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嶽仙跡探微:五台山─萬聖幽棲

牟梅
font print 人氣: 5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3月11日訊】釋迦牟尼佛曾對金剛密跡主菩薩說:「我滅度後,於南瞻部洲東北有國名大震那,其國中有山號曰五頂,文殊師利童子遊行居住,為諸眾生於中說法。」釋迦牟尼佛說的是天國世界,可是世間的地理環境是依照天國世界的地理環境進行構造的。這裡的文殊師利指的就是文殊菩薩。「文殊師利」是梵文Maj□sri的音譯,為 「妙德」、「妙吉祥」之意。相傳他出生時家中現出十大祥瑞,因而得名。文殊菩薩通常供奉在大雄寶殿釋迦牟尼佛左邊,為左脅侍。佛經中說:文殊菩薩坐蓮台,騎獅子,道場在五台山。
《華嚴經·菩薩住處品》亦曰:「東北有山,名清涼山。從昔以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這裡所說的清涼山就是位於山西省東北部五台縣的五台山。為什麼叫五台山呢?這裡還有一個傳說。據說以前這裡有五座山峰,名為「五峰山」。由於這裡乾旱少雨,人們生活的十分艱難。文殊菩薩來到這裡後,決心幫助這些人。於是她化作老和尚來到龍宮,對龍王說要用歇龍石,也就是龍歇息的地方。龍王看她老邁,就說你要搬得動就拿走吧。文殊菩薩用手一點,歇龍石就變小了。歇龍石被文殊菩薩帶回了五峰山後,整座山的氣候就變的涼爽舒適起來。此後,人們就把這塊歇龍石叫做清涼石,五峰山叫做清涼山。龍王的兒子們回來後非常生氣,就來尋找歇龍石。因為找尋不到,他們就把五座山峰掃平變成了五個平台。這五個平台是東台望海峰、西台掛月峰、南台錦繡峰、北台葉斗峰和中台翠峰。因五峰的峰頂平坦寬廣,「有如壘土之台」,故後名「五台山」。五台山五峰之外稱台外,五峰之內稱台內。五台山的五台猶如五頂,地理和地理形勢與《華嚴經》中描述的文殊菩薩的住處極其相似。據說,當年文殊菩薩常常端坐在歇龍石上講經說法,周圍有數百僧徒聚坐聆聽。

不過,一些史籍中認為五台山最早是道家修行的所在。《道經》裡稱五台山為紫府山,曾建有紫府廟。《清涼山志》稱佛教的文殊菩薩初來震旦時,居於石盆洞中,而石盆在道家的玄真觀內,這似乎說明當時五台山確實為修道之人所踞。

大約在唐朝時,五台山正式被確認為文殊菩薩的道場。《山西通志卷》記載了唐太宗所言,「五台山者,文殊閟室,萬聖幽棲,境系太原,實我祖宗植德之所,切宜祗畏。」盛唐時期,全山寺院多達三百所,有僧侶三千多人。唐武宗滅佛後,五台山的修煉環境遭到破壞,僧人減少。宋元時又重新開始發展起來,興建了一批寺廟。明清時期,五台山佛教發展到了鼎盛,喇嘛教開始興盛,而且清朝皇帝頻頻朝禮五台山,這進一步提升了其地位。

自佛教在東漢傳入中原以來,在五台山上修行的高僧歷代不絕。著名的僧人有唐代的澄觀、志遠,宋代的真寶,元朝的文才、弘教,明朝的憨山德清、雲棲株宏、紫柏真可、藕益智旭,清朝的第二世章嘉呼圖克圖等。盛唐時,來自印度、日本、蒙古、朝鮮、尼泊爾、斯里蘭卡等國的佛教徒,很多人都到五台山來朝聖求法,有些甚至留在五台山修行終身。其中比較著名的有惠萼、靈仙、圓仁、慧運、圓修、宗睿等等。

