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兰市.西乡厅宪德政碑.西乡隆盛.海角七号

Tony 撰文、图、摄影

人气 183
标签:

“西乡厅宪德政碑”位于宜兰市往员山乡的中山桥东侧堤防上,是为纪念了日据时代首任宜兰厅长西乡菊次郎的治绩而设立的。西乡菊次郎从明治30年至35年(1897~1902)期间内,担任宜兰厅厅长,任期内主要的政绩为整治宜兰河,使乡民免于水患之苦。

今日的中山桥下,宜兰河两岸的堤防即是西乡菊次郎的时代建设完成的。昔日宜兰人称这一带的堤防为“西乡堤”,而中山桥则旧称“西乡桥”。

西乡菊次郎离任后,地方仕绅于明治38年(1905)竖立了“西乡厅宪德政碑”以资纪念。大正12年(1923),地方人士将原碑安置于巨大的碑座之上,并移至现在中山桥东侧堤防的现在位置。石碑具有百年历史,已被宜兰文化局登录为历史建筑。

过去我虽然听过西乡菊次郎这个名字,但并没有特别的印象。直到上个月,我造访苏澳时,搜集资料时,才讶然得知西乡菊次郎的父亲就是日本明治维新时代的著名的功臣西乡隆盛。而西乡隆盛年轻时竟曾在宜兰苏澳居住过半年,并与一位台湾原住民女子谱出一段异国恋情。这段历史,引起我的好奇心。


南方澳内埤海湾

西乡隆盛,1827年出生于日本九州南部的鹿儿岛的武士家庭。他出生的时代,日本已锁国两百年,当时的九州对于海外资讯较为敏锐,有识之士早已惊觉世界局势的变化,感受到日本的锁国政策及幕府政治须大力改革,才足以应付世局的挑战。

西乡隆盛的主公-九州鹿儿岛萨摩藩的藩主岛津齐彬就是改革派的代表人物,他主张日本应该扬弃锁国,积极对外扩张领土,而台湾位于日本南方,正是日本应极力谋取的领土。这种想法,深深影响年轻的西乡隆盛。

志气昂扬的西乡隆盛,决定接受藩主的秘密任务,前往一探台湾的虚实。1851年初,西乡隆盛乘着船只,沿着琉求群岛南下,抵达基隆社寮岛时,发现有清兵驻守,于是转往东行,越过乌石港,从南方澳的一处没人看守白砂海滩上岸。

这处海滩,可能就是今日南方澳的内埤海滩。西乡隆盛上岸后,被一户平埔族渔家收留,定居于渔村,平日协助捕鱼,同时暗地探查附近的地理环境。24岁的西乡隆盛与这户人家的17岁女儿朝夕相处,彼此产生感情。这位17岁的平埔族少女,名字叫做“萝茱”。

同年秋天,西乡隆盛依原定的计划离开南方澳,返回日本覆命。这时萝茱已怀孕多月,西乡却选择不告而别,偷偷离去。当西乡隆盛离开台湾时,在海上回首南方澳,望着那逐渐消失在水平线的台湾岛时,心中想必充满了愧疚。或许受不了良心的苛责,而取出纸笔,写下了对萝茱的思念与歉意。


南方澳内埤海湾(台风前)

西乡隆盛返回日本,后来另娶妻子,在1861年生了一个儿子,取名为“西乡菊次郎”。这时,西乡隆盛活跃于日本政坛,他主张“尊王攘夷”,发起“倒幕运动”,要求幕府诸藩归政于天皇。

西乡几经波折,终于在1868年,担任征讨大总督参谋,和平的进入江户城,既而又率兵平定日本东北的幕府残余势力,成了明治维新的重要功臣。

明治天皇亲政之后,变法维新,后来又实施征兵制,使得传统以作战为职业的武士阶级逐渐丧失地位,而对政府心生不满。西乡隆盛为了替下级武士找到出路,于是提出“征韩”、“征台”的主张,然而明治维新之初,政府以内政为重,而否决西乡的提议。西乡愤而辞职,返回九州鹿儿岛。

