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風暴的啟示

人氣 161
標籤:

【大紀元11月14日訊】金融風暴席捲全球,信貸系統搖搖欲墜,痛苦中,人們開始思索,如果保守投資人不貪圖那幾個百分點的高利率,投資銀行包裝的東西將無所動心;如果投資銀行不貪圖那轉手的暴利,今天也無須打消鉅額的壞帳;如果房貸銀行不貪心,將不會貸款給那些信用不佳的購屋者;基金投資者如果不貪心,就不會追逐熱門商品慘遭套牢。似乎只要心存一絲貪念,在這場風暴中都無所遁形而付出慘重的代價。

然而日子要過,個人理財仍有需求,值此之際,理財投資的原則與心態該如何調整?

雖然此次金融海嘯對香港經濟的影響比SARS期間的衝擊更甚,不過生命力頑強的香港人卻也從中看到了微妙的轉變:人們不再滿腦子算計玩股票一夜致富,不再輕易揮霍不知珍惜,腳踏實地的價值觀在悄悄重建。

或許,風暴或不景氣恰是「汰劣存優」的歷程,一如大浪淘沙,是真金就會留下。投機炒作者倒下了,而勤儉持家、保守正派經營者此刻才能購買降了價的房子。經濟學者提醒,政府干預、紓困政策阻止或延緩了這種淘汰過程,致使做錯者難改過遷善,風暴也一再重演。

金融風暴中的個人理財
北美境況
文 ◎ 廖仕明


北美市場房價大跌,還會跌嗎?是否值得投資?(Getty Images)


金融風暴席捲全球,還有個人理財和投資的選擇嗎?答案是肯定的。最起碼在美國,大部份工薪階層,仍然需要考慮個人投資和理財的問題。然而如何選擇,風險如何控制?個人理財的原則為何?

隨著金融危機的加劇,美國和金融體系息息相關的市場出現巨幅波動,各種消息滿天飛舞。有人告訴你說,密蘇里州某個城郊的房子,已經從兩年前的十五萬美元,跌到四萬元。另有一個朋友說,某位人士以九萬元的價格,購買了三年前曾經價值六十萬的弗羅里達州的一個帶有游泳池的大屋。你的退休帳戶投資報告告訴你,從去年最後一個季度以來,你的個人退休帳戶已經損失了15%的資金。大陸親友則勸告說,中國的某一個投資項目非常吸引人,不用多少錢就可以加入市場。

在金融風暴仍在席捲北美的時候,你要如何選擇,風險如何控制,如何衡量利弊等等,其實都涉及到個人理財的原則問題。

每天都面對投資理財選擇

居住在馬里蘭的伍德先生今年九十歲,是曾經經歷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經濟大蕭條的少數仍存活的美國人之一。當電視新聞報導了越來越多的銀行倒閉案之後,伍德先生在九月底走入銀行,把他個人所有的儲蓄存款全部取出,放在了家中的金屬保險庫。「什麼都可能發生啊!」,他對當地的一個地方報紙說:「我經歷過,所以我知道後來會發生什麼事。」

伍德先生的擔憂並非沒有根據。一九二九至一九三三年大蕭條期間,美國共有九千七百五十五家銀行破產,占當時銀行總數的三分之一。很多美國民眾既失去了工作,又失去了存款,陷入生活非常困難的境地。事實上,美國經濟到十五年之後的一九四四年才回到原來的水準。這段時間,伍德先生的選擇——持有現金——同樣是一種個人理財的方法。

持有現金也是一種個人理財的方法。(Getty Images)

事實上,在現代社會體系之下,任何一種可以和可能進入流通領域的資產,都可以被看作是個人的投資行為,也都是一種理財的方式。當然,趁機進入市場,以較低的價格購買各類資產以謀求日後可能的利潤,也是投資理財的選擇。

現金並非最佳選擇

現行的美國銀行保險法,規定商業銀行必須為客戶的存款保險,因此即使是銀行倒閉,十萬美元以下的存款絕不會因此消失。所以伍德先生的方法其實並不好,現金放在家中,不但安全性有問題,而且還失去了(雖然很少很少的)利息收入。

大部份美國人都不會像伍德先生那樣,從銀行提出現金放在家中,而是讓自己的錢繼續待在銀行裏面。其實,這同樣是選擇持有現金。

有股神之稱的美國投資家巴菲特,上個月投書《紐約時報》,宣告天下他要「購買美國」。他在文章中表示,他將會把所有的現金,從現在開始陸續投入美國的市場,購買股票、公司股份和其他美國資產。巴菲特的這種決定,有人說他是「愛國主義大爆發」,但作為一個長期跑贏市場的投資家,他當然也有他的理由。

美國已經通過了七千億美元的「救市方案」,而且很可能將會繼續對美國的銀行金融體系注資。這種政府行為,拯救的不是市場本身,而是美國金融體系的「信用」。由於金融危機的關係,大部份銀行對貸款會非常謹慎,波及到小銀行和工商企業。從金融的角度看,這是一種「信用緊縮」的過程,和一九二九年的情形非常類似。因此,美國政府的對策,是通過注資來搶救信用以維持金融活動和工商活動。

