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名菜“汆雙丞”的傳說

如真
font print 人氣: 11
【字號】    
   標籤: tags:

武則天當政後,為了鎮壓反對他的人,任用了兩個殘忍的酷吏,一個是尚書左丞周興,一個是禦史中丞來俊臣。

這兩個人審案的時候,採用了各種酷刑,有時用尖尖的竹簽,刺入人的十指;有時用紅紅的烙鐵,燒人的腹背;有時讓人進入大甕,四周用烈火炙烤;被他們害死的忠臣良將、無辜百姓無數。

每辦完一次案,他們都要到長安市上有名的飯館裏去慶功。每每吃完喝完便說一聲:「回頭到府裏去算帳。」就揚長而去。但大家都害怕他,事後誰也不敢去要帳。

有一天,周興和來俊臣來到一個新開張的飯館吃飯,要的盡都是名酒大菜,吃完後把嘴一抹,又是一句老話:「回頭到府上去算帳。」跑堂的說:「老爺,我們不認識你,不能賒帳!」周興把桌子一拍,吼叫道: 「瞎了你的狗眼,連老爺們也不認識,我是尚書左丞周興,那位老爺就是禦史中丞來俊臣!」說畢,轉身就走。跑堂的上去扯衣襟,周興轉過來一手攥住跑堂的頭髮,一手左右開弓打耳光,來俊臣也上來拳打腳踢,打得跑堂的口鼻流血,連叫救命。掌櫃連忙上前陪禮說:「咱這夥計是外縣人,剛剛來到長安,不知老爺尊名,多有冒犯,大人不見小人怪,請老爺海涵!」周興和來俊臣聽了這話,方放開夥計,離開飯館。

飯館的楊廚師是個血性漢子,一聽說今天吃飯不付錢,還動手打人的是周興和來俊臣,就對徒弟說: 「我早聽說周興外號叫‘母豬’、來俊臣外號叫‘母鴨’,今日一見,果然是貨真價實的披著人皮的‘豬’、 ‘鴨’。我要把豬肚、鴨胗切成小塊,汆入滾水之中煮熟,再加各種調料,做一個菜,名叫‘汆雙丞’,讓人們吃下肚去,以解心頭之恨。」徒弟說:「師傅說得對,我給你當幫手!」於是兩人就動手幹了起來。

第二天新菜牌掛出來了,來吃飯的客人一見「氽雙丞」三字,心照不宣,都紛紛點這個菜。有的邊吃邊罵,有的使勁大嚼,師徒二人見此情景,心中很是痛快。

周、來二人聽說這家飯館添了新菜,也來吃飯,他們點的第一個菜也是「汆雙丞」,吃起來,滋味非常鮮美。他們將楊廚師叫到桌前問:「這菜很好吃,不知是用什麼做的?」楊師傅說,「豬肚加鴨胗,水中滾幾滾,此物吃下肚, 能解心頭恨。」周、來二人一聽這話,知是糟踏自已,馬上惱羞成怒,吩咐隨身差人,將楊師傅拿下,關入土牢。

楊師傅在牢中受盡折磨,終於含恨而死。楊師傅死後,他的徒弟繼承師傅手藝,把這道菜傳下來了,而兩位酷吏的惡名竟也遺臭萬年!@、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這是我祖父經歷的一個真實的故事。

  • 從前有兩個叫化子阿興、阿旺。無家無小,每日風裏來,雨裏去,住在半路涼亭裏同吃同睡同討飯,結成了一對好朋友。
      
  • 從前有個人,30多歲才成婚,到40歲生了個兒子,夫妻倆十分高興,為了兒子衣食無愁,整天拼命幹活,以為這樣可以為兒子積下些錢財。平時對兒子百依百順,把兒子看得比自己命還重要。儘管這樣寵愛兒子,卻不能博得兒子歡心。
  • 諸葛亮生在漢靈帝光和四年春三月五日,地點是琅玡郡,由於父母早亡,由叔父撫養成人,在天下大亂的時侯,他的兄弟姊妹隨叔父一起來到荊州。過著“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的生活。
  • 黃碩嫁到諸葛亮家後,親操杵臼,兼顧農桑,裏裏外外的粗活兒與瑣事,都處理得宜,不止是諸葛亮本人受到了無微不至的照顧與侍侯,就連他的朋友也時常在隆中諸葛亮的農場盤桓,受到這位醜嫂嫂親切的招待,有賓至如歸的感覺。久而久之,遠遠近近對諸葛亮的醜媳婦,態度逐漸改變,從卑視到漠視,由漠視而敬重。
  • 傳說乾隆皇帝好遊江南,其實他並不是真心遊山玩水。他只怕江南百姓造反,特意借個遊山玩水的名義,到江南來探聽消息,察看虛實。

  • 在一座鄰近新城市的小村莊中,住著一位樸實的老木匠,老木匠已經相當年長了,村子裡的老朋友也一個一個走了,只留下老木匠一個人每天對著矗立在彼端的高樓大廈嘆道:「活這麼大把歲數了,也沒看過你們這種怪物,把人送進去之後,卻都變了一個人似的!」可惜那座喧囂的城市似乎永遠聽不到老木匠嘶啞的叫聲,只留下老木匠「踢叩踢叩」的柺杖聲。

  • 張公是九世同堂的百萬富翁,是出名的肚量大的人。他從未給別人吵過嘴,打過架,就是遇有在別人看來難忍的事他也能忍。因此,他家堂號叫“百忍堂”。
  • 有個青年叫良心,這天,他在湖裏打魚,天下著雨,快要天黑了,連一條小魚也沒有打著。他垂頭喪氣地背起魚網正想回家,忽然聽到湖水裏“嘩啦”一聲。“是魚!”良心把網一張撒了過去,拉上網來一看,果真是一條几十斤重的大魚。良心高興了的背著大魚回了家。
  • 有一農夫挑著木炭到縣城去賣,正當他氣喘噓噓挑著擔子上坡時,迎面來了一位白髮老人,老人問他:“小兄弟你木炭挑往哪里?”賣炭人喘著氣說: “到城裏去賣。”老人又問:“你這木炭挑往哪里?”賣炭人還是耐心地回答老人。可是,老人還是接連不斷地用同一句話問個不停,一直問到一百遍, 那個賣炭人也一直耐著性子回答了老人一百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