早在東漢永平年間,五台山上開始建造寺廟。此後,魏、齊、隋、唐、宋、元、明、清,屢經修建擴建,形成了一片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目前尚存寺廟58座,比較著名的有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文殊寺)、南山寺、碧山寺、金閣寺、圓照寺、廣宗寺、竹林寺等。

五台山歷史最古老、規模最大的寺廟顯通寺據說建於漢明帝永平年間,原名大孚靈鷲寺。明萬歷時的鎮澄和尚在其編撰的《清涼志》中說:「漢明帝時,摩騰西至,以慧眼觀清涼山乃文殊化宇,中有阿育王所置佛捨利塔。阿育王,此雲無憂天竺鐵輪王也,能驅使鬼神,將佛捨利造八萬四千塔藏之,散佈閻浮,五台山有一焉。奏帝建寺,額曰大孚靈鷲寺,大孚,弘信也,帝以始信佛化,故以名焉。出感通傳。」不過,也有人認為是北魏時期興建。唐高宗時的高僧釋慧祥編撰的《清涼傳》說:「大孚圖寺(即大孚靈鷲寺),寺本元魏文帝所立。」唐代武則天以新譯《華嚴經》中記載有五台山,乃更名為大華嚴寺。

《廣清涼傳》記載:唐景雲年間,主持大華嚴寺的高僧法雲打算為文殊菩薩塑一尊像。一個叫安生的工匠前來應募,但他說:「如果不親眼看到菩薩的真身,塑出的雕像一定會有不準確的地方。」於是,法雲和安生一起焚香叩拜,祈求文殊菩薩現出真身。不久,文殊菩薩顯現在大殿上。安生又驚又喜,伏地乞求菩薩可以留一頓飯的工夫,以使自己可以塑好雕像。安生對照菩薩的真容進行雕塑。從初摹到完工,文殊菩薩一共現身七十二次。而安生所雕塑的佛像亦是栩栩如生。文殊菩薩的聖靈顯現,使遠近皈依佛門的僧眾越來越多。到了明朝,明太祖重修該寺,又賜額「大顯通寺」。目前,顯通寺佔地面積約120畝,各種建築400餘座。

在顯通寺南側的塔院寺,建於元大德六年(1302年),原來屬於顯通寺的一部分,後在明朝永樂年間獨立建寺。因為院內修建有一座大白塔,故名塔院寺。大白塔通常被人們看作是五台山的標誌。「塔」是梵文的音譯,讀作「浮圖」,意思是「墳」。它起源於印度,最初是埋藏釋迦牟尼捨利建築物,後來隨著佛教傳入中國。據說,釋迦牟尼火化後留下八萬四千顆捨利,被八國分去,200年後,孔雀王朝的君主阿育王皈依了佛教,從八國索回捨利,建了八萬四千座塔,每座下面有一枚,分佈在大千世界,中國有十九座,大白塔便是其中的一座,所以此塔也稱作釋迦佛真身捨利塔。

大白塔基座呈八角形,大南面(俗稱正面)正對著「大慈延壽寶殿」的後牆 ,有三個很淺的石洞,中間石洞上刻著釋迦牟尼的足跡圖。腳印「長一尺六寸,廣六寸,足心有千輪相和寶瓶魚劍圖。足趾上各刻『卍』字」。根據碑文上的解釋,釋迦牟尼去世前將腳形印在石上,並對弟子阿難說:「我最後留此足跡以示眾生,誰見足跡,瞻禮供奉,就能免罪消災。」唐僧玄奘到西域取經時,同時把佛足跡拓印帶了回來。唐太宗敕文刻於石上並將之供奉於宗廟。明代,人們再次整修大白塔,時有雲遊僧人前來獻佛足圖,因此在此刻碑。北面(俗稱後面)正對著大藏經閣,也有一石洞,洞內供奉著護法神韋馱。大白塔的下層俗稱塔殿,內有文殊、觀世音、普賢、地藏等四菩薩和一尊釋迦佛像。

