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作家促家長從小培養子女同情心

font print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月1日訊】(美國之音記者:埃爾馬斯利2007年12月31日華盛頓報導)在美國,志願者以各種方式向他們的社區提供幫助。他們捐款、給窮人送去食物、為無家可歸的人建造住房等等。志願者認為,不論用哪種方式,奉獻都是有益的行動。正是因為這個理由,作家卡羅爾.威斯曼敦促家長幫助子女經歷向他人奉獻的喜悅。

幫助孩子參加志願者行動的第一步可以是先讓他們捐出一點點錢。作家威斯曼說:“我兒子喬諾第一次捐款是他5歲或者是4歲的時候。”

威斯曼建議家長把捐贈做為孩子每年各種慶祝活動的一部份。她說:“在孩子過生日那天,除了送給他一件小禮物之外,也讓他為自己挑選的慈善機構捐款。”

*向孩子提問題*

這是威斯曼在她的書中給家長的一點忠告,書的題目叫《培養樂善好施的孩子》。她說,家長應該向孩子提出問題,幫助孩子決定他們要支持哪一項慈善事業。她說:“向孩子提出的問題可以是:明年你希望世界發生哪些好的變化?過去一年讓你擔心的事情是甚麼?你特別希望跟別的孩子共同分享的是甚麼?”

丹娜.雷曼是一位母親。她說:“孩子們往往有非常富有同情心的主意。”雷曼認真傾聽女兒塔麗婭的想法。她說:“塔麗婭告訴我們,她希望幫助颶風災民。我本可以說,這主意太好了。可是實際上我對她說:好吧,這是你的感受,那麼儘管去做吧。”

*為災民募捐*

塔麗婭在媽媽的支持下,組織了一次為災民募捐的行動,當時她10歲。塔麗婭說:“我要求全國各地的孩子們在萬聖節時不要糖果而是要硬幣,然後把募集到的錢捐給颶風救災行動。最後我們籌集了1千萬美元。我們動員起了將近5000個學區。”

那次行動大獲成功,塔麗婭希望繼續下去。她成立自己的非盈利組織,名叫Random Kid。她說:“我們幫助孩子向別人提供幫助。孩子們進入我們網站註冊。接下來我們提供各種支持服務。我們坐在一起討論他們的計劃,幫助他們做好各項準備。”

塔麗婭幫助建立的一個項目叫做”互相關心”(For Each Other)。她說:“這個項目有點像聯合國的縮影。迄今,已經為愛滋病患者募集到6千美元,還募集到2萬6千美元在柬埔寨農村建一所學校。這個組織有來自20國家的兒童。每個國家一名代表。每個國家有一票表決權。我們針對國際新聞和事件發佈正式聲明。我們通過決議。我們還能發出維和信函。”

*為癌症患者捐獻帽子*

安東尼.廉納也是從小就參加慈善活動。5年前,他16歲時發起了“來自天堂的帽子”的組織,這個組織專為在治療期間脫髮的癌症患者捐贈帽子,已經為世界各地的癌症患者捐獻了13萬多頂帽子。

參與這些慈善活動的年青人每年都受到玩具商“熊熊工作室”(Build-A-Bear Workshop)的表揚。他們被稱為“可愛的英雄”。威斯曼在她的書中寫道,這類計劃積極發現為社區做出卓越貢獻年青人,對他們進行表彰。卡羅爾說,對年青人慈善活動的關注可以鼓勵他們再接再厲,並激勵其他孩子也參與這類活動。

卡羅爾說:“獲勝孩子將得到價值1萬美元的獎勵。其中7500美元是獎學金,2500美元捐給他們可以挑選的慈善機構。此外,他們的照片還會印在『可愛的英雄』年曆上。孩子們可喜歡那些照片呢。”

不過,威斯曼指出,孩子們參加志願者行動得到的收穫遠遠超過金錢的獎勵。他們還磨煉了自己的性格,變得更加有責任感,從而成長為以奉獻為樂、富有同情心的成年人。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我們必須從「激發這類兒童的勇氣,並讓他們相信自己的長處與能力」來進行治療。
  • 在成長到學齡的這個階段,孩子們正在培養和練習幫助新朋友、與他人相處和交友能力。還有自我調節和理解他人觀點的能力。
  • 學齡兒童往往喜歡獨立,但他們仍然需要你的愛、關注和認可。在成長和探索的過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導。這些限制可以幫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並為開始上學後的新規則、慣例和責任做好準備。
  • 我們已經知道,兒童都會努力追求優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責任,就是將他們的努力追求導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須確保,孩子的努力可以獲得心理健康與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調。
  • 我們知道,不勞而獲的成功多麼容易轉瞬即逝,因此訓練兒童滿懷企圖心沒有什麼好處;更重要的是訓練他具備勇氣、堅忍和自信,這樣他才能體認到失敗時永不氣餒,而且應該視「失敗為需要被解決的新問題」。
  • 我們一直在推廣學前教育課程。誠如近日《紐約時報》一篇文章指出,學前班遠遠供過於求,還提到「幼兒教育提倡者說,如果家長知道學前教育的好處,可能會有更多的家庭報名參加。」然而這些所謂的好處往往難以實現。從各種學術研究得知,上學前班的孩子在以後的人生中可能遭遇困難,在行為和學業上落後於沒有上過學前班的同儕,而且在學涯後期被留級的可能性增加。
  • 孩子會在學習過程中的某個階段,對學習本能的熱愛常常會消失。許多孩子逐漸開始厭惡甚至害怕上學和學習新事物。 以下是一些簡單的策略,家長或老師可用來培養孩子保持對學習的熱愛。
  • 漫無目的的育兒,是一件非常慌亂的事。有了孩子後的每一天,我們都要面對許多抉擇:替孩子準備什麼食物?找什麼學校?玩什麼運動?如果父母心無定性,總是猶豫不決或朝令夕改,家庭就會陷入各種混亂。
  • 教養不同調的照顧者,有時候是老公或老婆,更多的情況是上一代長輩,甚至是保母。因此當教養不同調的時候,騎虎難下,父母該怎麼辦呢?
  • 如果孩子已具備自我調節力,那麼接下來就要進一步培養自我調節學習的能力。自我調節學習能力,包括自己制定學習目標、有效的學習計畫與實踐後的自我評價。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為了達成目標,有效的管理自己的情緒、想法和行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