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他生日:與海結緣的作家—梅爾維爾

font print 人氣: 66
【字號】    
   標籤: tags: ,

赫爾曼‧梅爾維爾(Herman Melville)是著名美國小說家、散文家和詩人。海是他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也成就了他作品中的瑰奇世界。

梅爾維爾在世時,是一個默默無聞的作家。他窮困潦倒,一生不得意,所寫的作品在當時大多也不受歡迎。1851年,32歲的梅爾維爾出版了他最重要的作品《白鯨記》(Moby Dick),這部小說以其充實的思想內容、史詩般的規模及成熟、深思性質的文筆,成為美國最偉大的小說之一。

《白鯨記》講述了亞哈船長指揮下的「裴廓德號」捕鯨船遠航追殺白鯨,最後與之同歸於盡的海洋歷險故事。《白鯨記》是一部融戲劇、冒險、哲理、研究於一體的鴻篇巨制。小說以捕鯨生活為題材,在充滿了海的鹹濕味的文字中,所思考的卻是比海洋還複雜的人類靈魂、文化及人性的奧秘,啟動現代人對自我意識、自然意識和人性意識的反省,深刻而又撼動人心。

這部長達30萬字的《白鯨記》問世後的銷售狀況一直欠佳,出版後的第一年竟然只賣出了5本。一直到梅爾維爾死後的四十年,也就是《白鯨記》在美出版七十年後,這部作品才被美國文學界「重新發現」,讚譽它為美國文學經典著作。梅爾維爾才得以獲得崇高評價,確立了他在美國文學史上的應有地位。

英國名作家毛姆在其《世界十大小說家及其代表作》中,便把《白鯨記》視為美國文學的代表作。在毛姆眼中,梅爾維爾在美國文學的地位,勝過愛倫.坡與馬克.吐溫。根據小說《白鯨記》改編的電影1956年在美國上映,獲得好評。

梅爾維爾1819年8月1日出生於紐約,15歲離開學校,做過銀行小職員、皮貨店店員和教師。1839年他在一條去英國利物浦的商船上做服務員,與大海結緣,這對他以後的創作產生了影響。1841年22歲的他再度航海,在捕鯨船上做水手,航行於南太平洋一帶。《白鯨記》即取材於這次海上生活。

1842年7月,梅爾維爾在南太平洋馬克薩斯群島被有食人生番之稱的泰皮族俘虜。8月脫逃後,在一條澳大利亞商船上做水手,因違犯紀律,被囚在塔希提島。越獄後他在當地各島漫遊,所見所聞後來寫進他的《歐穆》一書中。11月,他在一艘捕鯨船上做投叉手。1843年8月又在一艘軍艦上做水手。1844年10月在波士頓退伍,開始了創作生涯。

梅爾維爾最初的兩本書《泰皮》(1846)和《歐穆》(1847),是根據他在泰皮和塔希提的見聞經過藝術加工而寫成的遊記。1847年梅爾維爾開始創作《瑪地》,並同紐約文藝界接觸,經常為文藝刊物寫稿。1849年梅爾維爾出版《雷得本》,1850年出版《白外衣》,都寫航海生活,也都獲得讚譽。這一年夏天他與美國著名小說家霍桑相識,兩人成為鄰居和朋友。

《白鯨記》出版後,這部史詩之作在當時並沒有引起評論界的重視,讀者反映冷淡,唯獨享譽文壇的霍桑給予作品以充分的肯定。梅爾維爾感到十分失望,他寫信給霍桑,信中說,「我剛剛寫了一本壞書,現在我感到自己像羔羊一樣純潔。」霍桑手邊曾有一本梅爾維爾致贈的《白鯨記》,梅爾維爾和霍桑的創作皆帶有神秘悲觀的色彩。

《白鯨記》之後,梅爾維爾後期作品中比較重要的有小說《彼埃爾》(1852年)、《伊薩雷爾‧波特》(1855年)、《騙子》(1857年)、長篇小說《比利‧巴德》(死後於1924年被整理發表)和短篇故事集《廣場故事》(1856年)。但是以上這些作品在當時都受到冷遇。他的代表作在當時得不到社會重視,漸漸絕版。梅爾維爾本人也幾乎被人遺忘。

