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的毒笑话《笑得好》选译

笑得好起死回生 贪官毁誓

作者:允嘉徽
font print 人气: 496
【字号】    
   标签: tags: , , ,

发誓 神明只管晚上不管白天?

地方上来了一个新官员,他到任后,就在大门上贴上一副对联:

若受暮夜钱财,天诛地灭;
如听衙役说话,男盗女娼。

这对联是个重誓、毒誓。百姓们看到了官员家楹柱上的对联,都以为来者很清正。岂知后来贪污得特别厉害,怎个作法?

凡有行贿者,都限在白日,不许夜晚去,且都要犯人自己送到,不许经衙役之手转交,恐怕犯了前誓。

浙江省绍兴1803年的衙门版画平面图。(公有领域)

若受暮夜钱财,天诛地灭”。难道神明就允许人白天接受贿赂吗?举头有神明,难道神明还放日假吗?

悔誓的滑头贪官

还有一个悔誓的滑头官员,对自己的发誓“自解”得“心安理得”。

这个新官上任时,向神发誓:

左手要钱,就烂左手;
右手要钱,就烂右手。

当官没多久,有人拿了不少金子来行贿。这当官的看到金子起了贪心,想要金子,但又恐犯了前誓。

想来想去,这人还是要收受金子。他自解说:“我取一空的盘盒来,等待此人将金子摆在盒内,叫人捧入府中。那日发誓是钱,今日却是金,我又不曾动手,就便是烂了也只烂了盘盒,与我无干。”
……

石老评语:“官府受贿,必致屈陷良善,刑罚无辜。此等坏心钱,虽然赚来,吾恐手未烂而心先烂矣。”

就说,赚这种贪污的黑心钱,必然导致冤枉陷害善良人,刑罚无辜者。即使手没烂掉,恐怕心已经先烂了!

举头有神明。新唐人电视台开播《青天衙门》。(新唐人提供)

*《笑得好》原作者石成金简介:

清代乾隆年间江苏扬州人石成金,字天基,号惺庵愚人,留下中国十八世纪的笑话集《笑得好》,谑称“毒笑话”。石成金是清代的医家,他不仅诊断个体的病情,更是洞察了整体社会­善性佚失的病情,进而开出了“笑话”为药方、为针砭,愿以“笑话”作为提振世道、回复人心善性的“度世金针”。他在〈自序〉中这样说:“人以笑话为笑,我以笑话醒人;虽然游戏三昧,可称度世金针。”

石成金是医家,也学佛、向佛,认为人性本善。然而,在近三百年前,石老已经意识到:物欲横流昏蔽了善性、风气败坏堕落了人心,腐蚀败坏的世道人心已经走入沉痾痼疾,不下猛药已经救不了了!石老在〈自序〉中说:“予谓沉痾痼疾,非用猛药,何能起死回生”?所以,他以“毒笑话”醍醐灌顶。从将近三百年后的今天回顾《笑得好》,竟然世道人心的堕落那么的相似,惟今天人间道更加下流了。看《笑得好》果若入耳发笑,而且入耳警心, 这就“笑得好”,悟得了“度世金针”三昧!@*#

责任编辑:方沛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三百年前,石成金的笑话集子《笑得好》也有个类似的笑话故事,叫“攘羊”。时代变迁了人心,可惜的是,成、住、坏、灭每下愈况--从埋银子到攘羊,从担心变坏心!一个攘了邻家羊的妇女欲盖弥彰,自己怎样泄的底?
  • 能读书的人不多,而不读书的人又不少!三百年前石成金*就有“毒笑话”笑秀才不读书,拿县官的响屁作文章拍马屁,看看县官怎样“投其所好”“治”了秀才。
  • 僧人发奇言,“吃过又吃”,到底是让谁“引以为戒”?《笑得好》笑点:斋蚊虫 笑吃过又吃的。
  • 明代《耳谈》作者王同轨的街坊林广儿的杀妻事件,钻法律漏洞逃过刑罚,在当地引起不平的鸣冤声震天价响,而最后的结局,更让人心震动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体现了孔门教学的一个根本特点:“求诸己”, 即向内求,所谓“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处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愠”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养,在寂寞中成就事业。
  • 在无神论者看来,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实在传统文化里,披露了很多人死后的去向,有的人甚至还去了天堂担任神职。今天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间新城(现杭州市富阳区一带)秀才姚中。
  • 明朝时期,浙江嘉兴府李定在人们眼中是一个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却不顺利,十几年屡考不中,就在他已经慢慢放下了对功名的执著时,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转!他是怎么积的阴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导子贡向前走——“贫而乐,富而好礼”。“贫而乐”,乐什么?乐道。孔门弟子中有个典范——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既然颜回做到了,说明“贫而乐”的目标不是高不可攀、虚无缥缈的,这是勉励子贡。
  • 震区有个小山村,爱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窑内排戏,场面分外热闹,有个三四岁的小男孩,非缠着爷爷领他去看戏,爷爷背着孙子刚挤入窑内,还没看清演的是啥戏,孙子却又说害怕,闹着要回家。爷爷拗不过孙子,带着孙子转身刚出了窑洞,地面就突然抖动,崖窑瞬间垮塌,演戏看戏的几十人无一生还。
  • 怎么才叫做“好学”呢?本章讲了三条。 首先,“食无求饱,居无求安”。食求饱、居求安,人之本能。但是,很多情况下,食不饱、居不安,你将如何?对君子或立志做君子的人来说,因为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就顾不得吃饱、顾不得安居了。如果一个人将吃饱、安居当作头等大事,还能有鸿鹄之志吗?
评论