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

作者:曉歌
還在的還在,那就好好把握,就要好好繼續。(Shutterstock)
font print 人氣: 116
【字號】    
   標籤: tags: , ,

多少次,我想旋即離開,但是又有多少次還是忍不住停下來,讓你的背影留在了我的記憶中……

記憶是一種生命,冷不丁的投影到心間,便也惹起了一串串的回憶……

並非所有的背影都可以書寫,而能寫下來的都是情懷……

自小就很寵愛的小貝,漸漸長大了,雖然我對她的愛從未消減,但不似若孩提時對她的方式,而更多的時候,我都是感覺自己在耗盡熱情,她怎麼是對我如此冷靜淡然的小女孩呢?她電話邀我一起吃東西,我懶懶的想拒絕,但想到她可能有心事或寂寞了,我就馬上答應下來。

是啊,在我的心裡,從沒有把她當作是小孩,因為,我和她說的話,都是自己認為很重要的,生怕漏下我認為對她有幫助的一切……

時間總是飛快,在送她上車回去的時候,我沒有打算一直目送她。然而,我還是忍不住看看她是否平安上車了,我看到了她的背影,匆忙凌亂的邊抱著東西邊整理著包包,隨風飄逸的長髮還有白色的羽絨服……

我心中的小女孩,她是我最好的朋友,我可以和她交流我的內心世界,她也能理解和主動願意站在我這一邊的好朋友。

他是班裡最年輕的同學,初見時,不可思議,怎麼會是這麼年輕的同學一起上課。他的天賦很高,雖然後進班,慚愧至極的是我遠遠的不及他。因為順路,老師讓我每次下課送他回去。很多時候,我等他一下車後,便開車旋即離開;他坐在車裡時,經常會向我交流學習中對我很中肯的話,我從內心裡很感激他,這種感激遠遠多於我語言上的蒼白表達。

一次,下課晚了,他下車後我停了一會,望向了他的背影,快速消失前,白色的運動衫,風華正茂,篤定堅毅的年輕學子的背影,讓我覺著,能和這樣一位正直善良的同學一起進步很幸運!

最難忘的,應該是母親的背影。她的身體出狀況後,我曾經無數次的安慰自己的內心,不要在失去她的時候過度的痛苦。我提前做了準備,可是,記憶也是殘酷的。母親的善良和平易近人是與生俱來的天性,也正因為如此,得知她身體的狀況後我沒有辦法告訴任何人。

那次送她去打理頭髮,記不清當時為什麼沒能送她直接到理髮店,可能是母親怕麻煩我調車吧。我遠遠的停下車,看到她微笑著向我揮別,那熟悉而遠去的背影,讓時至今日的我想起還是歎憐沒能多陪她一起……

時光流逝,更多的時候,人是無法表達很多情懷的,而某些絮動的抒懷也是在一定的情境下產生的。

有書,有音樂,有人生,也有淡淡的感傷……

還在的還在,那就好好把握,就要好好繼續!@

責任編輯:方遠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陰曆九月初九(2007年10月19日)重陽節剛剛過去,今天的中國,敬老已是重陽的重要元素。近日聽說了兩則年輕人與父母關係的事。
  • 「背影」,描寫他父親送他到火車站的情形。一位平凡的父親,囉嗦地一直拜託同行的旅館茶房,好好照應他遠行的兒子,為了買橘子給兒子而弄得滿身塵土。這位父親把橘子交到兒子手上之後,撲撲衣上泥土離去,蹣跚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裡。日後,朱自清常在晶瑩的淚光中想起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
  • 我是家中獨子,同時也是老么,在我上頭還有三位姊姊。因著我是家中唯一的男生,所以父親對我格外寵溺有加,連罵都不捨得罵一句。即使我如何叛逆使壞,父親也從未對我疾言厲色......
  • 人類歷史上,心中裝著受苦人,在晚年離家出走的,在高耀潔之前只有一個,是俄國大文豪老托爾斯泰。這位俄羅斯貴族晚年離開自己的莊園,坐上火車一路離去,為了尋找良心的安寧;而離開自己根深葉茂的大地和故國家園的中國民國貴族高耀潔,為的是尋找人身的庇護,以便把經年在中國血禍之河上獨木泛舟的經歷見聞披露於世。她把這當成自己人生最後一項使命。她現在每天工作幾個小時,用她寫得青紫的手指,捉拿那些殺貧濟富的兇手,誓為中國人為的血患作證。
  • 以往人們普遍認為孩子天生是自私的,而卑詩大學(UBC)的最新一項研究表明,孩子們可能比人們想像的更慷慨,因為給予會使他們感到快樂。
  • 硯亦稱為「研」,漢代劉熙撰寫的《釋名》中解釋:「硯者,研也,可研墨使和濡也。」最早出現的硯台是石硯。漢代,隨著人工製墨的發明,墨可以直接在硯上研磨,因此,硯台可以說是伴隨著筆和墨的發展而發展起來。
  • 所有我見過的愛情故事中包含聽來的、看來的,讓我最印象深刻的,或許就是日劇中的...
  • 我們教導他人自己也想學習的課題;而我想要學習感受內在的平靜。
  • 中藥入詩,自古即有,不僅別出心裁,還一語雙關,耐人尋味,妙趣橫生。
  • 身為女性,溫柔就是我們的天性,當我們很強悍、任性時,周圍的人都會害怕,要不然就是也以強勢的態度反擊,結果大家都不高興,事情也做不好;反之,當我們真正為人著想、心態從容溫和時,才能真正把事情做到最好,大家皆大歡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