對現代金融體系來說,信用就是發現貨幣,緊縮信用等於貨幣流通量減少,結果是工商活動減少,市場萎縮和價格下跌。相反,信用增加,就是貨幣流通量增加,結果是價格上升。前者是所謂的通縮,後者就是通脹。

因此,七千億美元的救市,很可能只是一個開始。保守的經濟學家估計,避免金融危機惡化和陷入長期蕭條,美國政府可能需要最少兩萬億美元的注資,而有些經濟學家估計這個數字可能達到五到八萬億美元。

簡單來說,美國成為全球的淨債務人,但美國卻掌管著全球貨幣發行的很大權力(通過美元結算國際體系),所以最後必然是通過美元貶值和通脹,來減少自己的實際債務負擔。

從這個角度來說,持有現金顯然不是一個正確的選擇。

紐約皇后區小鎮法洛克衛(Far Rockaway)掛著不動產的廣告標示牌。(Getty Images)

衡量自己能夠承擔的風險

作投資計畫,即使是個人的投資理財計畫,首先應該衡量的,是自己能夠承擔多大的風險。這是孫子兵法中「故善戰者,先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是故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的道理。

對於個人和家庭來說,保證四個月到半年的生活必需支出,應該是最低的限度。因此,這個範圍之內的個人資金,應該選擇最為保守的投資工具,通常是存款,或者是金邊國債。這是「先立於不敗之地」。

超過這個範圍,個人的投資理財便有了多種風險選擇,便是所謂「先勝,而後求戰」。如果仍然年輕,比如三十多歲,可以承擔風險大一些的投資工具,而年齡偏大,如已經五十歲了,可能就應該降低風險了。

大部份在北美生活的人,都有一個個人的退休投資帳戶,由指定的共同投資基金進行管理。通常而言,這種基金中會有多種多樣的投資基金組合,其風險級別由高至低分為五類到七類,個人可加以選擇。低風險的投資如國債,高風險投資如高科技、風險投資等等。個人投資帳戶通常可以自由地按照比例進行組合,而基金公司會給出一個最終的組合總風險。

通常而言,宏觀經濟狀況比較好,可以適度上調風險級別,而宏觀經濟狀況不好,則應該下調風險級別。而如果您不想自己跳進波濤洶湧的市場,最好還是請穩健的投資基金為您代勞吧。

以風險評估為核心的投資考量,同樣適合於自己在股票市場進行投資。比如藍籌股、高科技股等,其風險級別完全不同。然而投資股票情況千差萬別,而且瞬息變化無常,因此並非本文要討論的範圍。

房地產市場如何投資?

北美市場房價大跌,還會跌嗎?是否值得投資?

如果大家仔細研究個人投資帳戶的投資回報,會發現雖然美國房地產市場一片狼藉,但以房地產投資為主的基金損失並不大。其中原因,是這類公司通常只投資商業房地產資產。

如果從長期情況來考慮,美國通脹的趨勢,未來勢必推動資產通脹的繼續,這可能很快便反映在房地產市場。上世紀八零年代美國金融危機導致房地產市場長達十多年停滯不前,這一次即使沒有那麼長,恐怕也不會在短短兩三年內復甦。

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的一位投資經理對記者表示,現在確實有很多超值資產在出售,如果是個人投資,請考慮:一、位置——是否接近交通和商業區,學區如何?二、流通性——是否容易成交;三、租金回報率。

因此他認為,目前情況下,有較好租金回報(通常年率6~7%)的城市中小公寓,以及城市中的商業房產都應該可以考慮。

至於佛羅里達帶游泳池的城郊大宅,他認為即使是相當便宜,還是稍等為好。

你是哲學家嗎?

七十年代初,美國期貨市場曾經大旺,吸引了大量的投資者參與。曾經有人作過詳細的調查,發現只有兩種人能在期貨市場中賺錢。第一種人是退休軍官。分析家解釋說,這種人事先制定風險控制計畫,然後按照計畫半步不差地嚴格執行,紀律性極強,往往能夠戰勝市場。第二種人,是對人性弱點有充份研究的「哲學家」。

不久前巴菲特在《紐約時報》刊登的文章聲稱,他賺錢的祕訣是「別人貪婪我恐懼,別人恐懼我貪婪」。他的意思,是別人都「恐懼」撤離的時候,他會進場購買,而別人都「貪婪」,越買越大貧民投資的時候,則是他考慮撤退的時候了。

不過,對於小投資者來說,還是遵循「寧買當頭起」的原則為好。資金規模小,轉身進出容易,尤其是主要投資比較穩定的藍籌股份的時候,在市場氣氛明顯好轉,甚至已經開始上升的時候再買也不遲。

