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惠林:萨缪尔逊逝世周年 忧思经济学数理化

吴惠林(中华经济研究院研究员)

人气 15
标签:

【大纪元2011年01月19日讯】光阴似箭,经济大师、1970年第二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逊(P. A. Samuelson)去世已届周年,全球正陷于泡沫阴影中,而泡沫经济的形成与萨缪尔逊传布的经济理论关系密切,此时不免想起他在经济学的功过。

萨缪尔逊才华洋溢,其涉猎之广,不仅使他成为全球经济学界无人不知没人不晓的人物,亦让修习经济学的后学有萨缪尔逊“无所不在”的感觉。在任何一门重要的经济理论课程上,也都不难发现萨缪尔逊的著作被列为重要参考文献,甚至还打上了表示必须精读的记号。

奠定经济学成为显学的基础

萨缪尔逊发表了数百篇掷地有声的论文,其对经济理论各学门几乎都有不凡贡献,举凡消费理论、资本理论与时际效率、无替代定理、国际贸易理论、共用财与经济效率、动态理论与安定性分析,以及乘数与加速原理的综合等,可说包罗万象。不过,萨缪尔逊之所以名闻全球,应该不是缘于这些学术成就,最可能的触媒应有两样,一是他长期在《新闻周刊》(Newsweek)上写专栏,而且和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利曼(M. Friedman, 1912~2006),针对经济政策问题长时间打笔战,引起广泛的注意,巧的是,两个针锋相对的冤家同样都享年九十四岁。二是萨缪尔逊将经济学普及化,这全都归功于他花了三年时间撰写,在1948年面世的《经济学》(Economics)一书。

该书出版后洛阳纸贵,曾有一段不短的时间,其在全球的销售量被认为仅次于《圣经》。这本基本经济学教科书之所以畅销,天时、地利、人和,三者齐备,可谓时也、运也、命也。一来当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新问题一箩筐,经济学面临一种动态阶段的挑战,“马歇尔计划”所揭示的政府强力策略抬头,学生们饥渴的盼望有跟时势密切连结的入门书;二来萨缪尔逊在当时已有足够显赫的学术地位,可以全力撰写教科书;三来萨缪尔逊精数理,有充分能力在教科书中以简单明了的“数理模式”撰文,让学习者易于研读。就在此种环境下,轰动全球的基本经济学教本于焉诞生,它不但让经济学普及成为显学,也奠定不久之后经济学列入诺贝尔奖颁授学门的基础。

人的行为无法仅以量化建立幸福模式

也就是萨缪尔逊的这本教科书,以及他在1947年出版的《经济分析的基础》,让数量分析工具逐渐导入经济学,而且也将凯因斯理论以此工具传达给世人。经过半个世纪的演化之后,经济学数理化竟然喧宾夺主成为主流,同时,“计量方法”也在当时蓬勃开展,使得经济学可以从事实证,而“数量化”的结果足以“提出证据”大声说话,尤其重要的是,能对政府公共政策之影响效果得到数字答案。

不过,盖棺论定萨缪尔逊带动的经济学数理化,却有非常值得商榷之处。经济学探索“人的行为”,但人的行为能以数学“标准化”吗?毕竟人是会思考、有灵魂的个体,就某一个人来说,对于自己都难了解了,如何能得知任何另一个人的想法?何况周遭的环境,以及人、事、物都是变化不居的。原理原则是一般性的,但“具体”是怎样,可说根本不可能得知,因而每个人都需要去摸索、去尝试,或以别人的经验作为自身决策的参考,在不断的失败当中改进、学习,而人际间、人与自然间也持续演化出规则、秩序来。

虽然说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都在寻求幸福,但幸福的内涵却也不是放诸四海皆准的,只有回到活生生的“个人”身上,让行为个人决定才是最适当的。市场、竞争、比较利益的决定主体,应该都是个别行为人。就是在形形色色的行为人互动中,激荡出分工合作、各个市场的规则,以及各式各样的组织。到了萨缪尔逊带头将凯因斯经济学配合着自然科学分析工具的出现,竟然逐渐演变成整体社会可置于一个可以摆弄的模式中,而政府可利用政策工具作“精密调控”,让活在此模式里的人都能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尽管稍微思考一下就可知不可思议,但现实世界的人世间却一直这样进行着,纵然不断发生问题,仍然无法改变。在萨缪尔逊逝世周年的此时,正是重新思量的时机!

(小标为编者所下)◇

本文转自207期【新纪元周刊】“自由评论”栏目
http://mag.epochtimes.com/gb/209/8941.htm

新纪元杂志PDF版订阅(52期10美元)

相关新闻
悼念经济大师萨缪尔逊
中共央行突然加息   经济学家简天伦解迷
德经济学者强调需引进技术人力
周晓辉:卖菜妇和经济学家关于通胀起因的对话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