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摩揭陀国王舍城外有一座著名的寺院那烂陀寺。那烂陀是梵文的音译,意为施舍无厌。玄奘曾在此留学五年(631年~635年)。
玄奘受拘摩罗王的邀请,从摩揭陀国前往迦摩缕波国。时值戒日王巡视羯朱嗢祇逻国,戒日王听说玄奘法师后,就命拘摩罗王带玄奘参加曲女城的大法会,时值贞观十六年(642年)。
会见之日,戒日王听说玄奘来自大唐国,就说道:“我听说摩诃至那国有位秦王天子,自幼非常聪睿颖悟,成年后也非常神勇威武。前朝乱德败丧,四方疆土崩裂,兵戈相向战祸频生,荼毒天下百姓。而秦王天子早怀大志远谋,心生弘大慈悲,拯救一切苍生,他以武功平定天下,德风教化也远及西域,由他施洒的仁德遍及各国。外国异邦慕名他的仁政而自愿归附称臣,百姓也承蒙他的抚育欢歌乐舞《秦王破阵乐》。我听到人们对他的赞颂已经很久了。他的盛德受到众人的盛赞,此事是否属实?大唐国是否真是这样?”(注:“摩诃至那”,梵语的音译,意为大中国,古代印度对中国的称呼。)
玄奘说:“是的。至那是前王朝的国号;大唐国,则是当今我皇的国称。当初,他未即位时封为秦王;如今他已登基,称为天子。前朝国运已尽,众生失去国主,因此兵戈乱起,残害生灵。秦王天生宽弘,胸怀博大,他心发大慈,威风震动寰宇,削平群凶恶逆,平定天下八方,万国慕名前来朝贡。我皇爱护一切众生,崇敬佛门三宝,减少赋税和劳役,减轻刑罚,因此国库富足充裕,几无犯法之人。风俗道德大化的事例很多,难以一一详细例举。”
戒日王感叹地说道:“真是兴盛啊!那里的众生都要感谢这位圣主带来的幸福啊。”(《大唐西域记》卷五)
戒日王在曲女城召开无遮大会,邀请天竺五国国王、大臣、高僧以及外道婆罗门的上万人参加,其中能言善辩能论义者就有数千人。玄奘法师担任论主,提出辩论主题。一连十八天,大坛之上只有玄奘一人宣讲称颂大乘教义,没有一人能够对玄奘阐述的《制恶见论》提出异议,也没有人敢出场和玄奘辩论。因此,最后戒日王宣布“支那法师论胜”。
戒日王命人精心装饰一头大象,请玄奘乘坐,由贵族近臣陪同巡行都城,接受全城僧俗百姓的庆贺。法会结束后,玄奘受到天竺五国各派的推崇,印度学者敬仰玄奘的佛学造诣和盛德,或称他为“装满佛经的书箱”,又或称他为“佛法领域的大将”。小乘佛教的学徒尊称他为“木叉提婆”(唐言解脱天)而大乘佛教的法众则称他为“摩诃耶那提婆”(唐言大乘天)。
玄奘西域之行前后十七年,对梵文的佛法义理已达到很高的造诣。因此玄奘决定东归大唐。戒日王拘摩罗等十八位大国王闻讯后,流着眼泪悲伤地与玄奘辞别,他们施赠玄奘青像金银钱宝各有数万,玄奘都坚持不受。
戒日王派人护送玄奘出境,并命他的藩属国,凡是玄奘所到之地皆要供养,命他们赠施国宝大象。
《续高僧传》讲道,自从佛陀灭度以来,天竺国王虽然崇敬种种布施,但从未听说过要施赠国宝大象给僧众。今日国王劝诸国赠像,可见他们对玄奘信赖至极。
玄奘东归到达于阗时,因为大象倒毙,150颗佛舍利以及7尊金、银、木雕的佛像,及657部经卷无法驮载。玄奘上表太宗,请求协助护送经卷佛像。
太宗接到奏表后,当即下诏:“听闻法师为求佛经远至西域,今日得以归还,心中无量欢喜,可即速速归来,与朕相见。凡是能解梵语及经义之人也都一并前来。朕已敕命于阗等国安排人力、鞍乘护送法师,令敦煌官员前往流沙迎接,令鄯善国(西域古国)前往沮沫迎接。”(《全唐文‧卷0007》)
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在侍卫官吏护送下,玄奘回到大唐国都长安。闻讯的僧道俗众数十万人竞相出城迎接玄奘的归来。从长安城西南一直到京师朱雀街的都亭驿,这段二十多里的路程,全部站满迎接玄奘的僧俗大众。全城百姓为庆贺玄奘的归来,各行各业停营五日。玄奘归来之时,天空出现团团祥瑞的云彩,状如宝盖,出现在日北,红白相映宛如佛像上显现的轮光。(《续高僧传》P. 40~41)
太宗为给穆太后求佛佑福,于贞观八年(634年)建造弘福寺,此地极为清幽庄严。为了便于玄奘安心翻译佛经,使其尽早惠利苍生,太宗把弘福寺交由玄奘住持。为避免百姓扰乱窥视法师翻译佛经之事,太宗下旨由官员、门卫守护玄奘。(《佛祖历代通载》)
贞观十九年春,太宗皇帝颁发诏书,敕命玄奘住持弘福寺翻译佛经,召集博学之士,共同完成大业,使佛法之云再度荫庇天下,使其智慧之日重新绽放光明。中土大唐传播印度鹫山教化,赤县神州演说印度佛法。佛教之盛于贞观时期达到顶峰。(注:“赤县”古代中国的别称)(《大唐西域记》)
“太宗文皇帝金轮纂御,宝位居尊。载伫风徽,召见青蒲之上。”大意是,金轮圣帝太宗皇帝继承大宝,君临天下,素有礼贤下士的美风,他于内廷召见玄奘法师。太宗抒发圣思,撰写《三藏圣教序》,开启佛法玄妙之要旨,尽述布扬之圣意。@*
责任编辑:谢秀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