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民謠(8)丟丟銅仔

張鼎奚
font print 人氣: 1092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月21日訊】「丟丟銅仔」相傳是後山宜蘭流傳出來的歌謠,不但曲調輕鬆逗趣,歌詞也簡單且富有趣味,是一首相當受歡迎的歌謠。它在母語教學或鄉土教材上,也備受到喜愛。
這首歌曲的產生源由眾說紛紜,光是歌名的意思,就有一番爭論,至今仍然沒有定論。

歌詞:
火車行到伊都,阿末伊都丟,唉唷磅空內。
磅空的水伊都,丟丟銅仔伊都,阿末伊都,丟仔伊都滴落來
(註︰磅空即隧道的意思)

http://www.youmaker.com/
有人說「丟丟銅仔」是昔日丟擲銅錢的遊戲,玩這種「丟銅錢仔」的遊戲時,那種把銅錢放在手背,迅速抽手的特殊感覺,以及銅錢落在石頭上(依正反面賭輸贏)時,叮噹作響的音律,而產生了「丟丟銅仔」。

也有人認為,1787年(乾隆52年)吳沙帶領族人開墾蘭陽地區,往返後山都要翻山越嶺(草嶺古道即為遺蹟)。甲午戰爭後,日人據台,開始整建環島鐵道。1917年(大正6年)宜蘭線動工,1924年(大正13年)宜蘭線全線通車,為進出後山帶來極大的便利。火車過山洞時,山洞滴水的聲音滴滴答答的,人們藉著內心的喜悅,轉變成為口中哼出的宜蘭小調「丟丟銅仔」。據說那時很多遠離鐵道的鄉民還帶著飯糰,攜老扶幼的趕到鐵道旁邊等候火車經過。那時候剛開始試的火車,只有平台,沒有車廂,開得也很慢,很多年輕人就跳上台車,和路旁看熱鬧的群眾揮手。就這樣子,小調的歌詞被改動後並且流傳下來了,是帶著那般輕快的、喜悅的調調。


溯回1943年4月,呂泉生根據當時廣播界文人宋非我的唱詞,記下了「丟丟銅仔」這首宜蘭民謠,並且編成了合唱曲。二戰末期,日本在台嚴厲推行「皇民化運動」,當時有一群台灣青年組織成「厚生演劇研究會」,排演舞台劇「閹雞」。呂泉生負責音樂的部分,將「丟丟銅仔」和「六月田水」等曲子搬上舞台演出,令觀眾隨著旋律手舞足蹈起來,日本警察認為這幾首台灣民謠的民族意味太濃厚,第二天就下令禁唱,當時劇團的代表王井泉對這些歌曲淪為被禁唱的命運,曾說了這樣的一句話:「不許唱就不唱,有什麼大不了!總有一天,我們必定會開懷恣意的唱!」此外,台南文人許丙丁曾為「丟丟銅仔」填入另一種版本的歌詞,寫到初到台北的人,對都市的陌生所發生的一些故事。

國民政府遷台後,主管單位認為「丟丟銅仔」歌詞中火車、磅空(隧道)含有性暗示,歌名是「抽抽動仔」的諧音,是不健康的黃色歌曲,都是要淨化掉的對象。雄壯威武的蒸氣火車頭,也隨著鐵路電氣化變淘汰掉後,搭乘火車過山洞已經失去裡外有別、或任何歡喜討厭的感覺了,「丟丟銅仔」也終於走入歷史了。@*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啊!給我講那甜蜜的老故事,往事難忘,往事難忘。
    啊!給我唱那好聽的老歌曲,往事難忘,不能忘……
  • 這首民謠,出於意大利的「拿坡里」。拿坡里位於拿坡里灣北岸,前臨碧海,後負青山。風光秀美,全歐少有。當月光皎潔的夜晚,寂靜的水面,映照著月影與燈光,對對情侶搖著二三小舟,蕩漾其間,那真是人間仙境、水鄉勝景。
  • 在手上來回轉動會有叮叮咚咚的聲響這樣的一個「貨郎鼓」來通知消費者,人們一聽到這個聲音便知道賣雜貨的來了,便會出來選購要的東西。因為以前的交通沒有那麼便利、店面也沒那麼多,所以要買東西可能得走上好一段路
  • 這是台灣早期民間的說唱音樂,通常由盲目之賣唱藝人用月琴自彈自唱,歌詞以處世勸善為主。故稱為勸世調。
  • 「恆春民謠」忠實的唱出了農民們的辛勞。中國天人合一的道統,讓這些勤苦的農民大眾,隨著四時、季節的嬗遞而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任勞任怨換來的是一粒粒的汗珠與一碗碗的米飯;以及一家家的溫飽和一戶戶的富足。
  • 幾經物換星移、環境丕變,漸漸的發現它原來是一首兒歌「小星星」
  • 對我們許多人來說,童年代表著一段充滿夢想和希望的單純時光。過去幾個世紀中,許多藝術家都試圖重現這種心境,但沒有人能比浪漫派作曲家羅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年)在《兒時情景》(作品15,Kinderszenen Op.15,又譯:童年即景)中更好地捕捉到它,這是由13首勾起童年回憶的鋼琴短曲組成的套曲。
  • 馬克斯·布魯赫並不是第一個受到蘇格蘭憂鬱美感而有所啟發的德國作曲家,貝多芬和海頓早在他之前編寫了數首蘇格蘭民歌,而門德爾松則由此創作了他的《赫布里底群島序曲》以及他的第三號交響曲《蘇格蘭》。
  • 數不清的故事,流轉在四弦之間。在這嶄新的世紀,請您來聽一首新的琵琶曲,將可蕩滌萬世愁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