美國另一位投資專家羅傑斯,曾經告訴大家應該買中國的股票,因為「如果一九零九年買入美國股票持有到現在的話,肯定是億萬富翁。」不過,他沒有告訴大家的是,一九零九年美國的上市公司,現在仍然存在的屈指可數。如果你當初買入那些已經破產了的上市公司股票,現在的收益是什麼都沒有。所以羅傑斯並沒有購買中國的A股市場股票,當然這一點他不會到處宣傳的。

七十年代中美國最大的三千家上市企業,目前仍然生存的只有一半。所以選擇股票投資,需要有洞察人性的哲學家的眼光。

專家通常靠不住

二零零零年英國曾經作過調查,發現該國三十個主要的「經濟學家組織」過去十五年對宏觀經濟所做出的預測,沒有一個正確的。這是一個驚人的結論。如果您熟悉股票市場的走勢和那些專家的預測,大概自己也能夠達成類似的結論。

最好的策略,還是嚴格制定風險計畫然後嚴格執行。◇

============================================================================

危中有機 理財價值觀重建
中港影響
文 ◎ 吳雪兒、梁珍


經濟不景氣,地鋪出租的招牌相信會成為越來越普遍的街景。(攝影/海青)


香港社會一般認為,今次金融海嘯對香港經濟的影響將比SARS期間的衝擊更甚。走過失序的股票投資年代,生命力頑強的香港人從中看到了新希望:重拾腳踏實地的價值觀。

金融海嘯席捲全球,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都不能倖免。在中國,製造業主要出口海外市場,面對金融海嘯,在國內設廠的香港廠商已經心裏有數,準備面對嚴冬。隨著美國、歐洲傳來不利經濟的消息,香港的市道也漸漸反映金融海嘯的殺傷力。在香港已有六十二年歷史的泰林電器,因負債一億港元,十多間分行於十月十七日全線結業,進行清盤,有二百六十名員工受影響,被拖欠的薪金約二千萬港元。

在香港有六十二年歷史的泰林電器於十月十七日全線結業。(攝影/吳璉宥)

據一位在香港做展覽的日本珠寶商土橋先生說,九月份美國負面消息傳出第二天,展覽館內有商家本來過百萬美元的訂單被顧客要求減半,也有顧客索性取消訂單。

香港社會一般認為,今次金融海嘯對香港經濟的影響將比SARS期間的衝擊更甚。

懶散員工變積極主動

經營飲食業的柯先生認為,金融海嘯的影響有好有壞,不好的方面是消費會變弱:「餐廳這兩個星期看到生意額是差了,晚市受影響的幅度比較嚴重,人會比以前小心消費,還會上街吃飯,但吃的內容已經不一樣。日間生意反而不是很大差別,因為主要是社區活動多,有學生也有上班族,他們必須要吃。」

柯先生預計今次的生意跌幅可能低於SARS期間:「我做了十多二十年生意,也是有憂慮,但不能太擔心,因為作為管理人員,如果自己過份擔心,就會影響整體員工的信心。」

不過,在這種情況下,柯先生發現員工反而會有一種自覺性:「以本月中一個晚上為例,餐廳很淡靜,沒有很多生意,我沒有給伙計壓力,但伙計也覺得不好意思,都自己找事做。」

他續說:「所以好的方面是員工做事會比以前認真,知道自己的定位,因為市道不好。經濟好的時候,反而員工做事較懶散,早上他們閒來就聽電話,拿股票機出來看看,員工之間都在討論股市。作為老闆,又不能說他們,否則,他們會告訴你:『老闆,今天股市都賺了幾千元,我如果不是做了很久,我早就走了,現在不做會失去長俸!』這樣形成公司的氣氛不是那麼好,但現在就沒有了這種情況。」

柯先生說,曾經有員工因為要全職投入到股市投資而辭工,後來再在街上遇到該名員工,原來已經因為股市虧損而要再出來工作。

柯先生說:「前一陣子的股市升得太瘋狂,像脫離了路軌,每個人都瘋狂,香港成了一個賭博的天堂。師奶(投資股票),大學學府也搞模擬的股票投資,連學生都無心向學。這種賭博心態和我們小時候要腳踏實地、從低做起的價值觀很不一樣。」


十月十九日有遭僱主拖欠薪金擔心公司倒閉的工人遊行到香港政府總部爭取權益,要求政府修改法例,將自僱人士納入破產欠薪保障範圍。(攝影/吳璉宥)

做回本份 有危就有機

與一九九七年的金融風暴相比,柯先生認為,今次的金融海嘯受影響的社會層面更廣泛:「我的印象是(一九九七年金融風暴)影響社會中上層人士,那些有錢買樓、舖、股票等,小市民受影響的情況不嚴重。今次的金融海嘯就影響到基層的市民,最主要是先有嚴重通脹,油價升,使得很多生活基本的消費都漲價,所以有沒有投資行為都已經『先被砍了一刀』。這次我接觸的客人或供應商都無一倖免。」

