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桃園療養院院長陳快樂 姓名特殊視病如親

人氣: 10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月1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邱俊欽桃園縣十六日電)如果掛號看精神科時,就診的醫師名字就叫「快樂」,對病患心情絕對是一大鼓舞。衛生署桃園療養院女性院長陳快樂從年輕擔任醫師以來,就受到「姓名上的禮遇」,但在「快樂」的背後,卻隱藏著一段辛酸的童年與立志向上的發展故事。

馬來西亞籍華僑的陳快樂出生時因心臟疾病,醫師認為陳快樂可能會隨時離開人世,因此媽媽就將她取名為「陳快樂」,希望她每天快樂過活,而家人也一併將姊姊改名「陳逍遙」,從此「逍遙快樂」,相安無事。

童年的生病造成陳快樂有更多時間唸書,小時候志願當護士的她,最後因成績優秀,在民國六十四年遠離馬來西亞,到台大醫科就讀,展開準醫生生涯。

陳快樂在大二時接受心臟手術,治癒後讓她全力衝刺,畢業後更追隨老師選擇精神科,投入身心醫療。她回憶,當時台灣精神科醫師約為八十人,算是冷門醫學,但隨著社會進步與壓力遽增,如今台灣已經有一千二百多位精神科醫師,投入身心復健。

個性樂觀、幽默、積極的陳快樂擔任醫師期間,曾經兩度獲得公費留學,前往哈佛、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取得公共衛生與醫療政策管理碩士,算是國內頂尖且少數的華僑子女。而她的英文名字Happy,也幫助她順利融入每一個陌生環境,尤其許多精神病患在看到自己的醫生就是「快樂」時,心境自然「更快樂」。

目前為八里療養院兼署立桃園療養院院長的陳快樂為衛生署長侯勝茂的大學同學,行醫至今超過三十一年。當她被問到如何看待精神病患時表示,她分享所有員工是,只要把病患看成你自己的家人就好了,而這種「視病如親」的心情,也讓她獲得不少病人的信任。

陳快樂說,隨著一般人的生活壓力變大,精神科醫師責任越來越加重,她認為主管機關與社會都應正視精神上的文明疾病,現階段更應思考如何以專責獨立的醫療機構,因應社會變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