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仁者,修学圣道

晓凌
font print 人气: 18
【字号】    
   标签: tags: , ,

夜幕降临时分,走出传统文化公益学堂的门口,迎着扑面的寒风走在人潮汹涌的大街上,心里却充满了暖意。
在刚结束的一场传统文化讲座中,我向诸位修学传统文化的同仁们讲述了《弟子规》中〈亲仁〉一章的内容,共修、分享活动结束了,思绪和心情却仍沉浸在“亲仁”和 “君亲师”之中。“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坏;小人进,百事坏。”

在这一堂讲座中,首先,设计了把现代社会很多人们都渴求的“成功”,作为开始和结束环节。为了符合大多数听众朋友们的口味和心理需求,从现代人容易随波逐流,拼命追求外在的才艺谈起,引入“成功”一词的内涵,“功到自然成”。引导听众思索:古往今来,各行各业之中,真正成功的人士除了拥有超凡的才学外,必然会具备“内功”,即高尚的人格素养。

那么内功如何修炼呢?高尚的人格该如何培养?需要我们学习——亲仁。亲近仁者,修学圣道。

一年来,在和国学社的同仁们一起共修学习的日子里,尤其是在上周准备讲稿的那几天,我深刻的体悟到,修学传统文化,其实就是“亲仁”的过程。亲近经典,走近古圣先贤的内心世界,领受先贤们博大精深的智慧;亲近身边每位修学传统文化的老师们,耳濡目染,“见人善,则思齐”。

比如,周一的晚上,忽然冒出了一个念头:想像许多同仁那样参照台湾一位知名学者的讲座“复讲”(《弟子规细讲》中的〈亲仁〉)一遍。于是,打电话给一位前辈教师,询问她是否能复讲,她语重心长的告诉我,其实能够“复讲”并不容易,还是要多联系生活和身边的事例,用自己的方式说出来,才会有摄授力。

同时,她细致的向我叙述自己的备课过程,先是翻阅了大量相关的传统文化系列书籍,编写初稿,整整写了三十页之多,然后去芜存菁,精心选择教学素材后,再次整理后才定稿。

我听了非常惭愧和感动,这位名师的教育教学经验已相当丰富,竟然如此认真用心的准备一堂课!“见贤思齐”,我暗自想:一定要以真诚心和自己的亲身感悟把讲稿准备好!梅花香自苦寒来啊!苦其心志是修学圣贤文化的必由之路啊!为什么还要老想着图省事,走捷径呢!

周二的上午,终于拨通了国学社社长的电话,社长对我又是一番慈母般的叮咛和劝说,忠言逆耳,仔细思忖,后来终于想明白了,和同仁进行解释,取消了已安排好的录影。顿时,觉得心里面一片清凉之感,头脑中杂念和顾虑似乎烟消云散了。真是“能亲仁,无限好”!

周三的下午,我给办公室的同事们先试着分享了一次。说来挺有意思的,因为同事们都知道,一年以来,我在潜心修学传统文化,听说周末由我主讲〈亲仁〉似乎都充满了兴趣和热情,“人之初,性本善。”也许是他们向善向德之心的自然流露吧。

大家商量好了决定:他们先做一次听众,听试讲。于是,几位同事都上完课后,纷纷来到专业教室,坐在后面当学生,听我讲解。不知为什么,站在朝夕相处的同事面前,看到年轻的同事们一张若有所思的表情,心里竟有些紧张,可能是修学传统文化功底尚浅的缘故吧!

先试讲一下,讲完之后,向同事征求意见,一位男同事直言不讳的相告,说:“我真没听明白,亲仁究竟和君、亲、师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省思自己的讲课思路和每个环节,发现自己对于亲仁和君、亲、师之间的内在联系没有讲的很透彻。

亲仁,亲仁,究竟该如何亲近和学习仁道呢?又怎样才能让未接受过传统文化教育的听众朋友们很好的契入到圣贤的教诲中呢?苦思良久。

人生如戏,君、亲、师,就是我们每个人在不同的境遇中扮演的不同角色,学会自我观照,在不同的场合扮演好君、亲、师这三种社会角色。如果用这样的字眼,这样的语句和方式去表达,想来大家一定会听懂了!没讲明白之处原因在哪里?“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终于豁然开朗了。

亲仁就是在亲近仁道,学习仁道,而仁道即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作之君,作之亲,作之师”。终于悟到了:以浅显的言语来表达深邃的哲理,才会让人们深刻的体悟到“大道至简至易”。