1871年,琉求渔船因遇台风漂流至南湾南部,上岸后数十名渔民遭到台湾原住民杀害,史称“牡丹社事件”。日本“征台”的机会终于来了。日本政府为安抚武士阶级,也决定以此事件为借口,对台湾出兵,并特意起用西乡隆盛的三弟西乡从道率领舰队远征台湾,希望借此消弭西乡隆盛家乡鹿儿岛萨摩藩的武士对中央政府的不满心理。

台湾,成为日本明治维新之后,首次海外用兵之地。


:“西乡堤”与宜兰河

日本出兵前一年(1873年),派出海军少佐桦山资纪前来台湾东部探查地理环境。桦山资记来到苏澳时,据说曾在当地寻访“日本人种”,也就是传说中西乡隆盛的儿子。结果却无所获。

西乡隆盛离开的那一年,萝茱生下了一名男婴。几个月后,萝茱因思念西乡隆盛,就忧郁病殁了。

西乡隆盛则在1877年悲剧性的死亡。当时由于武士阶级对政府的不满日益升高,起而抗争,终于爆发了内战。明治10年(1877),鹿儿岛萨摩藩的武士攻击当地的政府军,揭开了“西南战争”的序幕。

出身武士家庭的西乡隆盛同情下级武士阶层的立场,而决定选择站在弱势的一方,他出面领导武士,以“质问政府”为名,挥军北上,与政府军展开激战,最后兵败受伤。

西乡隆盛不愿投降,选择依武士传统,切腹,并由侍从“介错”(砍下头颅)的方式结束自己生命。西乡隆盛悲剧性的结束人生,然而其身为武士的崇高人格却赢得当时及后世的一致敬仰。

1895年,台湾成为日本的国土。这一年,西乡菊次郎踏上了44年前他的父亲曾经来过的土地。西乡菊次郎历任总督府参事官、安平支厅长、基隆支厅长等职位,然后成为首任的宜兰厅长。


南方澳内埤海湾,拍婚纱的新人

西乡菊次郎为何选择来台湾呢?以下是我推测及想像的情节。

明治11年(1878)的某一天,西乡菊次郎整理父亲遗物时,在一木盒中,发现了一封父亲写于1851年底,却未曾寄出的信。这封信的地址以汉字写着:

台湾噶玛兰厅利泽简堡
苏澳庄南方澳海角七号 
萝茱 小姐收

读信之后,西乡菊次郎终于明白,为何自己的名字叫做“次郎”了。他还有一个兄长在台湾。西乡菊次郎许下承诺,终有一天,他要来到台湾,亲手将这封信交到萝茱小姐的手里。后来在宜兰厅长的任内,西乡菊次郎也用心的治理这块父亲许诺过的土地。

西乡菊次郎曾探访南方澳,然而这封信永远无法交到萝茱的手里。

日本学者入江晓风在大正时代曾追查这件事。根据他的调查,萝茱死后,西乡隆盛的儿子由祖父抚养长大,后来结婚生子,他的后代迁往大南澳的浪速(今朝阳社区),后来再迁往花莲北滨的十二番,此后就失去消息。或许至今西乡隆盛的后裔仍居住在台湾东部的某一个地方。

遥想起1852年初春的南方澳,萝茱每天孤独的站在内埤海滩上,望向远际的海面,等待西乡隆盛的船只出现。萝茱的每一分思念,都托付浪花,随着黑潮的洋流,流向遥远的北方之国。

萝茱生前始终没有等到西乡隆盛回来,而22年后,西乡隆盛的弟弟率领武装舰队,悄悄的在台湾国境之南的恒春半岛登陆。

旅记日期:2008.10.20

–本文转载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http://www.tonyhuang.idv.tw/@


河堤(自行车)步道及休憩设施。


西乡厅宪德政碑(中山桥附近的环河路上)。


西乡厅宪德政碑。碑座立于大正12年(1923)。


西乡厅宪德政碑。主碑立于明治38年(1905)。


西乡厅宪德政碑所在的河堤(自行车)步道。


河堤(自行车)步道及休憩设施。


宜兰河岸的青青草原。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NAFC免费诊疗 助千人更健康
加拿大政府改表格 人口普查改革不变
北市内湖.碧湖公园
英富豪的机器人儿子 会讲笑话会上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