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偉華 :教育體制改革,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

《危機與治理》教育篇(之1)

賀偉華

人氣 2
標籤: ,

【大紀元5月4日訊】一、教育霸權限制了民族文化的振興

每一個國人都知道,中國是一個聞名世界的限制新聞自由的國家。黨中央宣傳部的話語特權幾乎限制了我們每一個人的言論自由、獲取信息的自由、報刊雜誌的出版自由;但是,有誰又清楚中國還存在一種霸權。那就是壟斷國人獲取知識、技能及機會的教育霸權,國家對教育的壟斷及商業化直接剝奪了絕大多數人自主獲取知識及技能的平等機會而形成了教育制度的不公正及教育事業的功利化,還形成了以文憑為根據的不平等市場准入體制,教育部門不僅是掌握學子未來命運的教育霸權,還成了學子融入社會的市場准入霸權。如果說昨天北京大學的焦作彪教授的一篇震驚世界的《討伐中宣部》把半個世紀來嚴密控制國人思想及言論自由的共產黨的中宣部駁得個千瘡百孔、體無完膚而向話語霸權挑戰的話;那麼今天賀就要以自己膚淺的見識向中國的教育制度提出質疑。以為國人針對現行教育制度的弊端反思、討論的提供參考。

說今天的教育制度是霸權,首先表現在對學生受教育方式、內容及對學生思想言論的壟斷及控制;然後是對學人學習機會及發展前途的控制;再則是對學生前途的壟斷、教育商業功利化產業化導致的經濟壟斷,教育不再是立足民族未來「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造福子孫後代的國家公共事業,而是成了瘋狂搜刮民脂民膏、不公正的及時聚集巨額財富的手段。

一方面,作為知識投資與學習的主體,學生無法根據自己的需要自由選擇知識與技能,而是為與己無關的所謂國家利益及政治需要服務。學生成了投資主體,而政府卻成了受益主體,但政府卻不能為學生的未來提供任何的保障。導致了今天成千上萬的學子學非所用,難於謀生。當絕大多數的大學生、碩士生、博士生都就業無門之時,也就是對現行教育制度及教育產業化帶來的嚴重後果進行深刻反省的時候了。我們的子女究竟需要接受什麼樣的教育?教育部門應該是獨立於市場經濟之外的為知識而知識的清淨之地,還是應該繼續成為國家及部門盈利的手段?這種決定個人命運的教育制度是否合理?我們是否在教育體系之外來建立起國家統一、行業統一的資格考核制度,而教育只成為培養人才的基地,不再承擔任何的功利目的?如全國統一的公務員考核制度不再以文憑為依據,而是以政府需要什麼人才的客觀需要來制定統一的聘用考核辦法,它如同英國的文官考核制度一樣是與教育部門脫鉤的。如市場經濟中各行業是否可以自發成立自己的協會或單獨制定行業內統一招聘標準,學生受聘不再以文憑為根據而以企業需要的技能和學識為依據、不再以國家的統一考試成績為選材標准?這樣,學生的學習目的就不再是某某名牌高校、取得什麼級別的文憑,而國家、高校組織的任何形式的考試及文憑只說明你的學習專業及曾經所受的教育,而不再成為企業聘用的敲門磚。同時學生可以根據市場及自己的需要,跨學科、跨學校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學校可以根據社會及市場需求針對某些行業提供專業人才,但已不再有主宰學子進入某個行業的霸權,從而最大限度的減少學校的不合理收費。說到文憑決定論,我們曾經深有體會的感受到它的力量,只是到了今天,各種文憑氾濫成災,幾乎人人都有文憑的時候,文憑就在也無法決定一切了。而且有高學歷的知識精英的就業難問題再次引起人們的反思:學子視為文憑而學還是為掌握真才實學、造福社會而學?市場及社會是唯文憑是用還是應該唯才是用?人們終於知道,文憑並不可能創造什麼價值,而珍惜大學學習的機會並終身在無盡的學海中探索才可能創造出無盡的價值,大學不過開啟我們每一個不斷學習勇於探索的求知求實之門。

