字還有另一層意思,電車作為一種日常的交通工具,就是我們可能每個人都有自己與電車相關的故事,可以是700萬的香港人中的你和我,也可能是外國人來到香港,認為這就是香港的特色!」
  • 儒家對孝的重視,對中國歷史影響深遠。歷朝歷代都說「本朝以孝治天下」。甚至西漢皇帝的諡號裡都有個「孝」字,其它王朝皇帝的諡號也多有「孝」字。所以,中國正統之政,重點是講「教化」、「王化」,而非暴力統治,皇帝是「作之君、作之師」,官員是「父母官」,家國同構。從家庭到朝廷,孝是主導性的倫理。
  • 黃曆七月十五日這一天,無獨有偶,佛教和道教都有盛大的祭典儀式。佛教中有盂蘭盆會;道教也有中元普渡;這些祭典儀式都是對冥間鬼魂的盛大祭祀普渡。那麼,生靈在另外時空中是否也會輪迴轉生呢?
  • 今期繼續講述百年電車發展歷程,尤其是當下仍然活躍在電車軌道上的古董派對電車以及仍載客中的古董120號電車,有幸搭乘,宛如穿越時空,回到舊時光。(大紀元製圖)
    「叮叮——叮叮——」香港電車以特有響鈴聲得名「叮叮車」。自1904年來,在港島區特定的電車軌道行駛至今,見證著香港的歷史變遷與城市發展,今年適逢香港電車120年,「紀載香港」欄目專訪香港電車歷史專家暨收藏家張順光先生聯同歷史學者柴宇瀚博士,分享新作《叮叮與我——香港電車120週年圖片集》背後故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