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谈

访九份二山国家地震纪念园区

1999年9月21日,台湾发生规模高达7.3级、威力相当于46颗原子弹的集集大地震,造成二千多人罹难;位于车龙埔断层带的南投县中寮、国姓及台中县的东势灾情惨重,到处断垣残壁、满目疮痍。

名列台湾“小百岳”的“九份二山”,与“崁斗山”隔着溪谷座落于投147县道旁。地震时,位于震央的崁斗山发生严重走山,大量土石瞬间滑落谷底,当地有14户农舍、39位居民惨遭活埋,至今仍有17人及289头水鹿深埋地底。

崩塌现场因为没有明显的地标,遂以一旁的九份二山命名,让这座原本只是登山客熟知的山岳一夕成为家喻户晓的“知名景点”。而“九月二十一日”凌晨“1时47分”发生的集集大地震,与“九份二山”、“投147县道”,数字上不可思议的巧合,也让人啧啧称奇!

上苍展现“天威” 遗迹供人凭吊省思

虽然多数人对九二一地震已逐渐淡忘,各地倒塌的房舍也多重建完成,看不到灾难的痕迹,然而这一场惊天动地的天灾,在许多身历其境的灾区民众心中依然记忆犹新,至今闻震色变。为了记录这一段历史,南投县国姓乡的“九份二山国家地震纪念园区”保存了地震遗迹,供人凭吊与省思。

找一个天朗气清的日子,我们怀着敬畏的心情探访上苍展现“天威”的地震纪念园区。从投147县道转入往灾区的龙南产业道路,正值产期的梅树散布山林间,一片绿意盎然,累累果实叫人想起成语“望梅止渴”,似乎真能生津解渴呢!每年元旦前后,盛开的梅花将山区妆点得仿佛天降瑞雪,别具风情。

约十分钟后,一个大转弯,“九份二山国家地震纪念园区”赫然出现眼前。园区经过“灾后重建推动委员会”规划建置后,显得井然有序。“九份二山国家地震纪念地”木制牌匾矗立在路旁的驳坎上,牌匾上方即是震灾第一个“景点”──“倾斜屋”,这里原是朱姓人家的住宅,因地表滑动而倾斜,许多人进入时会感觉轻微晕眩,而被当地人称为“磁场屋”。

灾区全貌尽收眼底 令人怵目惊心

离开倾斜屋往前行,“入口意象”上记载着成立地震园区的缘起;路边伫立一颗约两层楼高的巨石,是当年从“震央”飞落于此;顺着右方斜坡而上,即是九二一震央“气爆点”和“走山”遗迹:一边是巨大的土黄色岩石区,一边是整个山面有如被刀削平的“顺向坡”,许多地方至今仍寸草不生。原本林木茂密的山区,因地震剧烈改变后,地形与生态环境完全改观,让人体认到地震强大的威力与无情。

站在空旷的乱石堆上,灾区全貌尽收眼底。虽然经过十二年的漫长岁月,生态已逐渐复苏,栽种的花草树木也已长成,然而狰狞的巨石区、爆发点上残破的红色屋顶、崩塌面积广达195公顷的走山场景,依旧令人怵目惊心。尽管科技突飞猛进,面对不可预知的天灾,人类却无法防范,在大自然面前显得软弱无力。

“山中明珠”堰塞湖恍若世外桃源

回到龙南路上继续前行,原本蜿蜒曲折的山路随着走山滑落谷底,从大滑坡上新开的道路,将走山分为上、下两段。种植在路边的“九芎”欣欣向荣,夏季会开满紫红色花朵,为这片受创的大地增添几许生气。地震时崩塌的3,500万立方公尺土石将原峡谷地面堆高约175公尺,阻塞涩仔坑溪及韭菜湖溪而形成的二个堰塞湖。虽曾一度威胁山下村庄的安全,但经过多年复育与监控,如今已蜕变成景致优美的湖泊,被赋予“山中明珠”的雅称。

通过走山路段后不久,随着指标弯下岔路,沿“七号”产业道路前进,经过“七号观景台”,这里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远眺大崩塌奇景;再往前行到“石门观景台”,则可仰望走山场景和防治堰塞湖溃堤的“梳子坝”,十分壮观;最后来到堰塞湖畔,宽广的湖面清澈如明镜,灾后大量栽植的台湾原生植物已长成茂密的森林,美丽的湖光山色恍若世外桃源,和方才怵目惊心的灾区景象形成强烈的对比,让游人稍稍纾解沉重的心情。

面对天灾 该仿效古人深刻反省

堰塞湖旁的小山丘上有一处“九份二山震灾纪念碑”,详细记载地震造成的伤亡和影响。伫立在刻着罹难者姓名的纪念碑前默祷,深刻体会:人在灾难面前既无法掌握命运,又何必太计较利益得失!此时抬头望见一只大冠鸠在蔚蓝的天际翱翔,顿觉若能跳脱世俗名利,就能和大冠鸠一样享受海阔天空的自在人生。

在这场天翻地覆的百年大地震中,许多人瞬间失去宝贵的生命,也有人幸运逃过一劫、毫发无伤。在感叹人生无常、造化弄人之际,也惊叹大自然的力量深不可测,相形之下,人类显得多么藐小与卑微。

伫立在地震纪念园区中,遥想古人面对天灾时总要反省自己是否言行不正触怒天神才会遭难,遇到重大灾难皇帝还得下“罪己诏”祈求上苍原谅。反观现代人类却以为发展“高科技”就可以对抗自然灾害,殊不知是因为人类无度地破坏生态才引发大自然反扑。可叹的是,当灾难来临时人类却又束手无策。想想近年来台湾及世界各地相继发生的重大天灾,深觉仿效古人深刻反省,也许才是乱世中的正道。

--转载自《看杂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