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当妙妈】用感恩化解矛盾

陈彦玲
font print 人气: 1
【字号】    
   标签: tags:

电话那头传来一阵焦急的声音,丽芬妈妈是朋友介绍跟我联系的,她说:“我的孩子上大学了,原来以为上了大学就会好,没想到更糟,我该怎么办?”这样的问题在我回台近20年的岁月中已经数不清被问过了多少回。

随着科技的进步,工具的发达,家居生活越来越简便,连一日不可或缺的餐食也已经可以由街坊角落的餐饮店完全取代了家里的厨房,孩子们动手做家事的机会也因此大量的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的才艺课程与电视、电玩,生活上的过度便利已经消弭了孩子的感动与感恩。父母的叮咛也成了耳中的啰嗦,亲子的信任关系打了大折扣。

这个就读过国立大学的孩子──建文只要没课在家,不是电脑就是电玩,对父母的态度极度的不尊重,没了为人子的孝顺,也伤了父母日渐老去的心情。从丽芬的心情故事里,让我听到了丽芬的好强与无奈,于是我安排了跟丽芬夫妻喝下午茶。

瘦而黝黑的丽芬,两眼犀利的述说着她的气愤。相较之下,身旁的先生──胜治,却透着一股长年积累的灰暗无奈。丽芬说她终究承担不了公婆的情绪与长年生病的情况,最后搬出来独住。又因为教养孩子的观念与公婆不合而常起口角,更气愤先生不够支持自己,常让自己独撑大梁,做了超乎体力的家事,终于气倒也病倒了。

“启动大脑的活力在于欣赏别人”,我举了许多脑科学的研究来让丽芬夫妇了解这句话的实效性,看着他们彼此微笑了起来的神情,我对他们说:“一个成功的结果也往往来自于积累的一些小小的成就。”因此,我邀请这对夫妻练习画出对彼此感谢的卡片。丽芬跟胜治犹豫了一下,看着我对他们充满信心的满脸笑容,鼓起勇气拿起画笔放开了心胸,一笔一画的洒下了彩虹缤纷般的感谢。

“说说看要用这么美的卡片感谢对方什么?”才听我说完,丽芬已经泪流满面了。心中有怨怼的人能流下感动的眼泪是原谅的开始,我赶紧抓住这个良机,鼓励她说下去,于是夫妻二人说出了十几年来从不再提及的感动与感谢。胜治原本被丽芬批评的懦弱,其实是一种值得感谢的平稳,假使没有这份稳当,整个家早已分崩离析。丽芬的好强,其实也是胜治心中最感谢的依赖。就这样这对夫妻的良言善语化解了多年来的对峙,学会了凡事先退一步为对方着想,先看对方的优点,既给了彼此空间,也成了默契十足的好伙伴。

他们带着欣赏别人的心情与我道别,我们约好了,下一次见面时,他们得说说他们对孩子、父母的欣赏与实际行动。果其不然,一个星期的试验之后,这对夫妻成了连孩子都敬佩的父母,建文也跟着爸妈一起来喝下午茶了。在西窗的夕阳红霞下,我目送了这家人离开,他们将再度以亲密而轻松的脚步跨出大步、面对未来。◇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身为三个孩子母亲的我,有非常多的机会当上家庭法官。但是,不论结果如何,总会有小孩觉得“不公平”。这不在孩子的心眼大小,而在我的基点恰不恰当,毕竟我是母亲。在孩子还未成年的时候,父母角色的功能是永远无法用朋友的内涵来取代的。
  • 后来我转念一想,长久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我就将女儿劝我的话,写下来贴在电话上......
  • 现在孩子们的物质享受普遍不虞匮乏,但也因此而常常不爱物更不惜福了。孩子不但不缺衣服,衣物散落四处是许多妈妈的烦恼,常常是一边帮孩子捡衣服一边皱着眉头的唠唠念念。
  • 十年前,一位有远见的母亲带着对美国传统价值观的由衷钦佩、对学习永无止境的热爱以及传播善意的使命,踏上了在家教育(homeschool)的旅程。
  • 我们必须从“激发这类儿童的勇气,并让他们相信自己的长处与能力”来进行治疗。
  • 具有美感教育的玩具去哪儿了?如今,走进百货商店的玩具通道会让你吓一跳。炫目的色彩和灯光向你闪烁着,预先录制的声效在空气中噼啪作响。一切都过于张扬和夸张,到处都是醒目的商标。真正有教育性、想像力和美感的玩具去哪儿了?孩子们对世界最初体验的那些健康又美丽的玩具在哪里?好在它们仍然存在,只不过比以往更少见到。这里列出一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玩具清单,这些玩具可以培养孩子的运动技能、想像力、乐趣、创造力以及与美好现实联系的体验。
  • “为什么要生孩子?”,让我们来看看孩子给我们的人生与家庭带来哪些快乐与好处,这些也许更真实一些。
  • 在成长到学龄的这个阶段,孩子们正在培养和练习帮助新朋友、与他人相处和交友能力。还有自我调节和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
  • 学龄儿童往往喜欢独立,但他们仍然需要你的爱、关注和认可。在成长和探索的过程中,孩子也需要一些限制和指导。这些限制可以帮助你的孩子感到安全,并为开始上学后的新规则、惯例和责任做好准备。
  • 我们已经知道,儿童都会努力追求优越感。父母或教育者的责任,就是将他们的努力追求导向有效、有益的面向。他必须确保,孩子的努力可以获得心理健康与幸福,而非精神疾病、身心失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