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吏风范:王翱耐人寻味的小故事

作者:智真
font print 人气: 57
【字号】    
   标签: tags:

王翱,字九皋,河北盐山县人,是明朝成祖、仁宗、宣宗、英宗、景帝连续五朝的廉吏。他身居官场几十年,虽位高权重,但他始终保持公正、廉洁的品质,以身作则,表率群臣,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小故事。

为官任事公心可鉴

据《明史》记载:王翱任吏部尚书,以“用贤报国为己任”,他深知任用官员贤与否关系到国家的治与乱,从不拿手中权力做交易。对权势者的一切请托,他都“毅然拒之,辞色俱厉”,所以在其任职期间,“门无私谒,权势请托不敢行”。

他荐官以品德为先,往往彻夜挑灯详阅,唯恐不慎。每次选拔官员,如因皇帝召见便交副职代理,他回来虽晚也抽空认真审阅,唯恐选择不当。他奉行“论荐不使人知”的原则,向皇帝举荐人才或选拔官员皆出于公心,从不希望得到被荐拔者的报答。在任多年,所选官吏很多都成为贤能名臣。

景帝因王翱文韬武略功劳,封其为“吏部天官”,王翱家人都很高兴,他本人却沉思不语。原来皇帝还给他封地,赐他一匹骏马,让他扬鞭打马,跑到哪里就归他占有。王翱不想因自己封地给百姓增加负担,不从,又属抗旨不遵、忤逆犯上。

他彻夜未眠,次日,他备百丈长绳骑着御赐骏马,来到常年寸草不生的盐山大碱洼,命人楔一铁橛,用长绳拴上马缰,那骏马围着铁橛飞跑起来。老百姓见了不知干什么便问差役,差役说:“王天官让跑马拣(碱)地。”百姓知道后都非常钦佩,此后盐山东边一块方圆不到二、三百米的碱地,被人们称作“天官地”。

(Fotolia)

位高权重廉俭自励

王翱为人忠厚,注重名节,对于钱财更是“淡然无欲”。他镇守辽东时,曾与某位监军共事,两人相处很好。

后他改任两广总督,临行前这位监军以四颗西洋明珠相赠,王翱坚决不收。监军执意相赠,他哭着说:“这些明珠不是受贿所得而是先皇所赐,我得了八颗,现将其中一半相赠作为纪念。你本来就知道我并不贪财啊!”王翱只好收下,但却把这四颗明珠缝在披袄里面。

后来王翱奉命还朝掌吏部,这位监军已死,王翱找到其后人,拆开披袄将里面的四颗明珠转送给他们,只见原来的封印依然如故。

王翱虽手握重权,又深得皇帝的信任,但对自己要求却非常严格,生活十分简朴。皇帝赐给他不少金玉束带、锦绣衣服,但他总是“自奉俭素”,穿着普通旧衣服,以至出门在外人们竟不知他是一位朝廷大官。

他住的房子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了,非常破旧。景帝一次微服在街上行走,有人指点说,那座破旧的宅院就是当朝吏部尚书的家。景帝目睹此景心里很受震动,回朝后下令为他修建了一座房子,可是王翱仍坚持住在旧房子里。

(Fotolia)

以身作则严于治家

王翱的清廉不仅表现在忠于职守上,还表现在治家有法上,对家人要求也很严格。他有一个女儿嫁给在京郊做官的贾杰。王夫人经常到京郊接女儿回家省亲,每当这时女婿总要埋怨:“岳父是吏部尚书,亲掌官员升调大权,把我调到京城如振落叶一样容易,还哪里有这么多麻烦。”女儿将此事告诉了母亲。

一次,王夫人婉转请求将女婿调入京城,王翱当即大怒说:“以权谋私的事今后不要再提!”王夫人和女儿、女婿再也不提调动的事了。

王翱的孙子王辉因恩荫而入太学。这一年秋试,王辉也想一试科场,以图金榜题名。他对祖父说:“我想参加秋试。”

王翱听了严肃地说:“你确有真才实学,我怎么能埋没你的才学?可你的书底儿我还不知道吗?若遇到糊涂主考官,你考取了,势必埋没一个真正有才能的人而妨碍贫寒学子的仕进之路。可你却强所不能,仅仅为了博取功名。”

王翱制止了孙子此次应举并叮嘱他:“你现在首先要做的是扎扎实实学习,培养德行。堂堂正正、名副其实才是七尺男儿的本色,才能让人觉得至尊崇高!”