面對經濟嚴冬,柯先生說唯有開源節流:「開源就是開拓新的路線。即使是金融海嘯前,餐廳經營因為通脹而變得無利潤,是『挨』的狀態,付出未必有收入,所以需要開拓新的飲食生產線。」節流方面就是讓伙計自動流失。以前經濟好的時候,「有沒有生意都會有固定人手在做,管理方便,而且如果不這樣做,員工也不會幫你做」

但是,現在不一樣,餐廳在需要人手的三、四個小時繁忙時段,一些住在附近的家庭主婦也可能願意做,以增加家中的收入。

面對逆境,柯先生認為,要做好自己份內事,不要奢望一朝發達:「就如獅子山下時代,一家幾口擠在一百多尺的木屋,也是這樣過生活。現在沒有這些情況,社會變得富裕,遇到一些情況,心裏就覺得很慘。每個人做回自己本份,願意拚博,有競爭才有進步,有危就有機,不會餓死人的。」

樂觀的柯先生表示,自己有信心可以度過這次危機:「市場也會調節的,當生意越低,商家會互相產生共嗚,大家一起把事情做好。供應商可能會去找一些新品種的貨源。」

柯先生有感經過金融海嘯,會讓人認知錢的價值,價值觀也會改變,以前可以隨便就花費,現在會三思才買,人都實在一點,內斂一點。他說,經濟好的時候,人容易有「霸氣」,容易揮霍,影響整個家庭和下一代的價值觀。

港府口惠而實不至

而曾經在大陸設廠的港商何先生認為,金融海嘯影響到全世界,這不是說香港或大陸的問題,而是全世界都受到影響。對大陸設廠的人的影響也非常深切,在大陸生產的產品都是往出口走,原因是不出口不行,大陸生產成本又不斷升高。由於大陸推行勞動合同法,加上人民幣升值、油價攀升和原材料價格上漲等,大大增加了廠商的投資成本。

何先生說:「生意不好,也不可以立即裁員,因為有勞動法,這是應該的,工人是應該有保障。但作為商家就沒有什麼保障。」

何先生相信今次金融海嘯影響很長遠,不是兩三年的問題:「我相信珠三角就像報紙說的會有幾千家工廠結業,牽涉的可能是上百萬名國內工人,以及好幾萬的香港管理人員。這群人在工廠結業後再找回工廠工作相信很難。」

他說,雖然影響至現在還沒有浮現出來,但大家已經在害怕:「現在不知道哪家會倒,相信倒的會是連鎖企業。泰林是六十多年的老字號,香港有多少個老字號有六十年歷史。很現實的是,政府不支持你,現在政府弄個施政報告出來說要幫中小企業,只是說。」

何先生指,港府對中小企提供的幫助不大,致使一些合資格的商戶也不會去申請政府的資助:「因為申請的手續繁複。試過去申請,花了幾個月的時間去準備,結果回來的答覆是我和另外一個申請內容很類似,要我重新做計畫書。做生意哪有這麼多時間去寫這些計畫書,而且很多時候商機也不會讓你等到半年或幾個月後。」

今年八月初仍盈利近六千多萬港元的香港佑威國際因鉅額債務無法償還,旗下服裝品牌Uright於十月九日正式宣布倒閉。(攝影/吳璉宥)

大陸營商環境已積弱

國內的營商情況早在金融海嘯前已經積弱。「這幾年的生意越來越難做,因為競爭問題,一向我們都是針對歐美市場,但歐美市場對中國的產品沒有擴大,而是一直在緊,沒有擴大限額,而在中國的香港廠商不斷擴充,否則敵不過國內的廠商。加上配合國內的勞動法,廠商是越來越難做。」何先生說。

他續說:「現在美國甚至有一些訂單留在本土做,請墨西哥工人,因為他們的工資便宜,也不用運輸成本。聽說世界最大的睡袋廠已經不在中國製造,反而在美國生產成本更低!」

何先生又提到,最近從東莞的朋友口中得知,一些台灣商人一開始到大陸設廠房,僱用一百多二百員工,反正大陸消費低,人工又便宜,接著成本越來越高,生意越來越萎縮,現在東莞就有一批以前是廠家,越縮越小就變成貿易商,貿易都沒得做就變成流氓,賺不到錢又沒臉回去台灣。

何先生也認為,今次金融海嘯對香港的衝擊比SARS時期更嚴重,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港人不是第一次受到傷害,所以即使再有受傷,過一陣子就沒有事,「香港人就是適應能力強。」

他又說:「人是過不了自己一關,以前很富有,現在突然變成窮人,很難過,可能有人會覺得生不如死,但再想長遠一點,以前大家都很窮的時候,不會被人瞧不起。……在困難的環境中,家人的支持很重要,周邊的人如果不支持,就很難過。」