另外一個問題就是我們是否應該知識面前人人平等?是否大專院校應該對所有的學生平等開放?給予平等收費、平等機會?因為人的發育及智力發展時期各不相同、同時市場的需求千變萬化,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再學習、再就業,只有每一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或社會的或市場的需要隨時隨地可以進入學校學習,才可能有的放矢,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並能迅速的學以致用。這時,學習的目的不在是文憑與資格,而是技能與知識。為了實現這一點,首先是人人平等的國家九年義務制教育,然後是機會均等的適當收費的高中教育。當然高考成績不再成為學生是否能夠讀大學的根據,這樣中學教育的高收費將不再有任何理由。而曾經因為偏科或學習興趣及智力發育問題導致的高考不上線的學生同樣有同等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同樣有在大學浩瀚無邊的知識海洋中遨遊的機會,他們可以同樣自由的吸收各種知識、掌握各種技能、帶著各自的問題自發自主的學習。現代新自由主義的平等與自由精神在教育方面應該表現為平等的學習機會、自由的學習氛圍及開放的任意獲取各方面知識的平等權利。在此,我不由的回想當年,我們90%以上的人由於無法進入高等學府而喪失了學習機會,而我一個當年考上中專的學生,深切的感到大學與中專的差距,沒有足夠師資,看不到自己需要的書籍,也少有解答自己心中疑問的機會。因為當時我在讀的省糧校實在太小了,而圖書館更小,更沒有自由討論的學術氛圍。而後來培訓所在的湘大則完全不同,各種學科、各種知識、各種導師應有盡有。為什麼樣不能開放他們為全社會所用?只有給予每一個人以平等的學習機會,在學術自由的環境中,各種人才才可能真正的脫穎而出。一個簡單的例子就可以說明這個問題。我們今天很多的實用科技成果、發明創造並不是在國家寄予希望耗資巨大的科研計劃中產生(學術腐敗卻耗費了大量的科研費用卻一無所獲),而往往由個人的愛好引導的自主學習、自主鑽研、自主開發取得。這說明什麼,這說明每一個人都具有無窮的創造力,我們學習與探索的過程就是不斷挖掘人的潛能與價值的過程。這還說明不需要無謂的花費大量的經費用於科研計劃,而只要為國人提供獲取知識的便利就可以了。畢竟知識是全人類的財富,任何人都沒有特權限制它的傳播。另外,只有學問面前人人平等,才可能在總體上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及創造力。徹底清除大學門檻是否是教育改革的應該給予重視的一個問題?有待國人進一步討論與探索。

有了中學的學習基礎再到大學,學生們就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及興趣選擇專業,自主、自動的積極吸收需要的學識,並自主的選擇到那一個行業學會、那一個企業考取市場准入資格、或自主的選擇考研甚至讀博士,而所有這些都可以提供無數次的機會任你選擇。為了防止全民教育制帶來的學術水平的降低,在考研或考博時可以制定全國統一的標準考試,從而形成了普及大學重點培養兩不誤的全民教育制度。這種教育制度的原則是:教育部門不再有權力干預學生的學習及擇業自由、學術平等,機會向每一個人開放。從此學校不再有高考狀元、不再有大學狀元,更不再是盈利的機器。學校只是一個公共教育服務機構。而建立在社會上、市場上、政府權力機構上的各行業統一能力考試才是判斷學生是否受聘的根據。當各行各業不斷根據需要向學校索取人才之時。學校就能以為社會培養出優秀的創造性人才而得到國家與社會的肯定,從而獲得來自國家的更多的公共教育基金的投入,當然還有特殊需要的企業及協會提供投資以有的放矢的培養市場需要的人才。這樣才可能變人才培養事業為一種乾淨的公共事業,也可以因此而恢復教師的師道尊嚴獲得社會的尊重與好評。你說是嗎?在此,我們有一個特徵鮮明代表未來教育模式的例子,那就是電腦信息行業的選材標準,學生不再是只要有大專院校的文憑就可以證明自己的能力,而必須獲得各知名電腦行業及企業的培訓或資格認證。如美國微軟公司的資格認證考試不就成了今天中國軟件人才證明自己能力的一條最佳途徑嗎?而微軟公司不就因為自己的行業龍頭老大地位而成為奠定了選材的行業標準?在信息領域,大學文憑的門檻首先被降低而不再重要。

