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盛產」美國博士 九成不願回國

人氣 12
標籤:

【大紀元9月10日訊】(大紀元記者辛菲綜合報導)據美國一份最新的權威調查報告顯示,當今「出產」美國博士最多的學校是中國的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清華北大成為「最肥沃的美國博士培養基地」。調查同時顯示,2000年到2005年間,中國17763名留美學生獲得博士學位後,超過九成傾向於繼續留在美國,比例為全球之最。

大陸雖為吸引留學人員回國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但仍然無法改變高學歷人才留美的趨勢。有調查結果顯示,很多中國留學生並不把工資待遇視為決定是否回國工作的最重要因素,他們更注重工作環境。還有分析指出,大多數留學生除了留戀國外優越的科研條件,更擔心自己的學術及言論等自由在中共的高壓統治下無法保障。

也有調查報告顯示,因大陸的各種因素與限制,大量「海龜」(「海歸」)變「海帶」(「海待」)。專家指出,「海龜」境遇不佳根本還是制度問題。如果當局不在制度上、政策上改弦易轍,不將「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口號化成「依賴知識,依賴人才」的實際行動,新一輪人才流失和人才荒廢,必然加劇。消耗的,不只是「海龜」們自身的成本,也是整個國家的成本。

「最肥沃的美國博士培養基地」

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最新完成的《美國大學博士學位獲得者綜合報告》顯示,當今「出產」美國博士最多的三所學校依次是清華大學571人,北京大學507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427人。隨後是韓國首爾國立大學、康奈爾大學、密歇根大學安阿伯分校、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楊百翰大學、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佛羅里達大學、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

這份最新報告的數據來自2006年度全美45596名研究型博士學歷背景。中國緊追而上的還有復旦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南京大學、南開大學、上海交通大學。

國際教育研究所今年年初的報告說,在2006年,美國的博士學位有三分之一以上是由外國學生取得的。但分析指出,頭號博士培養學校現在來自中國,這在歷史上還是首次出現。

今年7月,美國《科學》期刊還將清華北大比作「最肥沃的美國博士培養基地」。該刊還預測,在下一份的十年記錄中,清華北大也將在總數上超出。

留學美國最吸引中國學子

近年來,美國一直以其眾多一流學府以及世界超級大國的身份吸引著中國學子,至今仍是最熱門的留學國家。據最新的調查報告顯示,若以國家和地區統計,最多的是中國大陸4236人,韓國1510人,印度1479人,台灣609人,加拿大533人,土耳其430人,日本240人……

另據英國廣播公司本月初報導,美國依然是中國學生的首選留學目的地。超過半數的留學生將美國作為出國留學的「第一選擇」(占51.8%),這一比例大大高於英國(占10.4%)、加拿大(占6.8%)、澳大利亞(占6.8%)和德國(占6.6%)。

分析指出,中國留學生選擇某一國家出國的原因呈現多樣性,其中,留學國的「教學、科研質量」以及「學位的認可程度」成為中國出國留學生選擇某一國家的最重要的原因。

美國繼2005年降低了簽證難度後,在2006年又進一步放寬簽證難度,更刺激了美國留學市場,也進一步吸引了中國學生的注意力。申請2007年秋季赴美入學的中國學子比06年增加了17%,增幅遠遠超過印度和韓國。

九成留美博士不肯回國

普查數據還顯示,2000年到2005年間,中國17763名留美學生獲得博士學位後,傾向於繼續留在美國的比例為全球之最。2000年到2001年達91.4%,2002年到2005年為90.4%。

而在同期所有非美國公民的博士中,傾向於留在美國的平均比例約為70%。全世界只有伊朗、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的調查數字與中國的接近。

另據中國教育部官方統計數據,1978年到2004年底,中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達81.5萬人,留學回國人員總數達19.8萬人。以留學生身份出國選擇留在國外的,有61.7萬人,比例超過75%。

更在乎工作環境 政治氛圍讓人望而卻步

對於眾多中國留學博士不肯回國,有人認為對個人來說選擇更好的出路無可厚非,有人則認為這造成了人才嚴重流失。那些在美國定居的留學生是出於什麼原因做出這一選擇的呢?