面對未來的艱難日子,何先生也保持了港人的樂觀:「這是資訊和圈子的問題,如果擴大圈子,大家互相交談,總會找出一些亮點,任何時候都有機遇的。」

郎咸平:保守安度大蕭條

美國在經受金融海嘯的衝擊,強國地位也備受動搖,有說法是中國市場是「危」中的「機」。香港中文大學和長江商學院金融學講座教授郎咸平提醒投資者,在經濟大蕭條的前期不要有幻想,也千萬不要想到去賺錢:「這是一個很大的思想轉變,你在這個時刻能夠保本就謝天謝地了,而且中國根本就沒有理財的問題,什麼媒體的理財專刊,根本不要看,都是錯的。」

他說,應不應該買黃金、歐元等投資問題,應該是在平時經濟穩定時的考慮。他建議說:「如果你想投資外幣的話,你要買一百塊歐元必須買同樣的美元,保證什麼呢?保證不賺錢,保證不賺錢的結果就是保證不虧欠。買黃金也好,一定要買黃金計價單位的貨幣,美元,目的就是不賺錢。你就在這一兩年期間能夠不損失。那麼從二零零九年開始就會有大量的機會,而且機會無所不在,到處是機會。」

郎咸平認為,經濟蕭條不是壞事:「經濟蕭條可以孕育出無數的英雄豪傑來,平時不一定有機會,誰能夠抗過這一段,誰就能夠拔地而起。」

而在面對經濟蕭條,能保持實力,熬過嚴冬,迎來的將是商機無限,就此郎咸平將大陸的上市公司和香港的上市公司作比較。他說:「我國上市公司的負債比例多高?而且這種負債比例是由於我們三十年改革開放的成功,我們的企業家、我們的官員從來沒有經歷過大蕭條的磨難下他們的負債比是多少?他們把世界看得太簡單了。我們上市公司的資本負比例是100%到300%,資產負債比例是50%到70%。我以資產負債比例為分析,這些沒有經歷過大磨難的企業,上市以後他們的負債比例高達100%到300%。」

保守經營可立於不敗

接著他提到香港企業界的「四大天王」——李嘉誠、李萬億基、郭炳湘、鄭裕彤,他們的資產負債是20%,其中一位「天王」就曾向郎咸平表示過:他這一生成功的原因是因為保守。

郎咸平說,一個企業家,能夠賺多少錢沒有什麼了不起。他認為,最好的企業家,風險管理一定做得好,而一個注重風險管理的企業家一定是隨時隨地保持著最低的負債比例:「只有保守經營、穩健經營才可以幫助你過幾次危機。雖然公司的發展會受到限制,但是無所謂,你只要度過兩次危機不倒閉的話,你就可以成為該行業該地區的領頭羊。這就是保守經營的實際。」◇

========================================================================

金融風暴中 理財五大須知
理財停看聽
文 ◎ 羽軒(投資理財專家)


二零零八年四月十一日,上海一家銀行行員在數人民幣的百元鈔。當時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為六點九九二兌一美元。(AFP/Getty Images)


如果保守投資人不貪圖那幾個百分點的高利率;如果投資銀行不貪圖那轉手的暴利;如果房貸銀行、基金投資者不貪心……或許,這場金融災難是敲醒我們良知的警鐘。了解了問題核心是貪念之後,如何走正金融風暴中的理財路?

面對金融風暴,關心但不恐懼

「我們唯一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一九三三年美國小羅斯福總統就職演說時說過這句話,當時正處於一九二九年股市泡沫後的大蕭條時期,而今這句話用來形容近期的金融市場卻甚為貼切。

九月十五日,超過一百五十年歷史的雷曼兄弟宣布破產,美林證券(AIG)同意美國銀行收購。

九月十六日,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緊急貸款給美國保險業的巨人AIG八百五十億美元,避免AIG像雷曼一樣淪為破產。

九月二十八日,比利時最大金融機構富通集團(Fortis)出現財政困難,需要歐洲各國合力挹注資金協助度過難關。

九月三十日,道瓊工業指數重挫七百七十七點,創下史上單日最大跌點。

十月七日,冰島瀕臨破產將三大銀行收歸國有並向俄國求援。

十月八日,亞股大崩盤,印尼股市無限期停止交易。

十月十二日,歐美政府聯手砸下超過三萬億美元銀彈拯救金融體系。金融海嘯席捲全球,來得又急又快,全球股市猶如自由落體般的暴跌,許多市場紛紛創下數十年來的最大跌幅。景氣衰退的疑慮使得油價從最高的每桶一百四十七美元腰斬跌破七十美元。投資人措手不及,眼看著多年心血積蓄迅速縮水,恐懼的心理急速蔓延開來,紛紛把資金移往安全的地方,「現金為王」是現在普遍的觀點,但連大銀行都不再安全,一時之間還不知道把錢擺在哪裏,於是保險箱意外的熱賣起來,許多投資人寧願把錢放在家裏。

這波匪夷所思的金融風暴究竟是怎麼形成的呢?簡單的說,是屬於一次全球性且結構性的經濟失序所致。更直接的說,是來自於房地產的泡沫與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濫用所造成的。

