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中和」(下)

存中劍
font print 人氣: 8
【字號】    
   標籤: tags: ,

中國古代哲學所說的「道」,大致相當於古希臘哲學所謂的「真理」,是宇宙萬物眾生所賴以存在、活動和作用的法則,也就是法學概念中的「永恆法」。

道家以「太極」作為「道」的標誌。太極是由陰陽兩種物質構成的。道家認為,道成天地、道生萬物,因此萬事萬物中都有陰陽。那麼陰陽太極又是從何而來的呢?道家又有「無極生太極」之說。無極,那就是連陰陽都沒有了。當然也就沒有了喜怒哀樂,沒有了甜酸苦辣,也沒有了酸性和鹼性,那就是《中庸》所謂的「中」。這個「中」雖然看起來什麼都沒有,可它卻是「天下之大本也」。

「本」字從木,《說文》解釋為「樹下曰本」。原意為樹木在地下的樹根部分。雖然我們看不到樹木在地下的部分,然而沒有這部分我們所看不到的「根本」也就沒有我們所看到的樹木,無論這樹有多高大。因此按照《中庸》的觀點,如果把整個天下視為一顆大樹,那麼這個「中」就是這棵大樹深埋於地下的,我們所看不見的根部。沒有這個「中」,也就沒有整個天下。朱熹認為,這個「中」就是天命之性,就是道之體。

然而只有道之體還不行,還要有道之用,那就是「和」。因為「中」這個狀態,無喜怒哀樂,無酸甜苦辣,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聲色香味觸法,彷彿是不發生任何作用的,是一種無極、混沌的狀態。於是,要有光,要有紅黃藍白,要有酸甜苦辣,要有地水火風,要有日月星辰,要有山川林谷,要有飛禽走獸,要有喜怒哀樂,要有讓宇宙生機勃勃,讓眾生活得有滋有味的一切。《中庸》將此表述為:「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形象地說就是光有清水不行,整天只喝清水誰也受不了。需要加入各種作料、各種調料,再一煲,就是一罐鮮美的靚湯。那為什麼儒家要強調「發而皆中節」呢?就是任何一種調料你都不能放得太多,否則這湯味道太重,無論是太甜還是太鹹都不好喝了。朱熹所云「發之中節,情之正也。無所乖戾,故謂之和」也是這個意思。喜怒哀樂是人之常情,酸甜苦辣是味之常態,然而都需要有節制,都需要達到平衡,不能過分。越是強酸強鹼,腐蝕性就越強,破壞力就越大。

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就是要恰到好處,要限制在公差範圍之內,不能過分,所謂「過猶不及」是也。孔子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在儒家看來,君子行事,大中至正;小人行徑,乖戾違常。

那麼「和」與「戾」的差異何在呢?舉例而言,巴赫、莫扎特的音樂為「和」,貓王、傑克遜的音樂為「戾」;達芬奇、拉斐爾的繪畫為「和」,梵高、畢加索的繪畫為「戾」;林語堂的文章為「和」,魯迅的文章為「戾」;蔣經國的治安為「和」,鄧小平的治安為「戾」。

因此,以孔子的眼光來看,巴赫、莫扎特為樂界的君子,貓王、傑克遜為樂界的小人;達芬奇、拉斐爾為畫界的君子,梵高、畢加索為畫界的小人;林語堂為文壇的君子,魯迅為文壇的小人;蔣經國為政界的君子,鄧小平為政界的小人。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前者「發而皆中節」,在各自的領域臻於完美的平衡。而後者張揚過度,嚴重破壞了應有的平衡。藝術關乎人心,政治關乎社會。若曰破壞生態平衡者有罪,破壞人心與社會之平衡者又豈能無罪?@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一日清曉,寶釵春困已醒,搴帷下榻,微覺輕寒,啟戶視之,見園中土潤苔青,原來五更時落了幾點微雨。於是喚起湘雲等人來,一面梳洗,湘雲因說兩腮作癢,恐又犯了杏斑癬,因問寶釵要些薔薇硝來。寶釵道:「前兒剩的都給了妹子。」因說:「顰兒配了許多,我正要和他要些,因今年竟沒發癢,就忘了。」因命鶯兒去取些來。
  • (中廣新聞陳鳳如報導)房市回溫,讓不少民眾考慮換屋。有房仲業者統計發現,五月份台北市換屋族最愛的區域分別是大安區、松山區和內湖區,在台北縣,換屋族群最愛的則是中和、板橋和新店市。
  • 從東方古老數術文化的角度,發現斐波那契數列竟然也與八卦與甲子與五行與洛書有關……
  • 以數解卦,這是一條通往過去未來的道路。在古代東方,以邵雍學說為頂峰;在近代西方,以萊布尼茲為開拓者;在當代世界,有眾多的人在探索
  • 以數解卦,這是一條通往過去未來的道路。在古代東方,以邵雍學說為頂峰;在近代西方,以萊布尼茲為開拓者;在當代世界,有眾多的人在探索…
  • 無論是「全等差模式」還是「洛書模式」,劃分轉盤結構後,都遵循洛書旋機方程組,這個事實的背後蘊涵著一個非常有趣的奧妙…
  • 邵雍的《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次序方圓圖》,就是由先天八卦圖按照全息構造的方法得到的...
  • 中國社會自古代就流傳八字算命,精通算命者可以從人出生時的生辰八字上看出許許多多的東西,可以把當事人的性格、家庭乃至一生的命運說得神准。古往今來這樣的實例簡直太多了。這讓我想到一個問題,那就是八字其實是一種信息,無論是天干還是地支它都是屬於物質的存在,那為什麼從中就可以準確地解讀出一個人的性格呢?性格不是屬於人的精神範疇嗎?既然可以從一個人出生時的生辰信息瞭解這個人長大後的性格,那就證明了物質和精神是息息相關的。
  • 現代醫學越來越認識到人體攝入過多的鹽分和糖分都對健康不利,其實中國古老的中醫學早就認識到甜酸苦辣鹹這五味中任何一種味道攝入過量都會對人體健康造成不利影響。中醫學發源於道家的陰陽五行學說,認為健康取決於人體中的陰陽與五行是否達到平衡,所有的疾病都是陰陽與五行失衡所造成的。而嗜好五味中的某幾種味道,長此以往就會造成人體中的某些物質攝取過量,破壞五行之間的平衡,從而導致疾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