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世界
(自由亞洲電台記者聞劍採訪報導)中國獨立作家趙達功的兩本政論和雜文書目前由香港夏菲爾出版公司出版。
2006年4月16日,也就是前天,作為孩子的家長,我到耒陽市一中參加了校方主辦的家長會,在學校的大禮堂,有幸第一次聆聽到某某大學陳教授第一巡迴講師對市場經濟下的中學教育與家長的責任的講課,該講師侃侃而談、聲音洪亮、思路清晰、目標明確。最後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這樣一句話:現在是市場經濟了,教育是一種投資,它關係到你們子女的未來,我們做家長的輸不起也賭不起,只有...
每一個國人都知道,中國是一個聞名世界的限制新聞自由的國家。黨中央宣傳部的話語特權幾乎限制了我們每一個人的言論自由、獲取信息的自由、報刊雜誌的出版自由;但是,有誰又清楚中國還存在一種霸權。
中共的「簡體字」是「傷殘文字」。在中共玩弄「文字遊戲」,進行「文字斲傷」時,就在他們親手所創的「傷殘文字」裡,同時注定了中共無產階級專制必定滅亡的命運。
去年,網上有「清華學者……昨晚羞愧自殺」的報道。這位清華學者是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網上說他羞愧自殺的具體原因是對「人書俱老」四字理解錯了、解釋錯了。
著名維權律師高智晟挺身而出﹐為法輪功﹑為弱勢族群及其他被迫害的人士辯護。《神與我們並肩作戰》一書即是記敘高智晟的維權運動。
又是教育部的新聞發佈會,又是那個傲慢的王旭明,又是那種趾高氣揚的聲音:「中國剩餘的44.8萬中小學代課教師將全部清退!」一時間輿論嘩然,全民公憤。
中國新年前,上初三的孩子還沒有放寒假,從學校裏拿回來與學習課桌一樣大的政治卷子,滿滿的16張。用孩子話說:「我這一個寒假什麼事不幹,光完成政治作業,也完不成!」
據3月22日《成都商報》報導,2006年3月14日,重慶市涪陵區招辦公布的一條資訊引起了媒體的關注:2006年,該區參加高考報名的應屆畢業生有4,296人,另有541名高三學生沒有參加高考報名,占高三應屆學生人數的10%以上!
黃曆新年前後,坊間流行一本書:《大明王朝的七張面孔》 。老實說,這七張面孔,我們都並不陌生——朱元璋、朱棣、海瑞、魏忠賢、張獻忠、吳三桂、鄭成功,這些文章大部份我都已讀過,其中四篇先前也曾收入《另一面》中,但是將這七張同屬一個朝代的面孔放在一起,感覺竟然就大不一樣了。
到底什麼是義務教育?隨著兩會的深入進行,義務教育正成為不少參加兩會代表委員討論的重點。2001年,全國義務教育人口的覆蓋率為90.8%,到了2005年,這個數字上升為95%。隨著全國義務教育人口覆蓋率的逐年遞增,另外一個突出的事實則呈現出來,即義務教育的經費能否保障人民群眾有充分享受到義務教育所帶來的權利。
一年前即2005年新年開學之後的某日,當攝影師的丈夫隨一家德國電視臺攝製組來到北京一家中學,因為有幾個德國中學生在這所學校讀書,這家德國電視臺來拍攝這些德國孩子在北京生活學習的專題片。
在昨天舉行的教育部新聞發佈會上,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王旭明稱,2004年全國統計數位顯示,小學生輟學率平均為0.59%,初中輟學率平均為2.49%;部分西部貧困地區的小學輟學率可能在2%,甚至還要更高,初中輟學率在7%,甚至還更高。他說,如果全國小學和初中的學生加起來有1.8億,即使按全國的平均輟學率計算,估計全國輟學的學生在230萬人左右。(1月26日《新京報...
第一,就是某些特殊團體將其利益置於全國人民的利益之上;強權政治不僅控制著人民的思想,還壟斷著社會的教育資源、控制著每一個學生的思維方式。
每一個國人都知道,中國是一個聞名世界的限制新聞自由的國家。黨中央宣傳部的話語特權幾乎限制了我們每一個人的言論自由、獲取資訊的自由、報刊雜誌的出版自由;但是,有誰又清楚中國還存在一種霸權。
平時很少看電視,前些日晚間偶然看到一位多年未見的棋友上了本地新聞,才知道他現在是一所小學的校長。他面對一位伸開腿腳斜仰在沙發上,抹眼淚己全然顧不上形象的女士,背向電視觀眾,兩臂貼膝,彎腰90度作賠罪狀。
中譯本:伊森.葛特曼,《失去新中國:美商在中國的理想與背叛》,博大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到中國投資這股熱潮已延燒多年,但人們卻難得有機會瞭解在華外商圈的內幕,尤其是在北京的西方公司商圈的內幕。最近,博大出版社出版的《失去新中國:美商在中國的理想與背叛》一書為讀者提供了許多外商圈外之普通民眾無法得知的信息,對人們認識對華投資熱很有幫助。該書作者伊森.葛特...
對民國歷史有興趣的讀者,不應該忽略《顏惠慶自傳——一個民國元老的歷史記憶》。顏惠慶出生於一個上海基督教牧師家庭,後赴美留學,歸國之後受賜滿清進士,進入外務部,從此開始其漫長的外交生涯。入民國後,顏惠慶先後出任北洋政府外交總長、國務總理等要職,也曾擔任過中國駐國聯代表團首席代表,以及中國駐德國、美國公使和駐蘇聯大使等職務。他還參與創建和主持近代中國一些著名的文...
在一個有七八位中共黨史研究界的朋友參加的小型座談會上,有人要我對《中國「牛仔」》作出評價。我脫口而出:「四個字:『可以傳世』。」這話聽來像是情不自禁,卻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我讀《中國「牛仔」》,有巨大的喜悅。喜的是中共黨史研究界又有了一位毛澤東和「文革」研究的專家
中國一代文學巨匠巴金去世後,上海作家協會提議設立巴金文學獎,但這一建議遭到巴金的女兒李小林的拒絕。
辛灏年几乎是共产中国的同龄人,他的童年,和很多孩子一样高唱过“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他的所有作品中产生影响力最大,最具震撼性的无疑首推《谁是新中国》,但是这个他书中的新中国,却并不是他儿童时代歌中唱颂的那个“新中国”。
共有約 245 條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