全球的金融市場,在短短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活水幾乎全部枯竭,這是過去幾十年來從來沒有發生過的現象。面對這樣全球性的系統性風險,所有的人都無法置之度外,就算沒有投資,也會被接踵而至的經濟不景氣影響到。所以,每個人都應該花點時間關心一下這起金融海嘯的發展。然而,如果關心到寢食難安,成天收看新聞與查看指數,不只於事無補,反而有損健康。關心但不恐懼,是面對目前的金融風暴所應該具備的態度。

股票投資,注意價值而非價格,用時間換取空間

今年以來,幾乎所有的投資都呈現虧損的狀態,全球股市普遍下跌三成以上(參考附表一),全球股市總市值一年來蒸發了二十萬億美元以上。許多人問這二十萬億美元的錢到底跑到哪裏去了?其實真的可以說是憑空蒸發了。因為股價是由「流量」的價格決定「存量」的價格,只要賣股票比買股票的人多,股價就會持續下挫,而最新成交的股價就代表所有存量的價格,且不論這家公司的實質價值有多高。許多股民們嚴重套牢,想攤平已無本錢,要殺出又捨不得,眼看經濟前景依然不明,股價仍劇烈波動,只能望股興嘆,不知該如何因應。

要妥善因應目前的困局,首先要詢問以下兩個問題:

一、你的資金是屬於「流量」還是「存量」?換句話說,是問你的資金是否屬於閒置資金。如果是閒置資金,就屬於「存量」而非「流量」,反之則屬於「流量」。

二、你的投資標的「價值」是否高於「價格」?這裏所問的價值是問股價是否已經低於該公司的帳面價值了,或者投資該公司每年賺取的股利是否優於存款利率。

如果你的答案是資金屬於存量而且所投資的標的價值高於價格,那麼就沒什麼好擔心的了,因為當市場回穩時,股價終究會反應其應有的價值,所需要的只是時間與耐心而已。反之,如果你的答案是資金非閒置資金而投資標的的價格仍高於價值,那麼就應該趁反彈時降低持股以因應即將到來的資金需求,如果尚不急著用錢就盡快轉換到有價值的投資標的。

股神巴菲特擅於危機入市,所秉持的就是同樣的原則:專注於標的物本身的價值,並在價格低於價值時勇於買進,且不隨市場的投資氣氛所影響,長期耐心的持有,直到價格上揚反應其真實價值才賣出。投資人面對目前套牢的情形,與其自怨自艾,寢食難眠,倒不如好好花時間研究一下投資標的。在此百年難得一見的金融危機中,股價普遍處於低檔,下點功夫,說不定也可以像巴菲特一樣在垃圾堆裏發掘出黃金來。

債券投資,宜公不宜私,宜短不宜長

債券通常是股市的避風港,股市巨幅波動時,資金往往逃向債券市場停泊。然而,許多投資人卻發現,雖然轉到了債券,卻發生二次虧損。更有些人買到連動式債券,以為是保本保息的,不料卻落得血本無歸。主要的原因是債券的種類繁多,會因為不同的景氣循環而有不同的表現,投資前應謹慎判斷。

像這波金融風暴主要是因為結構式的債券出了問題,引發全體的流動性風險。所以債券投資首要避開這些流動性不佳且內容不透明的結構式債券。其次要注意金融風暴後的景氣衰退可能使體質不好的公司倒閉的機率提高,債券的違約率可能會攀升,所以最好能避開公司債的投資,尤其是非投資等級的高收益債券。

政府債券是相對安全的投資,因為政府終究倒閉的風險不高。但發生了像冰島或阿根廷瀕臨破產的事件後,一些體質有疑慮的國家發行的政府債券也應該避免。經常帳餘額、外匯存底、及外債占GDP的比例是可以參考的指標。

基本上,G7已開發國家發行的債券應該相對可靠,但是因為這些政府紛紛保證銀行存款或直接收購銀行,未來要承擔的或有負債可能相當驚人,若要還債,只能持續發行債券以新債養舊債,如此一來將使得供給增加,價格下跌,債券殖利率走高,對於債券長期投資人並不有利。所以,短期雖然長天期的政府債券受到歡迎,但長期來看,還可能不如把資金停泊在短天期的政府債券為佳。

基金投資,汰弱換強好時機,定期定額莫暫停

去年是共同基金投資最熱門的一年,但今年投資人卻避之唯恐不及,因為買什麼套什麼,而且似乎是越熱門的基金套得越凶。長期的定期定額投資者接到對帳單時真是心灰意冷,好像扣了三、五年了都還沒有賺錢。其實,空頭市場來臨,正是檢視你手上基金經理人功力的大好時機。

有的基金雖然漲得快,跌起來也很嚇人,這些基金屬於高貝它值的基金,通常是持股集中或者是槓桿操作,經理人並非有什麼過人之處。或者也可能是屬於單一產業或單一國家的基金,一旦投資標的的景氣反轉,幾乎都要回檔整理很長一段時間。

