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入口即化!用電鍋就可以做出來的 超軟爛滷豬腳

看更多有趣文章…

中華老字號:「天福號」醬肘子

天福號始創於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曾經九城聞名,家喻戶曉。天福號原址在西單牌樓東北角。據說,天福號的成立還有一段故事。

乾隆三年,山東鬧旱災,山東掖縣人劉鳳翔帶領孫子來京謀生,與一山西客商合夥在西單牌樓東拐角處開了一家醬肉舖,經營醬肘子、醬肉和醬肚等。雖然手藝不錯,但店堂狹小,無名無號,所以一直不景氣。不久,山西人撤股,由劉家獨自經營。

一天,劉鳳翔到市場進貨,見舊貨攤上有一塊舊匾,上書「天福號」三個顏體楷書,筆鋒蒼勁有力,入木三分。劉鳳翔認為這字確有功底,並含有「上天賜福」之意,正好用作字號來招攬生意。於是他買下牌匾,回家後著意裝飾一番,懸掛在小店的門楣上,果然氣派非凡,頓使小店生輝。

小店以此命名後,生意日漸興隆,「天福」果然降臨。那塊牌匾上的書法還引來一些文人墨客駐足品評,給小店帶來了新氣象,劉鳳翔趁機招攬客人。慢慢地,光顧「天福號」的顧客漸漸多起來。

過去的熟肉舖都是夜間製作,白天出售。有一次,劉鳳翔的後人劉抵明夜間守灶,不料睡著了,肘子煮過了火。當他醒來時,肉已塌爛鍋中,起出鍋來肉軟爛如泥,只好把煮出的醬肘子放涼以後,放在盤裡出售。恰巧這一天有一位刑部官員來買醬肘子,當場吃過後覺得香嫩熟爛,肥而不膩,瘦不塞牙,不禁連聲稱好。

從此,一傳十,十傳百,購買者越來越多,生意更加興隆。劉抵明如法炮製,結果大受歡迎。

此後,劉抵明就在這鍋肘子製作過程的基礎上認真研究,總結出一套獨特的製作方法,並在選料、加工上越來越嚴格,醬肘子的質量也越來越好,名氣越來越大。

後來,天福號醬肘子之名傳到宮中,慈禧太后嚐過這醬肘子之後,也很欣賞,並賜給天福號進宮腰牌一枚,黃帶子四條作為進宮的通行證,規定每天定量送入宮中。從此,天福號的醬肘子就成為清宮御用食品,身價倍增。

天福號庖制醬肘子的技術至今已六代,一直保持它的傳統製法。天福號醬肘子歷來選用京東八縣80多斤重的豬為原料,因其皮嫩、膘薄、瘦肉多,一頭豬可作六個肘子。庖制前拔淨細毛,反覆洗刷,配以大鹽、桂皮、生薑、大料、糖、料酒、花椒等佐料;下鍋後,先用旺火煮一個小時,把油煮出來之後,肘子撈出,用涼水沖洗乾淨;同時,撇出鍋內浮油,肉湯過籮兩次。

再把肘子碼入鍋內,放入原湯,加入輔料,先用旺火煮4個小時,用微火燜1個小時。煮制過程中要隨時觀察火候不斷續湯。「一聞、二看、三摸」,是他們鑒別肘子成熟程度的經驗。一聞:聞肉的氣味;二看:看火、看肉、看湯,肉湯醬汁適度;三摸:用手來判斷。

收汁出鍋後,雖叫醬肘子,可沒有一點醬或醬油,肘子上的色是糖色。出鍋時要讓皮貼在肉上,提拉起來不碎不散,肥而不膩,瘦而不柴,皮不回性,到口酥嫩。

肘肉經過長時間的煮燜,湯變成汁,煮出來的油也滲入肉內,肉皮油亮,紅中透紫,軟嫩清香,涼透的肘子皮仍然綿軟如初,一陣陣肉香飄向四方。西單「天福號」熟肉店製作的醬肘子熟爛香嫩,味道絕佳,成為譽滿京師、馳名全國的傳統特產。@(楚天 整理)

責任編輯:趙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