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故事:完璧歸趙

華一書局
font print 人氣: 6848
【字號】    
   標籤: tags: , ,

【大紀元12月16日訊】
◎ 形容將東西完好無缺的歸還原主
◎ 相關成語:物歸原主
戰國時代趙國的惠文王,得到一塊價值連城的和氏璧。璧是一種中間有孔的
圓玉,相傳這丟璧是一個叫卞和的人在楚山發現的。玉在沒有雕琢以前外表和石頭沒有兩樣,當他把這塊石頭獻給厲王時,厲王以為他是瘋子,叫人砍掉他的左腳;後來他又將石頭獻給厲王的兒子武王,武王也當他神智不清,又砍斷他的右腳。武王的兒子文王繼位後,見到卞抱著石頭在荊山下痛哭,問明原因後便派人將石頭帶回去雕琢,果然是一塊晶瑩美麗的寶玉,於是將這塊玉取名為和氏璧。後來,輾轉到了趙惠文王手上。
秦昭王知道後,很想得到這塊玉,便派人送了一封信給趙王說,願意用十五個城來換和氏璧。趙王左右為難,不送的話恐怕强大的秦兵會來侵略,送的話又擔心秦王不守信。大官繆賢便建議趙王請智勇雙全的藺相如商討對策。藺相如對趙王說:「臣願意護璧出使秦國,假如秦國守信的將十五個割給我們,我就將璧呈給秦王;倘若秦不割地,臣一定『完璧歸趙』。」
藺相如到了秦國,一眼就看出秦王沒有割城的誠意,便挺身走到秦王面前說:「這塊璧雖是稀世珍寶,上面卻有點小毛病,我指給大王看。」秦王信以為真,焦急的將璧拿給藺相如。藺相如拿了璧,走到柱子旁,舉起璧,憤怒的說道:「大王根本不想割城給我們,如果你一定要逼我交出寶玉空手回趙國,我將不惜犧牲自己的頭顱,連同和氏璧一起撞碎在這根柱子上。」
秦王恐怕藺相如真把璧撞碎,立即改變態度,拿出地圖十五個城的位置指給他看。藺相如從秦王狡猾的眼神中知道他仍沒有割城的意思,便要求秦王齋戒五日,到時他再將璧呈上,秦王不得已只好答應。
藺相如卻暗地裏將璧交給隨從,從小徑趕回趙國交還給趙王。五天後,秦王興高采烈的準備接受和氏璧,哪裏料到藺相如義正辭嚴的說:「我早就派人將璧送回趙國,大王若真有誠意,請先割城再派使臣到趙國,趙王自然會把璧奉上。」秦王大怒,本想一刀殺了藺相如,繼而想到殺死藺相如,不但得不到和氏璧,還會破壞秦趙友誼,並遭天下恥笑,只好作罷。
藺相如回國後,趙王認為他不辱使命,保全了和氏璧並給趙國爭回面子,便升他做了上大夫。後來,秦沒有割地給趙國,趙國也沒有把和氏璧送給秦。

※聯想與欣賞─孫悟空三借芭蕉扇
話說唐三藏收了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三人為徒弟,一同到西方取經,忽然覺得熱氣逼人,原來已到火熖山。火熖山烈火騰空,必須用鐵扇公主的「芭蕉扇」搧息。
鐡扇公主就是牛魔王夫人,看到孫悟空便想起兒子紅孩兒被他戲弄的舊恨。孫悟空不但扇子沒借成,反被鐵扇公主用芭蕉扇出五萬餘裡外的小須彌山。
後來,悟空又變成小蟲,鑽到公主肚子裏大鬧一番,公主疼得受不了,只好答應把扇子借給他。不料公主使詐,把假扇借給悟空。悟空大怒,變成假牛魔王拿到真扇。牛魔王也變成豬八戒,將扇子奪回。
兩人大戰一場,驚動天神,命天協助悟空打敗牛魔王。孫悟空終於借到芭蕉扇,在搧息火熖後,便遵守諾言,將扇子「完璧歸趙」,還給了鐵扇公主。@

摘錄自華一書局《兒童啟蒙文學》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
    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

    才始送春歸,又送君歸去。
    若到江南趕上春,千萬和春住。

  • 漠漠輕寒上小樓,曉陰無賴似窮秋,淡煙流水畫屏幽。
    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寶簾閒挂小銀鉤。
  • 宋朝時候有個才子,名叫孫山,說話幽默,表情豐富,加上長相詼諧,當地
    的人便給他取了個「滑稽才子」的綽號。
  • 有一年,在廣東的考場裏,出現了一個衣衫襤褸,臉色慘白的落魄考生。他面無表情的端坐椅上,目不斜視、掁筆疾書。
  • 市場裏,熱鬧非凡,到處都是吆喝聲和討價還價聲。這時,有一個大嗓門的
    人喊了起來:「各位,你們看到沒有?我手中的這支矛,是世界上最鋒利的矛,不管什麼東西都能刺穿。」
  • 春秋戰國時代,宋國住著一個勤快的農夫,每天辛苦的耕田,從來沒有間斷,
    將稻田整理得青綠無比,一顆顆的稻穀又肥又大。
  • 江淹,又叫江文通,是南北朝時頗有名氣的文學家。寫作時文思泉湧,意
    到筆隨,一而就,乾淨利落。
  • 中國大陸只有在長江、淮河一帶才有水牛,江淮地方古時稱為吳所以那裏的
    牛也叫吳牛。水牛有一對大彎角,喜歡在泥水裏打滾,卻十分怕熱。南方氣候炎熱,太陽高照,水牛一見太陽便渾身發熱,喘個不停。有一次水牛在晚上見到月亮,誤以為是太陽,非常害怕,立即氣喘起來,因此有『吳牛喘月』的說法。
  • 孫陽,春秋秦穆公時候的人,又叫伯樂,懂得辨別天下馬匹的壞。伯樂本來
    是天上的星名,掌管天上的馬。孫陽懂得相馬,大家便叫他伯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