寻找、查阅历史故事作为讲座素材的环节中,我颇花费了一番功夫。古往今来,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言不讳,色不媚”的仁人志士很多很多,该如何选取一些典型、精粹的故事材料呢?我仔细的翻阅了《八德故事》等一些传统文化书籍,选择了海瑞“名垂千古”。之后,想到了以前读过的北宋名臣范仲淹的故事,“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范公的为人刚正不阿,光明磊落,屡次直言进谏,在朝中做官念念存心为民,被贬时仍旧淡然自若,择善而固执,真诚仁爱之心超越了时空。直至今日,范公耿直的为人风范影响了多少仁义之士,前仆后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想到这个故事,自己心中一阵欢喜和兴奋。

后来,又看到了《孔子家语》中的〈孔子论忠孝〉,孔老夫子认为,在君王面前,臣下敢于直言进谏,劝说君王不正确的方面,这才叫忠;在父亲面前,儿子敢于劝谏父亲言行不当之处,这才叫孝。为把这些真实的历史故事栩栩如生的展现在听众面前,又上网反复查阅同一个故事的不同版本,进一步考证了相关的史料背景。

最后,终于选定了这三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作为讲述过程的材料内容。我想,以这三个内蕴丰富、翔实的历史故事:海瑞“名垂千古”、范仲淹“宁为鸣死,为默生”、孔子“论忠孝”来层层深入的讲述,将会让听众在一幕幕如戏的经典故事里,走近这些仁义之士,细细品味和咀嚼其中蕴含的道理。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真诚、正直的仁爱之心纵使一时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又有什么关系呢?真理和正义的声音终会在时间的考验中放射出熠熠的光彩,而真诚、善良、隐忍的人格必然会具备深沉的力量,唤醒周围的人们一颗颗沉睡的好善好德之心!

回忆自己的“亲仁”之旅,与仁者相伴的日子,收获太多太多了。同时,内心也仿佛升腾起了一股股浩然正气。其实敢于“言不讳,色不媚”,直言进谏的“仁者”,绝不仅仅在经典之中,可能就在我们的身旁。他们的善念化作清音琅琅,穿越了尘世喧嚣,带给了多少人们的美好期望,真知与智慧!朋友,您是否曾留意,又可曾与他们擦肩而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国有着5000年的古老文明,道家的天人合一,返本归真,佛家的天堂地狱、善恶报应、生死轮回,及儒家的“仁、义、礼、智、信” 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忠孝节义、师道尊严,这些都是普世的美德,代代相传。传统文化的伟大力量,几千年来维系了中华民族的生存与繁荣。
  • (shown)中国古人认为,五行是产生自然万物本源的五种元素,一切事物的来源都是如此,色彩也不例外,并与天道自然运行的五行法则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 古人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反映着“天人合一”的理念,它体现在各种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中国传统服饰就是其中之一…
  • “德”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和“道”字组成一个整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中国五千年辉煌的传统文化只是追求一个德字,讲究一个德字,不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它们各自的文化都是建立在德字上。
  •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根本区别,就是突出人内在的精神超越。它要求通过内在的精神超越达到道所要求的境界。
  • 明代万历年间的《增广贤文》有句名言:“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古书《寿康宝鉴》中的“福善案”记载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报的故事。让人看到“拼功业”和“道德实践”的密切关联。古人讲的“积德”、“积阴德”,其言不虚,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话啊。
  • “为政以德”的内涵是很深、深广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讲的“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本章,孔子没有具体解说什么是“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个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极星一般安居其所,别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环绕着它。
  • 红楼梦这本书成书的缘起,是圣主康熙皇上赐的这一场富贵。红楼梦这本未能完成结局的书,这本自传性质的小说,对应的康熙雍正年间江宁织造府的兴衰景况,都是有史料可查的。荣国府,宁国府最早的主人,荣国公和宁国公,从小说内容“焦大跟着太爷出兵”这一细节,结合历史背景来看,应该是清兵入关时,随着满洲人一起入关的那批汉人,类似于大清的开国元勋范文程(范仲淹后人)这样的汉人。
  • 明代《耳谈》作者王同轨的街坊林广儿的杀妻事件,钻法律漏洞逃过刑罚,在当地引起不平的鸣冤声震天价响,而最后的结局,更让人心震动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体现了孔门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求诸己”, 即向内求,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处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愠”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养,在寂寞中成就事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