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神传文化 感悟文化意义(下)

智真
font print 人气: 22
【字号】    
   标签: tags:

四、传统文化的精髓

(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天人合一是中华传统人文精神的核心,在传统文化中始终占主导地位,对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意识等各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易书》说天、地、人为宇宙的“三才”,《易书》还说:“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人类要“继”天地之“善”,“成”天地之“性”,“大”与“广”天地之“生”,“智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以达“天人合德”。

传统文化是敬畏天命的,认为上天造就了人与万物并赋予其德行、善性,为其制定了法则。天人相应,天人相通,天人一体。孔子在总结人生规律时说:“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孟子说:“保存灵明的本心,培养天赋的本性,这就是奉事上天的方法”。

佛家和道家都提到天理循环,相信生死轮回、善恶有报。《史记.乐书》中说:“天与人相通,就好像形与影、气的关系,做好事的人,天报以福;做坏事的人,天报以祸。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很自然的道理。因此讲推天道以明人事。”

古时天子最重视的就是祭祀,祭祀是为了敬神,赞颂天地之化育。人服从天命,是一种道德行为,天就会赏赐人,否则,天就会降罚于人。圣人乐于行道,原本不是为了求福;为了求福才行善,心中已经涉及私利了。所以只应当尽自己的心力,顺受于上天,不可有一丝毫期望希求的心。行善去恶是人本分内的事,然而只要自己能够尽到人事,诚心不间断,终究能够感动上天。

(二)“道中庸”、“致中和”

《中庸》中写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是道德修身境界的一种原则。儒家认为一切物我、人我、理欲、人际关系的矛盾、冲突,都应该用“道中庸”、“致中和”的准则来调控,以达到至诚、至善,通晓天地化育万物的道理,那么天地万物均能各得其所,达到和谐的境界了。

孔子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朱熹说:“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这里“中”就是正确不偏,“庸”就是正常不乱。《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和”有调和、和谐之意,先王制礼作乐来调节人们的行为规范,以教化天下,即所谓平天下为自己的神圣历史使命。

中华民族向来讲究“和为贵”,推崇中庸之道,实现平天下的理想,所仰赖的是仁政与修德,所谓“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宋叶适在《中庸》中说:“古之人,使中和为我用,则天地自位,万物自育;而吾顺之者也,尧舜禹、汤、文、武之君臣也,夫如是,则伪不起矣”。

古人重视人与天地自然的和谐。关于人伦与群己的关系问题,荀子在论述时还提出“群道”的概念,他认为,人所以能群,在于有职分与道义,不以私欲而损害他人与群体,人与人之间应该互相关怀,敦厚宽容。

儒家处理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准则与规范,主要有仁、礼、和、义、信,其所倡导的“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利思义”、“人无信不立”等,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三)人生价值观

《诗经.大雅.烝民》中说:“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出发,传统文化的做人理念主张从完善个人做起,“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认为人们通过修身可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能够直接与大道相感通,与神相感应。

儒家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提出以慎独自省,强调道德修养中的克己自省,人应当有远大的志向,塑造崇高人格,“从心所欲”,光明磊落,而又“不逾矩”(《论语.为政》),朱熹又提出君子要有“正心、诚意”的端正态度;道家讲返本归真,修成真人;佛家修善,达到佛的境界。

传统文化讲究仁爱精神,仁人君子顺天知命,安贫乐道,对自己要求严格而全面,对别人宽容而简约。要求人们要替他人着想,善待、帮助他人。

如老子提出“上善若水”,提倡遵道以行,率理而动,因势利导,合乎自然,虚静处下,海涵宽容;孔子提出“仁者,爱人”、“泛爱众”,认为应当不分远近亲疏地爱一切人;《孟子.公孙丑上》中说:“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意思是说君子最高的德行就是偕同别人一道行善。

传统文化中儒家兼济天下,佛家大慈大悲的精神及道统的意识,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人们把对真理和道德的追求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原则,在任何情况下都决不动摇。庄子说:“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

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的嘉行懿德被广为传颂: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先知先觉的诸葛亮;精忠报国的岳飞;忧国忧民的陆游……,可谓不胜枚举。这些人是民族的脊梁,他们超越了个人得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或为民请命;或精忠报国。

他们的浩然正气,彪炳史册,光照千秋。正是这样的价值取向和人生理想追求,推动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征服千难万险,越过漫漫历史长河走到今天。

文化是神传的,人是神造的,传统信仰和正信的核心是教人向善,宗旨是按照宇宙规律去做,达到人与宇宙的和谐。神传文化的目的和意义在于引导人们以道德水准衡量一切事物,以正确的态度认识“善”与“恶”、“正”与“邪”这些原则性问题,鼓励人追求真理,使真正的自我生命有美好的未来,其正统的道德规范以及内涵的博大精深,也蕴涵着历史赋予他更为远大神圣的使命。

--转载自明慧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梅花诗的作者是北宋易学家邵雍,他字尧夫,谥号康节..............
  • 李白他的名号“青莲居士”,还是自称“谪仙”,都表示他的生命来源非同一般。他妈妈生他之时梦见太白金星..............
  • 中华大地被称之为神州,从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燧人、伏羲、神农三位神人的出现,神也将陶器制造传给了人。陶瓷中蕴含着不同时代的文化,凝聚着历史的真实;各个朝代中陶瓷器的造型、制作工艺以及装饰,其工艺水准和艺术品味以及独特的韵味和魅力,都无不体现出不同朝代之特点以及蕴含其中的文化内涵。
  • 制陶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手工业,西周青铜器铭文中就有了“陶”字。
  • 秦代陶塑突显生动、开朗、写实的风格,西安发现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形象生动逼真,充分显示出秦代陶塑的精湛技艺。
  • 汉代时期的陶制品无论在质地、品种、工艺以及装饰手法等诸方面都非常繁盛。
  • 三国、两晋时期,江南陶瓷业发展迅速,相继在萧山、余姚一带出现了越窑、瓯窑、婺窑等著名窑址。
  • 唐代手工业产业的空前繁荣,这与当时朝廷对手工业发展的重视是分不开的,官府设置“将作监”、“少府监”等政府机构,对陶瓷、金工、漆器、染织等进行管理。
  • 五代十国时期的陶瓷业大有进步,宋代陶瓷清丽高雅,色泽柔美自然,造型简练,挺拔秀丽。
  • 元朝陶瓷业基本上承袭了前代旧制,但出现了青花、釉里红两种极具特色和名贵的品种。自明朝开始,景德镇已成为“天下窑器所聚”;“有明一代,至精至美之瓷,莫不出于景德镇”;“昼间白烟掩空,夜间红焰烧天”的瓷都。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也有较为详细的描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