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事遭污名他卻不辯解 到底是為了什麼?

作者:懷忍忍
心自明,春來花自開。(容乃加/大紀元)
font print 人氣: 1745
【字號】    
   標籤: tags: ,

在世上行善的人不算少見,其中默默行善不張揚的陰德之行就少了,而有些人他們廣施陰功(陰德)卻遭受污名還能不加以辯解,這樣的人就真是難能可貴了!上天看到了這樣的人能不愛護嗎!

常州(位於江蘇省南部)魏廉訪(按察使)的父親,樂善好施,醫術高明,而且仁心仁術,名聲遠傳。凡是來求醫的,不論貧富,他都盡心盡力為人療治,不索謝禮。對那些赤貧的人家,他除了贈藥,還會贈送他們一筆錢幫助他們。

有鄉野農民來城裡找他就醫的,他必定先給人吃碗粥或吃塊餅,等到對方吃完才開始診脈。有人問他為什麼對鄉下病人這般周到?他說:「打老遠來,又餓肚子,血脈一定紊亂。所以我先給他吃點東西,一面讓他得到休息,這樣脈才會恢復正常,診脈才能準確無誤。我豈是喜歡行善事,我只是圖個醫術高明的名聲罷了。」往往魏翁都是如此這般的托辭行善。

有一次,有某家人延請他出診,他前往了。魏翁離開後,病人枕畔有十兩銀子不翼而飛。病人的兒子懷疑魏翁順手牽羊,但是不敢問,就跟他人說了。有人教他到魏翁家門口執香跪拜,於是他依言速速前往魏翁家大門口。

魏翁見到他執香跪在門前感到很驚訝,問道:「你這是怎麼了,有什麼事嗎?」
他回答:「有一件事不明白想請問,但恐怕長者您見怪,不敢言。」
魏翁說:「儘管說,我不會怪你。」對方於是把事情說出來。

魏翁把他請入密室,對他說:「的確有這件事。剛才有急需暫時拿走了銀子,原本想等明日複診時,再私下原璧歸趙。現在你既然問了,可以立即取回,願你勿為外人道!」於是魏翁取出十兩銀子交給對方。

當這個人執香來到魏翁家門口時,看見的鄰人都說魏翁一向謹言慎行,自我要求甚嚴,不應該以穢行誣賴長者啊!等到這個人取了銀子歸去,則都改口嘆道:「人心不可測啊!都壞到如此地步了!」一時風言風語此起彼落,誹謗之聲沸沸揚揚。

魏翁聽聞之後,毫不在意,坦然自若不為所動。不久,那病人痊癒了,整理清潔床帳的時候,在床褥下發現了銀子,這時他極為驚悔地說:「失物原來一直沒丟啊!我們奈何陷長者於不義?要趕快過去當眾歸還銀子,不要讓魏翁久受不白之冤。」

於是,父子一起來到魏翁門前,執香而跪。魏翁見到他們笑問道:「今天你們又為何而來呢?」
那兒子慚愧地說:「以前以為丟失的銀子還在屋裡,懷疑誤會了長者您,罪該當死。今天我們來繳還公所賜的銀子。小子無知,任您捶打處置。」

魏翁笑著扶起他們說:「沒關係,不要介意。」

其子難以啟口地說道:「前日說的讒言得罪長者,某慚愧無地自容,現在承蒙您寬洪大量原諒了某,想冒昧請問您何以甘受污名卻不說句話呢?」

魏翁笑著說道:「尊翁與我同門,一向知道他勤儉惜財。那時正在病中的他如果聽到丟失了十兩銀子,病況一定會加劇,甚至一病不起。因此我寧受污名,讓尊翁知道失物復得,轉哀戚為喜悅,病自然痊癒了!」

父子倆聽了魏翁的回答又長跪磕頭,其父說道:「感君厚德,不惜遭受污名來救活我的命,願來世做犬做馬以報大恩大德。」魏翁於是延請父子倆入室,款待他們喝酒,盡歡而散。

那一天圍觀的人圍成一堵牆,眾人都說:「長者的作為,誠然不是我們一般人能夠猜測到的呀!」於是「魏善人」之名遠近知名。

後來,他的兒子自進士起家,官至三品,做了某省的按察使,職掌司法。魏公年高八十,屢受封誥;孫子輩也多貴顯。《漢書.丙吉傳》云:「有陰德者必饗其樂以及子孫。」上天福報善人,天道證驗不爽啊!@*#

資料來源:《坐花志果 : 下卷一》

─點閱【救世古鑑】系列─

責任編輯:王愉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古來直到近代留下不少紀錄,驗證了敬重文字的重要性,不是空穴來風。本文續上篇:【救世古鑑】倉頡作書「天雨粟 鬼夜哭」 文字背後有神力嗎?繼續提供正反兩面的實例來互證。
  • 朱熹是理學家,認為:天,即理也,其尊無對,非奧灶之可比也。逆理,則獲罪於天矣,豈媚於奧灶所能禱而免乎?言但當順理,非特不當媚灶,亦不可媚於奧也。
  • 在成年禮的「加冠」這場生命禮儀中,德、禮相依且缺一不可,更重要是彼此的關係是以「德」為本,是「以德制禮」,以「禮」為末。因此,「德」是為成年禮的核心樞紐,養成一個具有良好品格,同時能夠承擔家庭國家責任的男子是成年禮的重要依歸。
  • 祭禮本對鬼神而設,古人必先認有鬼神,乃始有祭禮。祭禮在東西方古文明中是普遍存在的,信奉神明。不過,信奉神明是虔誠、是感恩,而不是交換,不是說給神佛燒香磕頭就能保佑升官發財、生兒子。人禮拜時的有求之心,是褻瀆神明。
  • 毛子水認為:孔子重人事,他的「不知禘之說」,可以說是實話,亦可以說是託詞。季路問事鬼神,他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進》)這章的話,也許有同樣的意義。
  • 成語「杞宋無徵」,就是由此而來,有前賢讀此章說了四個字「無限感慨」。張居正對本章之主旨又有解說:蓋孔子當時,欲斟酌三代之禮,以立萬世常行之法,而夏殷不可考,故為是嘆息之詞如此。然三綱五常古今不易,所損所益,百世可知。
  • 我們中國人常說「靠天吃飯」,樸素的道理背後是敬天信神的謙卑和善良。所以在古代,一旦發生天災人禍,人們的思想中第一個想的是自己,「我到底哪裡做錯了?老天為什麼要懲罰我?」從帝王到一般百姓,大多都是這樣的想法。
  • 子夏從孔子「繪事後素」的比喻悟到,先天的素質固然重要,後天的努力也不可或缺;學禮必須以仁心為基礎,或者說雖有仁心善意,必有禮以成之。
  • 民間有「做七」習俗,「做七」意指在親人往生後每七天舉行超度法事,「做七」習俗行之久矣,由來為何?為甚麼不行作「五」、作「十」的習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據為何呢?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了解。
  • 怎麼做才叫君子呢?本章以射為例。射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傳說很多,從「后羿射日」到春秋時的神箭手養由基百步穿楊、一箭射穿重疊在一起的七副盔甲等等。不同於古希臘的體育,古中國的射是與禮儀結合在一起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