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辱宽恕 厚德感化奸民

作者:魏风
font print 人气: 33
【字号】    
   标签: tags: ,

南北朝到隋朝时期的梁彦光,曾担任岐州刺史。岐州的风俗质朴,梁彦光用不扰民的方式治理,百姓安居,政绩被评为天下第一。他转任相州刺史时,仍用在岐州的宽仁之政治理。

谁知相州的居民很杂,民风粗俗,人多狡诈,作了歌谣说梁彦光不能理政。皇上听说了谴责他。梁彦光竟被免职在相州待罪,被相州的居民起外号、肆意侮辱。一年多后,梁彦光被派去当赵州刺史。梁彦光请求再到相州上任,改变当地的不良风俗。

相州的狡猾之徒听说梁彦光自请来此地,没有不嗤笑的。梁彦光到任后,揭露奸诈狡猾之徒的私密事,如同神明那样准确。狡猾之徒没有不逃走的,全境大为震骇。

梁彦光没有对相州的百姓展开报复,而是用厚德教化他们。

当初,北齐灭亡后,读书人大多迁移到关内,只留下乐户、商贩之家。因此,世道人情险恶狡诈,妄起谣言、扳倒官员的事无奇不有。梁彦光打算革除当地的弊端,就用自己俸禄,聘请学者,在每个乡里设立学堂,推行教育,不是圣哲书不教授。

他亲自考学生,有勤学的学生,设宴时,让他享受和官员并排坐在堂上的荣耀; 有好诤讼、懒惰、游手好闲的,就让他坐在庭中,只给他用草席做的座位。于是人人都争着向上、学好,相州风俗大改。

有个叫“焦通”的人爱酗酒、对老人失礼,被堂弟状告。梁彦光没有治他的罪,把他带到州里的学堂,让他观看圣贤的故事。焦通感悟,羞愧得无地自容,后来改过自新成为善人。相州的小吏和百姓感叹喜悦,相州就没有诤讼的事了。

资料来源︰《北史.卷八十六.列传第七十四.循吏》

——转载自明慧网

责任编辑:吴雨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挚友易得,铮友难求;挚友比估计者多,铮友比想像的少。原因很简单:挚友有时讲利害,铮友却重道义、辨善恶,讲的正直、无私的话;做的是堂堂正正的事。
  • 元之因喝酒过度醉死,三天后竟活过来了,告诉人们他去了和神国!
  • 相传当时有一位叫婉无义的人,将二十五弦瑟送给自己的两个女儿,却没想到女儿们每天为了弹瑟争执不休,后来竟将瑟争破成两片,便将其中一片十三条弦给了姐姐,另一片十二条弦给了妹妹,秦始皇得知这件事,就把分裂后的乐器叫做“筝”。
  • 北宋的钱若水,为人有器识能断大事,司马光在《涑水纪闻》中记载了他在任同州推官(即知州的僚属和助手)时,顶着上司的压力平息冤案的事情。
  • 毛子水认为:孔子重人事,他的“不知禘之说”,可以说是实话,亦可以说是托词。季路问事鬼神,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先进》)这章的话,也许有同样的意义。
  • 成语“杞宋无征”,就是由此而来,有前贤读此章说了四个字“无限感慨”。张居正对本章之主旨又有解说:盖孔子当时,欲斟酌三代之礼,以立万世常行之法,而夏殷不可考,故为是叹息之词如此。然三纲五常古今不易,所损所益,百世可知。
  • 我们中国人常说“靠天吃饭”,朴素的道理背后是敬天信神的谦卑和善良。所以在古代,一旦发生天灾人祸,人们的思想中第一个想的是自己,“我到底哪里做错了?老天为什么要惩罚我?”从帝王到一般百姓,大多都是这样的想法。
  • 子夏从孔子“绘事后素”的比喻悟到,先天的素质固然重要,后天的努力也不可或缺;学礼必须以仁心为基础,或者说虽有仁心善意,必有礼以成之。
  • 民间有“做七”习俗,“做七”意指在亲人往生后每七天举行超度法事,“做七”习俗行之久矣,由来为何?为什么不行作“五”、作“十”的习俗,而是做“七”呢?做“七”的理据为何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了解。
  • 怎么做才叫君子呢?本章以射为例。射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传说很多,从“后羿射日”到春秋时的神箭手养由基百步穿杨、一箭射穿重叠在一起的七副盔甲等等。不同于古希腊的体育,古中国的射是与礼仪结合在一起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