如果在目前這樣嚴重的金融風暴下,某基金還能持盈保泰,或者是相對指數與同類基金跌幅輕微許多,這時正可突顯出該基金的抗跌性與經理人優異的操盤功力。不妨花點時間把手邊的基金整理一下,你就可以知道該如何汰弱留強了。

除了注意個別基金的績效外,整體的資產配置也是極其重要。有些人滿手是能源基金、礦業基金、東歐基金與拉丁美洲基金,卻不知道這些基金其實都是跟原物料景氣有關的基金,如此將會太過集中,等於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適度的股債配置,並分散在不同的地區與產業,可以使整個投資組合的波動風險降低。

最重要的是定期定額投資千萬不可以在此時暫停或出場。定期定額的投資方式,會使得同樣的扣款金額自動在高點買到較少的基金單位數,而在低檔買到較多基金單位數,真正做到逢低加碼、逢高減碼,使得買進單位平均成本低於市場平均成本,一旦市場反轉上揚,無須漲到最初的起跌點就可以開始獲利。

二零零八年九月十二日,北京,投資者在證券公司看盤。(AFP/Getty Images)

房地產止跌時,就是金融風暴結束時

如前言,此次金融風暴,主要是因為房地產的泡沫與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濫用所造成的。房地產供過於求,加上金融機構滿手的不良資產等著拍賣變現,未來的賣壓將壓著房價漲不起來。除非自住,投資客最好還是暫時觀望為宜。

金融風暴前,英國倫敦以每坪新台幣三百多萬元登上全球最高房價的寶座,許多在倫敦上班的人買不起房子,只好住在偏遠的郊區,每天花兩小時以上通勤上班。金融風暴後倫敦房價開始急速滑落,或許有一天這些辛苦的通勤族又有能力可以搬回市區來居住也說不定。而那個時候,應該是下一波景氣循環又要開始展開的時候了。

這次的世紀金融災難,終極原因還是因為我們的貪念所造成的。如果保守投資人不貪圖那幾個百分點的高利率,投資銀行包裝的東西將無所動心;如果投資銀行不貪圖那轉手的暴利,今天也無須打消鉅額的壞帳;如果房貸銀行不貪心,將不會貸款給那些信用不佳的購屋者;基金投資者如果不貪心,就不會追逐熱門商品慘遭套牢。似乎只要我們存有一絲絲的貪念,在這場風暴中都無所遁形,都會讓我們付出慘重的代價。

這是世紀的共業,也是敲醒我們良知的警鐘。◇

========================================================================

金融風暴的啟示
學者警言
文 ◎ 吳惠林(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九月十五日,超過一百五十年歷史的雷曼兄弟宣布破產。(AFP/Getty Images)


對照一九三零年代大恐慌、二十世紀末亞洲金融風暴,現今的全球金融大風暴又搬出政府干預的老套。然而,風暴其實是汰劣存優的歷程,政府的紓困政策往往阻止或延緩這種淘汰過程,致使做錯者難改過遷善,風暴一再重演!

人類刻正承受著金融風暴的洗禮,在失業者激增、所得急凍的壓迫下,「苦日子」是鮮活寫照,於是盼望救世主的出現,早日脫離苦海,毋寧極為自然。只不過,為何金融風暴自一九三零年代之後,時不時就會出現?更糟的是,頻率愈見提高、規模愈大?主因可能是沒有找到病根,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於是「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那病根何在?

其實風暴的出現,本來就在告訴世人犯了大錯,要世人痛定思痛,冷靜的反省、檢討,找出病根再徹底根除之後,整裝待發、重新再起,這也就是「危機就是轉機」的真義,奈何「短視」的現代人,在遭逢困境時,總是不想吃苦而期盼「特效藥」的出現,至於會不會戕害體質,種下往後長遠的後遺症,根本就是很難被考慮,至於為何有今日的困境?有興趣尋根探源、揪出罪魁禍首者更是少之又少,這也就是同樣的悲劇故事會一再重複上演的基本道理。我們可以將今日的金融風暴與八十年前,也就是那場令世人永難忘懷的一九三零年代全球經濟大恐慌,兩相對比即可看出端倪。

迄今為止,一般人還是接受凱因斯(J.M. Keynes)當年對一九三零年代大恐慌的診斷,亦即認定由於價格僵化、市場失靈,於是投資過度、供給過多的「超額供給」狀態就無法經由價格的彈性下跌來消除,凱因斯乃提出石破天驚的「創造有效需求」藥方,而創造者就是大有為的政府。因為市場內景氣低迷,人民所得低落、毫無購買力,必須由政府的公共投資方式來創造有效需求,再經由「乘數效果」即可加倍所得之增長。就在這個動人的理論基礎支撐下,政府乃躍上經濟舞台當主角,並且自居導演,來「精密調節」經濟體系運作。

由於一九五零和六零年代曾出現全球空前榮景,凱因斯理論被認為是此榮景的神丹妙藥,紅透半邊天。其實,究竟這兩個年代的繁榮是否係凱因斯藥方所造就,非常值得仔細探究。不過,縱然可歸功於凱因斯理論,但一九七零年代末之後長期出現的「停滯膨脹」卻也暴露出凱因斯藥方即便短期有效,但長期之後所出現的後遺症更讓世人吃不消,而且二十世紀末出現的大大小小金融風暴說不定就是其後遺症之一呢!