變由學生家庭的盲目性教育投資為國家負責基本投資,社會、市場承擔特殊投資,從而改變今天教育產業化後到來的嚴重社會不平等問題、家庭教育負擔過重問題及學童失學問題。也許將扭轉今天嚴重的教育市場化、產業化,這是一個事關國家教育體系是否公正的大問題,是教育資源是否合理分配、學習機會是否人人平等、教育收費是否公平公正、個人發展是否自由的大問題。同時,是否可以允許企業根據自身需要辦學與國家公共教育及禁止企業或協會收費來保障制度的合理性、公共事業的公益性。看來還需社會各階層的廣泛討論來形成共識,形成共同意志以對不合理的教育制度進行全社會的聲討。

二、教育產業化──國人揮之不去的惡夢

也許老人們還記得,當年毛主席說的新中國的成立了、推翻了封建社會的三座大山、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的豪言壯語。但是今天讓國人刻骨銘心的卻是我們被新的三座大山壓得直不起腰透不過氣來,人們不堪重荷,每一座大山都隨時可能壓垮我們的家庭、奪去我們的生命、讓我們的後代失學。這三座大山就是教育、醫療和養老,在改革開放、經濟發展的今天,這三大問題顯得尤為突出,每一個人的渴望顯得尤為迫切。經濟騰飛了,但是共產黨曾經承諾也曾經一度保障的三大問題卻不再有保障,這種狀況不止不能與現代西方社會相比,甚至不能與同為社會主義國家的古巴、原蘇聯相比。

今天以教育為例,我們一起來進一步深刻剖釋中國教育的問題。以前蘇聯為例,大家知道,蘇聯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它保障每一個學童的九年義務制教育,但是大多數人不知道,在這九年義務教育期間,不光學生學習費用國家負擔,而且國家還負擔學生的營養飲食生活,每一個學童的中午午餐都是國家負擔的,因為政府認為,學生不只是他們父母的孩子,更是國家的未來、民族的未來,更是祖國母親的孩子。對他們的學習與生活,政府必須承擔不可推卸的責任。到了戈爾巴喬夫改革時期,國家分裂後,俄羅斯即使在最困難的時期,大人小孩都沒有飯吃的時期,學校也在國家的保證下,繼續免費供應學生的午餐、繼續義務教育。絕大多數學童就是靠著這一頓午餐保證了身體生長發育的基本營養,從而保證了他們的健康成長。我們都知道,此時的俄羅斯成年們由於飢寒交迫,許多人逃到了中國來謀生甚至討飯。而他們的政府卻承擔著我們天經地義的認為應該由父母承擔的責任。不,我們現在應該明白,這個責任不只是父母的,更是國家的。因為他們同時是祖國母親的孩子,在他們長大成人後,他們不只是對父母負責,作為一個中國人,他們還將承擔國家憲法規定的每一項責任和義務。他們所受的的教育也告訴我們,他們甚至必須為國家利益、民族利益而死。難道我們的政府能夠逃避它也應相應承擔起的責任嗎?當教育把每一個家長都壓得抬不起頭、捉襟見肘無計可施之時,是否我們應該反思現行的教育體制。國家怎麼能把屬於自己應該承擔的基礎基本的責任變成許許多多家長終身為之奮鬥的人生目標和渴望。子女的教育,成了讓絕大多數人家長們傷透腦筋、揮之不去的惡夢!這又是一個多麼可怕的社會現實,教育產業化給國人帶來了什麼?帶來的是大多數的赤貧、帶來的是教育部門的非法斂財、所謂知識精英豪富階層的崛起,帶來得是嚴重的社會不公正!