美國之音曾報導,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很多中國留學生並不把工資待遇視為決定是否回國工作的最重要因素,他們更注重工作環境。

有的留學生表示,只要國內的官僚作風和拉關係、走後門等現象有所減少,他們寧可接受較低的薪酬,也願意到國內服務。另外,中國和美國的文化差異也是中國留學生考慮何去何從的因素,因為他們在美國經過多年的學習和工作,已經適應了美國相對簡單的人事關係和更自由寬鬆的工作環境。

還有分析人士認為,儘管中國大陸採取各種辦法吸引留學人才歸國效力,但大多數留學生除了留戀國外優越的科研條件,更擔心自己的學術及言論等自由在中共的高壓統治下無法保障。

歸國前景堪憂:「海龜」變「海帶」

也有調查報告顯示,因大陸的各種因素與限制,不少「海龜」(「海歸」—海外學子歸國)回國後無法及時找到合適工作,淪為「海帶」(「海待」—在家中待業的人士)。有分析指出,市場會說話,大量「海龜」變「海帶」就是明證,說明回國後不利於發展,鬱鬱不得志。

今年初公佈的一項調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隨機抽取的1500多個「海歸」樣本統計的結果顯示,有35%以上「海歸」存在就業問題,四成「海歸」感覺自己的職業方向出錯。

據新快報今年1月22日報導,在加拿大飛莎河谷學院就讀CIS(計算機系統)專業四年,大學畢業後又就讀於美國勞倫斯科技大學的MIS(信息系統管理)專業三年,在國外留學7年的Miles在2006年選擇了回國就業。

回國後,當他真想找份適合自己的工作時,開始迷茫了。Miles本想找一份計算機相關的工作,但是發現那些工作讀完本科的課程完全可以勝任,現在的學歷和海歸的身份使他處在一個「高不成,低不就」的尷尬位置,背景高了,眼光自然也就高了。

Miles最終選擇了一家高端英語培訓機構。剛進公司時,想得比較單純,以為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就可以了。但是,他漸漸地發現,在國內要做好工作不僅僅是要把手頭上的工作做好那麼簡單。

報導還說,碩士畢業於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生物技術專業的小倩,在國內的工作卻久久沒有著落,最後再次選擇回澳大利亞上班。

博士辭去發改委高職 海歸報國無門

《南風窗》雜誌今年年初一篇文章介紹了一位報國無門的人物—馮建林,-馮建林1972年生於江蘇南通,1991年南京農業大學畢業,99年考入美國肯塔基大學,只花3年便獲得食品科學博士學位兼經濟學碩士學位,隨即通過公務員招聘試進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是發改委首個留美博士,06年升任副處長,仕途被看好,去年9月辭職,理由是對公務員工作感到失望。

但從訪問中可以看到,馮建林對放棄留美發展回國進入建制,曾有許多期待,認為可實踐報國理想,但最後理想破滅面對現實選擇離開。原因是他很難適應官僚習已為常的事。

例如:吃飯應酬,每次他心裏都問,是誰出的錢?每次他都找借口不去;黨政不分,說了黨政分開多年還是分不了;文山會海,搞到筋疲力盡,反而與社會脫節了;政府部門決策建基的數字許多是部門或企業編造出來的,100萬的專案可以報成1000萬甚至1億;研究報告交給上級領導,如何討論、修改、拍板,都是秘密,連理由也不敢問;中央決策定了,卻不能貫徹執行,農村學童全免學雜費,實際上許多地方還在收各種名堂的費用;行業發展的資訊,拿在少數中央高官手裡,行業不知道,地方官員也不知道,每天往權力機關跑打探消息。

「海龜」境遇不佳 根本還是制度問題

對於「海龜」在國內處境不佳,各種分析紛紛出籠:「海龜」期望值太高,與社會現實脫節;「海龜」缺乏經驗,眼高手低;「海龜」未必個個都優於國內人才,薪酬要求卻高於國內人才,用人單位感到棘手……

著名政論家陳破空曾經指出,除去直觀因素,還有深層次的原因。其一,觀念錯位。「海龜」們單純得已經適應不了中國那個複雜的環境。其二,政治阻力。當權者對「海龜」們並不信任,尤其政治上,防範得緊,既得利益者一定要死守他們的「一畝二分田」,輕易不讓「外人」插手。因此,「海龜」向政界發展之路,基本上被堵絕。報國無門。其三,說到底,還是個制度問題,條條框框已經擺在那裏了,「海龜」們又能有幾個選項?

陳破空指出,面對大批「海龜」登陸,如果當局不在制度上、政策上改弦易轍,不將「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口號化成「依賴知識,依賴人才」的實際行動,新一輪人才流失和人才荒廢,必然加劇。消耗的,不只是「海龜」們自身的成本,也是整個國家的成本。(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加國海歸中國親歷:我的上海雪夜驚魂記
海歸適應不良 黃河想回美
冒充央視女主播 45歲地攤婦騙倒海歸博士
為這—— 我被驅逐出加拿大
紀元商城
這種肥皂不會耗損 永遠陪伴你
每日更新:春天裡的素色清道夫 不知疲倦
這種杯子為何如此火爆 加州女子偷65個被捕
這些亞馬遜好物 讓你生活品質大提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