1866至1885年梅爾維爾在紐約任海關檢查員。他晚年轉而寫詩。1866年他自費印行第1部詩集《戰事集》。1876年又自費出版以宗教為題材的18000行長詩《克拉瑞爾》,1888年和1891年自費出版詩集《約韓‧瑪爾和其他水手》和詩集《梯摩里昂》,各印25冊。

他曾寫信給霍桑:「激動我的心靈,促使我寫作的東西,我寫不成了──因為它『無利』可圖。可是要我改弦更張,不這麼寫,我辦不到。」

1891年9月28日窮困潦倒的梅爾維爾逝世於紐約,終年72歲。死後3天,《紐約時報》才在一個不起眼的位置刊登了這個不幸的消息。赫爾曼.梅爾維爾就這樣帶著一生的遺憾最終魂歸大海。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陳納德將軍在中國獨立對日抗戰的前四年,頂著國際姑息主義的風潮在中國建立美國空軍志願隊──飛虎隊,與中國人民一同對抗日軍的侵略。他在回憶錄中談到:「我雖然是美國人,但我和中國發生了如此密切的關係,大家共患難,同生死,所以我也算是半個中國人。」
  • 阿諾憑著自己堅定的決心、追求傑出表現的個性和勇往直前的魄力,認真的扮演著每一個角色:丈夫、父親、健美冠軍、演員、連鎖餐飲店老闆、總統健康顧問、青少年福祉保護者,乃至現在的角色「加州州長」。
  • 香港擁有一百年的殖民史,東西文化交匯,曾和很多文人有過千絲萬縷的聯繫。1974年,台灣詩人余光中赴港任教,寫下「姑且叫它做家吧」,其後他有11年時間在港度過,這段時間是他的黃金創作期,沙田山居成為他生命中最愉快的日子。
  • 司各特追溯歷史的文學敘事架起了溝通理解的橋梁,他對南北民族的差異有著極大的慈憫包容,反對任何一方的血腥暴力,前車之鑑,發人深省。
  • 沃爾特‧司各特爵士(Sir Walter Scott)是18世紀末蘇格蘭著名作家、詩人和歷史學家。生長於愛丁堡的他曾是律師,也當過副郡長。司各特的詩歌很受歡迎,但他最終成為英語歷史文學的一代鼻祖,素有「蘇格蘭之魂」、「歷史小說之父」等美譽。
  • 林語堂筆鋒犀利,行文隨意隨性,痛快淋漓處讓人喝彩,幽默詼諧處使人莞爾一笑。對了,這個中文「幽默」一詞,就是林語堂從英語「humor」翻譯過來的。他的文字真情流露處令人動容。
  • 索爾仁尼琴:生命最長久的人並不是活得時間最多的人。因為永恆的比暫時的偉大,天國的比人間的偉大,靈性的比政治的偉大。
  • 一場奇異的颶風席捲而來,所到之處一片飛沙走石。大風吹倒了禾苗,撼動了大樹,可謂颳得天昏地暗,令滿朝君臣震驚。這來自上天的怒吼,如此急切凌厲。
  • 他是人中翹楚,胸藏甲兵,腹有奇謀,一生秉持高節,始終不肯出仕為官。有一年,他遊歷趙國邯鄲,親眼目睹趙都面臨滅頂之災。他出面相助,猶如從海底升起的明珠,不僅照亮了天地,甚至穿越千載,照亮了後世千秋。當李白吟詠「吾亦澹盪人,拂衣可同調」,吾人是否見賢思齊,與之同步?
  • 在中華文化史上,蘇軾是無人不曉的一代文豪,他的詩詞在代代人的指尖、心上流傳,溫度不減。從小他就表現出不凡的器識和才華,留下的許多小故事足為見證,而他小時候的妙文佳句,竟然也串連著他的一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