菩薩頂位於顯通寺北側的鷲峰上。相傳文殊菩薩就居住在山頂上,故起名叫菩薩頂,亦稱文殊寺。始建於北魏,到了清朝順治年間,重修後改為黃廟,由喇嘛主持。菩薩頂上,建有一座華麗的木牌樓,上有康熙皇帝書寫的「靈峰勝境」的匾額。

在距台懷鎮15公里處,有一座寺廟名為金閣寺。它是唐代宗大歷五年(770年),由從印度來華的三藏法師不空,根據文殊菩薩顯聖處「金閣浮空」而建造了金閣寺。但它在唐武宗滅佛時被摧毀。還有位於台懷鎮南清水河西側的鎮海寺,羅□寺山門東側的廣仁寺等、靈應寺、普濟寺等,裡面都供奉著佛家塑像,都留有修佛之人的足跡。

五台山歷史悠久,歷朝皇帝、皇后遣使朝拜五台山者,自北魏到清朝從未間斷。比如,唐代自太宗至德宗,「凡九帝,莫不傾仰靈山,留神聖境,御札天衣,每光五頂,中使香藥,不斷歲時,至於百辟歸崇,殊幫繼供,不可悉記矣。」

清代張銑有詩《偕常銘卿孝廉游五台山歌》曰:

殿上伐木聲丁丁,
遊客到此心轉清。
前朝題記讀不得,
斷碣摩娑生光明。
道人肅客色足恭,
山泉味淡情愈濃。
山崔嵬兮復崔嵬,
太玄洞兮山之隈。
童子秉炬擦幽險,
出入歡笑聲若雷。
拂塵坐階少休憩,
山鳥驚飛窺人來。

──轉自《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山西五台山為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文殊菩薩的道場。如今已難覓寺廟蹤影,飯店、賓館、商舖林立,喧賓奪主,亂象愈演愈烈,使佛門聖地漸成商業景區。
  • 【大紀元9月15日報導】(中央社記者黃彥瑜新竹縣十五日電)秉持轉化社會負債為資產的觀念,新竹地方法院檢察署提撥被告支付的緩起訴處分金新台幣六十一萬多元,購買一千多雙運動鞋,送給尖石、五峰山地鄉兩所國中及十五所國小。贈鞋儀式今天在縣府舉行,原住民學生們穿上嶄新的運動鞋,都相當興奮,並以熱情的山地舞表達內心感謝。
  • 誰建造了北美魔鬼塔,它真是外星人的基地?《山海經》中的通天神樹真的存在,三星堆裡挖到寶?
  • 古人的智慧你想不到。福建甘露寺一根柱子支撐一個建築群?恆山懸空寺有夠「玄」,「三教合一」有何內涵?
  • 《山海經》暗藏玄機。世界屋脊不在青藏高原?須彌山在中國?!為何崑崙山被稱為天下龍脈的發源地?
  • 在先秦時期,五嶽具體山名就已確立,但不同文獻記述略有不同,本章採用東漢大儒鄭玄對《周禮》注釋所說,五嶽分別是: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中嶽嵩山。
  • 在世俗印象中,由於漢地佛教源於古印度,對於寺廟的來源,很容易誤解為是佛教傳入中土後才出現的。事實上,「寺」和「廟」都是中國本土所有。那麼,寺為什麼叫寺,廟為什麼叫廟,這二者有什麼區別?
  • 傳説的史前避難所竟真實存在?中國的橫斷山脈,困擾現代科學的未解之謎,誰能揭開它的神祕面紗?
  • 二零一零年十二月,美國《時代》雜誌評出世界十大最奇險建築,山西恆山懸空寺入選。這個寺廟曾在武俠小說《笑傲江湖》中出現過,詩仙李白雲遊到此,也被奇景所震撼。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