再以改革初期80年代我自己的親身感受說起,當時我是於1981年考起了湖南省糧校,我們糧校的學生一日三餐都是國家負責,請記住這時我讀的不是小學,已是中專了。大家吃集體餐,如果誰要加餐的話,也可以來一份回鍋扣肉每份兩毛錢,而加飯是免費的。整整一個學期,我只用家裡給的20元生活費,折算到現在,翻20倍也不過400元。這些錢被用來為自己買衣服、買書和零食日用品。到了我弟弟入校讀大學,他的生活費用在兩年內就翻了幾翻。他每學期的生活費達到了90元。這時還不高。到我進湘大再培訓時,學校不再管任何的費用,每學期單位交給學校2,000元學費,我每月的50多元工資也幾乎全部用在了生活日用上。這時的知識已不再是無價之寶,而是有價的財富。教育逐步的商品化、產業化,而此時還是1985年。我們當時就明顯感到學校不再是清水衙門,而成了獲取經濟利益的掙錢機器。教育系統的腐敗從那時逐步開始了。但是和現在相比,這是小巫見大巫,今天小孩讀個初中,動輒幾千元的建校費、學費叫貧寒的家長無不感到不堪重荷,家長們不禁要問,難道這些基礎教育就如此的有價值?是否我們還有能力供孩子讀高中、大學?孩子不讀書,他們又哪來的就業機會和前途?直到今天,家長們傾家蕩產供孩子讀了大學了找不到工作、繼續讀研究生畢業還是找不到工作再繼續讀博士、博士後還有人找不到工作,家長的無限投資也不能帶來子女的美好未來之時。對教育體制的反思才逐步開始。彷彿每一個家長都被這種教育霸權推上了任它宰割的無奈境地,霸權逼著我們和它賭,傾家蕩產的和它賭。不得不和它賭的唯一可能的收穫不過是有機會讓自己的孩子找到一份沒有任何保障的工作及一張貶了值的文憑。子女就業的路越走越窄,甚至到了再讀書也沒有出路。靠把子女培養成知識精英也就不再能為他帶來更好的前途。同樣也說明高校教育所提供的知識不能滿足競爭市場的需求,市場及社會也無法消化這麼多高端人才,建立在工業化基礎上的市場經濟對人才的吸收和消化力極為不足。這就不得不帶來全國性的關係到千家萬戶每一個家庭未來得及教育體制大討論:教育產業化已走入了死胡同,改革教育體制、取消教育霸權成了一個時代的共同呼聲。我們可以預測到一個新的教育改革浪潮必將到來。回歸公共辦學、公費辦學,減輕家長的負擔,是否是一個解決教育體制頑疾的一劑良藥?、繼續讀研究生畢業還是找不到工作再繼續讀博士、博士後還有人找不到工作,家長的無限投資也不能帶來子女的美好未來之時。對教育體制的反思才逐步開始。彷彿每一個家長都被這種教育霸權推上了任它宰割的無奈境地,霸權逼著我們和它賭,傾家蕩產的和它賭。不得不和它賭的唯一可能的收穫不過是有機會讓自己的孩子找到一份沒有任何保障的工作及一張貶了值的文憑。子女就業的路越走越窄,甚至到了再讀書也沒有出路。靠把子女培養成知識精英也就不再能為他帶來更好的前途。同樣也說明高校教育所提供的知識不能滿足競爭市場的需求,市場及社會也無法消化這麼多高端人才,建立在工業化基礎上的市場經濟對人才的吸收和消化力極為不足。這就不得不帶來全國性的關係到千家萬戶每一個家庭未來得及教育體制大討論:教育產業化已走入了死胡同,改革教育體制、取消教育霸權成了一個時代的共同呼聲。我們可以預測到一個新的教育改革浪潮必將到來。回歸公共辦學、公費辦學,減輕家長的負擔,是否是一個解決教育體制頑疾的一劑良藥?

轉自《民主論壇》2006-05-03(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李家同:關心功課不好的孩子
李家同:有了「霹靂火」,還需要生命教育
李家同:誰來關心教育的城鄉差距?
李家同:我們應該重視技職教育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