二零零八年一月十八日,上海一家銀行行員在數人民幣百元鈔。(AFP/Getty Images)

政府創造有效需求風險奇高

回顧一九三零年代的情景,「供給過剩」或「需求不足」現象只是表象,必須尋根探源才能找到癥結,也才得以獲致治本之道。於今觀之,海耶克(F.A. Hayek)當時備受冷落的看法比較中肯,更值得注意的是,他一九二七年就已預知美國經濟會崩潰,且將殃及世界經濟。

這位先知認為,超額供給或大量失業的出現,是因為勞動和其他各種生產因素在各業、各廠,以及各地之間的分配,對其產品之需要的分配之間不能協調所致。之所以如此,乃因「相對」價格和工資體系受到扭曲,扭曲的源頭就是政府使用了擴張性貨幣政策,因而創造出「人造」的泡沫式需求(包括產品和生產因素需求),使生產者和勞動者都做了「錯誤預期」,終使實際產品生產過量,而生產因素也使用過量。

此時政府決策者不但不及時停止這種虛假的擴張需求政策,反而更增強該擴張政策的應用,惡性循環的結果,不但使寶貴的生產資源流向低生產力之處,而且累積了大量的超額供給,一旦擴張政策停止,泡沫破滅之後就出現大衰退。

我們不免會問:怎麼不繼續擴張信用,讓虛假需求持續?答案是擴張量愈大、期間愈長、泡沫將愈大,禍害也將愈大。

二零零八年九月十二日,北京,投資者在證券公司看盤。(AFP/Getty Images)

謹防錯誤政策的採用

該事件所給予人類的最大啟示是:一旦錯誤政策造成了災難,絕不可能躲得掉,若繼續施用錯誤政策,傷害將更大。因此,不要採用錯誤政策或及早發現而修改,才是避免禍害的根本。畢竟「預防勝於治療」才是真理啊!若不幸陷入劫難,如何同心協力調養生息,讓傷害減至最低,另一方面將病根徹底清除,才是「永續發展」或「長治久安」的根本良策。

對照二十世紀末世人面對亞洲金融風暴,以及二十一新世紀全球金融大風暴肆虐,又搬出政府干預的凱因斯老套,而無能並且沒盡監督金融市場之責的「政府」,再度扮演救世主。我們但見金融機構收歸國有、政府提供資金挹注銀行,將民間資金吸往政府手中統籌運用。那麼,繼續演進至政府全面掌控、進而取代市場的「專制體制」死灰復燃,希特勒、莫索里尼、史達林、毛澤東等極權主義者還魂,再次荼毒人類,恐怕並非危言聳聽,由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可能借機檢討「自由市場」,並停止開放、謹守專制體制,已可窺端倪。

果若如此,海耶克早年憂心的「社會主義者為極權主義者鋪路」將會實現,此由新科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最新的著作《一個自由主義者的良心》(The Conscience of A Liberal,台灣中譯本名為《下一個榮景──當經濟遇上政治》),書中所表露出的費邊社(Fabian Society)「社會主義者」的情懷,而在諾貝爾獎加持下再增強其影響力觀之,我的憂慮應非無的放矢,也更證明人類實在短視得可以!此時,實在有必要再讓海耶克那本《到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重出江湖,發揮防堵的功能啊!

最後,值得提醒的是,風暴或不景氣其實是「汰劣存優」的歷程,正是大浪淘沙,是真金就會留下。我們不是看到「股神」巴菲特的屹立不搖,而平時勤儉持家、保守正派經營、手邊有儲蓄者,此刻才能購買降了價的房子等等。那些投機炒作、膨風過度者此時則被掃地出門。不過,政府的紓困政策往往阻止或延緩這種淘汰過程,致使做錯者難改過遷善,而風暴也一再重演呢!◇

──本文轉自第94期<<新紀元週刊>>封面故事
http://mag.epochtimes.com/096/1.htm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布希:政府不是解決金融危機的萬靈丹
加咨議局:經濟衰退殃及各省
G20高峰會登場 為金融危機制訂共同策略
金融危機衝擊  香港下調經濟增長預測
紀元商城
這種肥皂不會耗損 永遠陪伴你
每日更新:春天裡的素色清道夫 不知疲倦
這種杯子為何如此火爆 加州女子偷65個被捕
這些亞馬遜好物 讓你生活品質大提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