王翱一生清正自守,循礼守法,谨慎而独善其身,秉公任事而廉朴为官,他的事迹为人称道。历史上的清官、好官历来受到人们的敬仰,是因为他们拥有仁者无畏的浩然正气,拥有推崇道德和爱民的理念。

——转载自明慧网

责任编辑:吴雨洁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朝时有一个出家的人法名道契,他本姓陈,是颖川(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登封)人。他容貌丑陋,性情孤僻,言语低俗,虽然披上袈裟当了和尚,但却根本就不是一个真正修炼的人。这个道契粗通医术,经常在外卖弄他的医术,不喜欢学习佛法。
  • 有一位尼姑远道而来,投奔天下闻名的权臣桓温。桓温一见她气宇不凡,猜想她必定是出家人中的佼佼者,因此不敢怠慢,收敛起自已那一颗窥视天下的野心,对她热情礼待,恭敬有加,恭请她在此长期修炼。
  • 清朝初年,在安徽天长县有一位名叫刘子仪的老书生,教书难以糊口,便改行学做生意。但他天性忠厚又极淳朴,所以做生意常被一些人刁难欺辱,一来二去的也没赚到什么钱,依然非常穷困。
  • 本章“最孔门言礼之精义”。中国古代,礼是区别尊卑贵贱的,不同的人采用的礼节有所不同;但若片面强调差别,则易离心离德;而且,礼的目的乃是建立和维持秩序──一种和谐、太平的状态。儒家的礼治观,是让人互不混淆而又和睦相处。换句话说,“别”是礼的手段,目的还在于“和”。有子讲“礼之用,和为贵”,含义丰富,直指核心。
  • 地球的“成长史”竟然是这样的?!科学家终于承认,史前大洪水真实存在,难道《圣经》中记载的是真的?
  • 焚香静心,佛图澄和尚竟然还可以用香来救人……真的假的,琴技高超空中竟然飘香?
  • 孝悌是孔门教人的起点。《孝经》讲,“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简单的说,最基本的孝,是赡养父母,“朝夕色养”,做子女的要爱护自己、修养品格,否则“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进一步,有条件、有机会的,子女做一番事业,为国为民效力,光宗耀祖。最高的,子女能立身行道,成圣成贤,父母也因此享大福分。
  • 金丝桃的这个花语浮现眼前的是这样的画面:一边毫无保留绽放烟花般的绚丽光华,一边发出防御的警讯威慑──非诚勿扰!邪祟勿近!别看我如此纤柔娇美,但我是味微苦、有小毒的,要是欺人太甚,将承受我报复的后果。
  • 为什么“夫子温、良、恭、俭、让”就能得之?这里援引一段张居正教小皇帝的话,有这五者德容之盛,感动于人,所以各国的君,自然敬之而不忽,信之而不疑。都把他国中的政事,可因可革的,来访问于夫子,故夫子因而闻之耳。”也就是说,孔子之闻政,是因为其德行的感召力。
  • 与其它文明相比,中华文明的一大特色,是对家、祖先、孝道的高度推崇。本章就是鲜明的体现——曾子说:“敬慎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追祭历代的祖先,老百姓的德行就会归于淳厚了。”在亲情中,人心有了依归,人生有了温暖,社会道德由此奠基,社会秩序由此扩展(古代中国是家国同构),所以说“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